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汽车主动避撞系统主动制动不仅是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措施,更是保障驾驶员驾驶安全的基础内容。基于此,文章对汽车主动避撞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汽车主动避撞系统主动制动实现的方法,以保证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及时预测危险事件,预防危险,并构建了以驾驶员及乘客为核心的安全避撞系统,这种安全避撞系统的构建,能为探究汽车主动避撞系统主动制动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发展建议,进一步提升驾驶员和乘客在汽车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车的使用逐年增加,汽车的安全性能问题备受关注.在智能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带动下,驾驶系统运用传感器、处理器、控制器等,特别是正在推广和开发的车道偏离预警和保持、行车安全环境检测、车辆本身安全检测等辅助智能系统,可实现汽车驾驶安全性能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3.
秦海  刘清平 《农机化研究》2007,(12):55-58,61
建立1/4汽车主动悬架的模型,采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设计主动悬架模糊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建立了主动悬架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ANFIS的方法控制的主动悬架对于降低车身加速度、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如何保证汽车驾驶的安全是社会较为关注的话题。雷达技术是汽车防撞系统最重要的部分,能对汽车行驶安全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概述了汽车雷达系统的研究背景、原理与发展历程,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汽车防撞控制系统构建中雷达技术的应用现状,总结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主动悬架的LQR控制时性能指标权重系数依靠设计经验的缺点,基于遗传算法和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LQR控制器(GA+LQR控制器)来优化系统性能指标权重系数。同时,以非线性车辆四自由度悬架半车模型为基础,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GA+LQR控制器进行控制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LQR控制器,所设计的GA+LQR控制器有效地缓解了路面冲击,显著地改善了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智能车辆自动紧急制动和自主跟车时安全距离控制稳定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最小安全车距控制算法,基于汽车制动距离分段精确估算模型,针对车辆制动过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制动距离估算模型,准确计算制动距离。尤其是初始制动距离的精确估算,可以准确给出实施制动的最佳时机。再结合周期安全距离闭环控制算法,实现了最小安全车距的精准控制。该模型及算法已应用于奇瑞智能驾驶自动紧急制动和自主跟车系统中,经过5种初始车速,3000次的实际工况试验,最小安全车距均保持在1.0~2.0m内,控制精度<±0.5m。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精确控制最小安全车距,尤其是针对前方静止目标的工况下,能够保证驾乘舒适性,同时有效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和道路行车效率。  相似文献   

7.
汽车EPS与ASS的H∞/PID集成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别建立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模型与主动悬架系统(ASS)模型,提出了EPS与ASS的集成模型。综合考虑EPS与ASS的相互影响,设计出H∞/PID集成控制系统。从提高汽车转向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角度出发,根据人体对振动的敏感频率范围引入了适当的频域加权函数,设计出ASS系统的H∞最优控制器,使水平和垂直方向敏感频率范围内的振动都得到明显降低;从改善驾驶员转向轻便性角度出发,设计出EPS系统的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该集成控制方法能够使汽车转向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车辆线控转向技术,根据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了一种汽车前、后轮转角主动转向控制新策略。以汽车侧向动力学二自由度模型为基础,确立了车辆转向理想跟踪模型,设计了四轮主动转向最优控制器,对所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分析与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前、后轮转角最优控制器改善了车辆瞬态与稳态响应特性,且能很好地跟随理想车辆转向模型,提高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公布了低速汽车与碾米机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本次抽查,对低速汽车产品的行车制动性能(满载)、驻车制动性能、燃料系统及排气管、安全防护要求、自卸装置、转向及限位装置、满载最高车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自动驾驶车辆自适应巡航问题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两车之间相对车距与安全车距之间的距离差和两车相对速度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总结人们的行车经验,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自适应巡航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模糊控制器可以达到一个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