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研究伐根对林隙内土壤呼吸的影响,在非主要生长季节,选择具有不同腐朽程度的白桦伐根的林隙,采用LI-8100型土壤CO2排放通量全自动测量系统,对林隙内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同时,对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土壤温度、湿度和有机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有伐根林隙土壤呼吸速率高于无伐根林隙土壤呼吸速率;有伐根林隙土壤呼吸速率呈现以伐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土壤呼吸速率以由高变低、再变高的规律变化;有伐根林隙随伐根腐朽程度的不同,土壤呼吸速率空间异质性变化梯度最大值降低;伐根的腐朽程度是影响有伐根林隙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大小林隙地表温度和浅层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阔叶红松混交林苗木更新、生物多样性维持及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中林隙和小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和十字样线法分别布设地表温度表和土壤温度表观测样点,在植物生长季测定了两个林隙的地表温度、地表最低和地表最高温度以及浅层(5、10、15和20 cm)土壤温度,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对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进行测量及时空异质性的分析。结果(1)地表温度和地表最高温度在生长季内(6—9月)的月变化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单峰型曲线分布,且7月达到最大值。地表温度的升温速率高于降温速率,升温幅度大,降温幅度小。(2)不同样地间地面最高温度与地面温度的变化相同,生长季内(6—9月)地面温度变化为:中林隙 > 小林隙 > 郁闭林分,最低温度变化为:中林隙 < 小林隙 < 郁闭林分。(3)各月份林隙土壤温度空间变异程度不同,6月和9月变异程度较7月和8月有所增加;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温度的变异减小。(4)林隙日均地表温度和日均土壤温度均较郁闭林分高,且林隙土壤温度的最大值区域随时间出现动态变化。林隙中心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极其日较差均高于郁闭林分。中、小林隙各土层温度差并无明显差异。(5)7月和8月土壤温度均呈较弱变异,6月和9月部分呈中等变异。结论地表温度和浅层土壤温度在不同月份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生长季(6—9月)的地表温度与土壤温度恰恰是苗木更新及种子萌发的关键条件之一,本文旨在对群落演替和种群动态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   相似文献   

3.
藏东南色季拉山冷杉林林隙与非林隙小气候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典型林隙与非林隙的旷地和林内小气候观测,从昼间总辐射、气温、相 对湿度、地表温度和5 ~15 cm 层土壤温度指标,分析夏季林隙与非林隙小气候的异同。结果表明,冷杉林林隙总辐 射年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5 和8 月;林隙总辐射的日变幅和年变幅均小于旷地,年总辐射量为 1 173.28 MJ/ m2 ,总辐射量显著低于旷地(P 0.01)。夏季昼间,林隙与非林隙气温变化曲线均呈倒S 型,林隙气 温日变幅小,介于旷地与林内之间,接近林内而低于旷地;林隙相对湿度高于旷地和林内,且日变幅较小。林隙和 非林隙的地表温度日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旷地地表及土壤各层温度显著高于林隙和林内;土壤温度随土层 深度增加而递减,10 cm 及以下土层无明显日变化;地表温度受夏季太阳辐射影响,其日变幅显著高于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LI-8100土壤CO_2排放通量全自动测量系统,测定了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实验林场中白桦等5种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土壤表面温度、地表下10cm处温度的昼夜变化,研究了5种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昼夜变化特征及对土壤温度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对于土壤呼吸速率,其昼夜变化呈单峰形式,而且,土壤呼吸速率相对于地表温度和地表下10cm处的温度变化呈非同一路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温度滞后性或超前性.即相对于地表温度变化,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相对于地表下10cm处温度,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明显的超前性;地表下10cm处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各林分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均值差异较大,昼夜间存在2个产生土壤呼吸速率均值的时间范围.  相似文献   

5.
不同覆盖模式下夏玉米田间土壤温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旱地夏玉米在穗期和花粒期在不同覆盖模式下田间土壤的温度效应.采用微型温度纪录仪连续24 h观测,获得了夏玉米田间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温度的系统数据.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日平均温度来看,10 cm土壤的温度变化与气温趋势相一致,但是20 cm土壤的温度变化与气温相比,要延迟4-6日;从24h的温度变化来看,10 cm土壤的温度变化趋势与气温相比推迟1-2h,而20 cm土壤的温度变化则要延迟3-4h.②相对于无覆盖来说,地膜覆盖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尤其表现在拔节期和收获期.而秸秆覆盖在平均气温较高时降低了土壤的温度,但是在气温下降时又提高了土壤温度.从整个生育期来看,地膜覆盖>秸秆覆盖.③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均降低土壤昼夜温差,同时降低了土壤的变温速率.  相似文献   

6.
以长白山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3个不同大小的林隙(456.2、290.2、83.9 m2)为研究对象,在林隙内按照不等距分布设置气温和土壤温度观测点,对8月份林隙内不同观测点气温和土壤温度的连续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3个林隙内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隙中央位置的气温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温度在S-N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江苏丘陵区栎林内的小气候变化规律,利用土壤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测量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和水分,并对其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土壤温度日变化来看,4个层次土壤日平均温度冬季为40 cm>10 cm>0 cm>5 cm、春季为0 cm>5 cm>10 cm>40 cm、夏秋季为0 cm>40 cm>10 cm>5 cm;从土壤温度月变化来看,4个层次土壤温度呈倒U型变化,各层土壤月平均温度差异并不显著;从土壤温度季节变化来看,秋、冬两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温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以冬季最为明显,而春、夏两季规律性不是很明显;从日、月、季节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来看,温度变化幅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土壤越深,温度越稳定.从日、月、季节土壤水分来看,各层土壤水分变化都较稳定、变幅很小,各层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水分变化的幅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以博斯腾湖湿地为研究对象,按照湿地的实际情况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将研究区分为黄水沟区、河口、大湖区、小湖区4个不同区域.根据现场野外调查的数据,对博斯腾湖湿地4个不同区域土壤的含水量、电导率和温度特性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水平方向上,博斯腾湖湿地土壤含水量平均为36%,各区域的相差不显著;土壤电导率在黄水沟区和小湖区的变化较为明显;土壤温度在黄水沟区最高,小湖区为最低.②在垂直方向上,博斯腾湖湿地小湖区表层土壤和20 cm处土壤的含水量最高,而4个区域20 cm处土壤的含水量基本相差不大;黄水沟区20和40 cm处土壤的电导率显著高于河口;黄水沟区土壤表层的温度明显高于20和40 cm处土壤的温度,而小湖区土壤温度则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表层土壤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黄水沟区>河口>大湖区>小湖区,而4个区域20和40 cm处土壤温度变化较小.③最后调查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博斯腾湖湿地土壤电导率的影响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9.
艾比湖流域土壤呼吸日变化及水热因子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研究干旱区植物群落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利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测定艾比湖流域四种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结合实测的温度、湿度因子,分析土壤温度、湿度,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胡杨、梭梭、芦苇、盐节木四种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基本都呈单峰曲线.在日时间尺度上,胡杨群落、梭梭群落、盐节木群落、芦苇群落土壤呼吸速率与地上10和150cm高度处气温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各群落土壤呼吸速率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并没有固定的相关关系.不同的植物群落,对土壤呼吸起首要作用的温度因子不相同,且气温通过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间接影响不相同.可用一元或二元线性函数来描述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关系.各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地上10和150cm处空气相对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在日变化尺度上,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共同影响了土壤呼吸速率,由温度和湿度共同拟合出的模型能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化78;以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土壤温度时间动态特征与导温率及土壤深度之间的关系,以西南亚高山森林表层土壤温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9-2010年每月28日或29日不同土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特征,并对不同月份不同深度温度日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亚高山森林0~40 cm土壤温度日较差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其中0~20 cm土壤温度日较差明显,20~40 cm的深层土壤温度日较差很小;40 cm深度土壤温度日进程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在冬季30 cm以下深度土壤温度都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滞后时间延长的趋势,而且同一土壤深度滞后时间在不同月份差异很大;非冻融季节土壤温度日变化用土壤温波方程来拟合是有效的;在低温季节(9月至次年3月),10 cm以下土壤剖面温度用土壤温波方程拟合误差较大,显示土壤冻结对土壤热量传输影响显著,温波方程不适于拟合冻融期土壤温度日动态.  相似文献   

11.
大青山林区米老排人工林伐桩萌芽更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3年生米老排伐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伐桩基径(≤30 cm、30<X≤40 cm、40<X≤50 cm、>50 cm)及伐桩高度(≤5 cm、5<Y≤10 cm、10<Y≤20 cm、>20 cm)对其萌芽植株数量、胸径及高度等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不同的伐桩基径级之间,30<X≤40 cm其萌芽植株数量、胸径及高生长较大;伐桩基径对其萌芽植株数量影响差异显著,但对胸径及高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伐桩高度在≤5 cm和5<Y≤10 cm时,其萌芽植株数量、胸径及高生长较大,且随着伐桩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高温闷棚技术可以提高塑料大棚内的土壤温度,有效杀灭土壤中的有害细菌、真菌、部分病毒及大部分害虫。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填充物对高温闷棚地温及茄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填充有机质,50%灌水量处理的10cm地温和茄子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灌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100%,填充秸秆+有机肥+速腐剂可以有效提高10cm和20cm地温。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采伐林隙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种子库是森林植物种群动态和森林更新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该文通过对凋落物层和腐殖质层(0~10 cm)种子库取样并用物理挑选法进行分类,对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不同面积和年龄的采伐林隙内土壤种子库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不同面积林隙内种子库的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龄林隙内种子库的丰富度差异不大,但种子密度差异显著;林隙内不同部位间种子库的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差异较大,且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分别主要由腐殖质层和凋落物层决定;红松和色木槭在林隙内外种子库中均占据主导地位,显示出红松有良好的更新潜力;随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多样性增加但优势度下降的趋势;非林隙林分内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和种子密度高于林隙,但优势度低于林隙;与非林隙相比,林隙内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与更新幼苗的相似性较低,且随着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种子库物种组成与幼苗的相似性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4.
大棚保护地冬季增温及名特蔬菜促早栽培技术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5种大棚保护地栽培方式的气温、土温变化,及其对蘘荷、白扁豆和毛豆的促早效应,并比较了各处理的投入、产出等,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处理间的最高气温差异较小,而最低气温差异较大,5、10、20 cm的3个土壤温度均有较大差异,可见各处理均能有效提高大棚的土温和气温;在大棚双层塑膜覆盖+土壤间隔填埋秸秆处理集成小拱棚覆盖方式下,其增温效应和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5.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呼吸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进行了为期1年的野外观测研究. 自然状态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年平均值为(400±29)mg(CO2)/(m2·h), 其中由凋落物分解释放的CO2占土壤总呼吸的年平均比例为42%;土壤呼吸速率与林内气温、地表温度、地下5、10、15和20 cm土壤温度都呈显著指数相关, 用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间的指数模型得出对应于以上各温度的Q10值变动在1.92~2.81之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依观测点土壤水分状况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模式在雨季和旱季有明显区别, 相对于温带陆地生态系统而言, 该林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较差较小.   相似文献   

16.
伐根适宜高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伐根过低给森林采运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阐述了伐根高度与根部形状的关系。为了研究伐木作业时伐根的适宜高度,引进了根形系数,并根据数数理统计的原理,计算出白桦,红松,白杨,云杉和榆树5种树种的根形系数。由此得出结论,不同树种的根形系数不同;可根据具体树种的根形系数确定其伐根的适宜高度。  相似文献   

17.
沙地衬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景电灌区衬膜沙地与不衬膜沙地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二者温度差异的观测分析表明:沙地衬膜后生长期土壤温度的月平均值、日平均值及各层次平均值均比不村膜沙地有所下降。在观测期内(5月27日~6月30日),衬膜地日平均土温比对照地降低7.4℃,在地表层及地下5cm、10cm、15cm、20cm和25cm深处,衬膜地比对照地土温平均下降8.2℃、6.9℃、6.0℃。60℃、5.6℃和5.4℃,但衬膜地土壤温度变化趋于缓和,在生长期(6月份),衬膜沙地日温差、月温差及上下层之间的温差比对照地分别减小49℃、5.0℃和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