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自选自交系华珍-7为母本、白美人-1为父本杂交育成超甜玉米新组合田蜜5号。田蜜5号参加2006—2007年广东省甜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为高产优质、穗型美观、商品率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甜玉米新品种田蜜2号在惠州地区的生产试验情况,通过试验过程的田间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田蜜2号在田间的抗病性、适应性和品质方面均表现良好,在丰产性及农艺综合性状方面优于对照种粤甜3号。  相似文献   

3.
超甜玉米新品种广甜2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甜2号是广州市农科所以自选自交系SW9915-3为母本、S9905-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超甜玉米新品种。该品种2001~2002年参加广东省甜玉米区试,2002~2003年参加国家东南区特用玉米区试,表现早熟、优质、高产、高效、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在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该品种于2003年3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4.
5.
甜丰6号是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广州旺优种业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合作,以美甜选M-60-4-9-3二环系为母本、华甜选H-16-2-2-3为父本育成的超甜玉米单交种.该品种2010-2011年秋季参加广东省甜玉米区试和生产试验,表现高产、优质、商品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在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该品种于2012年6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6.
超甜玉米新品种粤甜13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粤甜13号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于2002年以自育的自交系H超-l为母本、C5为父本杂交培育的超甜玉米杂交种 经2004-2005年广东省区域试验和2008-2009年国家甜玉米区域试验、大面积生产试验和示范,广东省区试平均每667 m2鲜苞产量为845.5-950.2 kg、籽粒可溶性糖含量21.56%~22.98%、果皮61.5~62.1 μm,适口性专家评分92.0分,外观商品性佳:国家西南区区试平均每667 m2鲜苞产量873.0~929.3 kg,水溶性糖含量17.24%- 18.6%.皮渣率11.53%~12.383%,适应性广.200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审定.  相似文献   

7.
超甜玉米新品种甘甜3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超甜玉米新品种甘甜3号是以自育系J甜26为母本,自育系J甜01为父本选育的杂交种。2008—2009年在广东省甜玉米区域试验中,甘甜3号2a鲜穗平均折合产量15 875.1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1.05%。甘甜3号株高194.5 cm,幼苗长势强,成株株型半紧凑,茎秆较粗,持绿性好,抗倒伏,从出苗到采收期平均生育期70d。单穗鲜重322.5 g,千粒重355.5 g,出籽率70.98%,一级果穗率83.5%。果穗筒型,籽粒黄色。乳熟期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为23.46%,适口性较好。抗纹枯病、茎腐病、大斑病、小斑病。适于广东及华南地区同类生态区春秋种植。  相似文献   

8.
珠玉2号是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以自选自交系珠选GT-101为母本、珠选GT-99为父本杂交而成的超甜玉米新品种。2006年-2007年参加广东省甜玉米区试,表现丰产性和适应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品质优,在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2008年5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9.
甘甜1号是甘肃省金源种业开发有限公司以自育自交系甜635为母本、自育自交系甜852为父本选育的超甜玉米杂交种。在2007—2008年甘肃省鲜食玉米区域试验中,2 a10点(次)平均产鲜果穗18 213.0 kg/hm2,较对照品种甜单21号增产11.1%。籽粒(干基)含可溶性总糖35.3%、还原糖3.8%、粗蛋白17.0%、粗脂肪33.2%。外观及蒸煮品质达到农业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适宜在甘肃省酒泉、张掖、武威、天水、白银的景泰和兰州的永登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10.
珠玉2号是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自行选育的超甜玉米新品种。2006—2007年参加广东省甜玉米区试,2008年5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表现丰产性和适应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品质优,稳产高效,在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介绍了珠玉2号甜玉米的选育过程和特性,提出了隔离种植、合理密植、合理进行田间管理等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新甜玉6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002年以自选自交系F315为母本、以F316为父本杂交组配育成的超甜玉米单交种,果穗美观,甜度高,适宜鲜食或真空包装加工.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鄂甜玉2号是超甜类型鲜食玉米,1992年育成,组合为sh901×sh903,1996年3月由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并命名。在湖北省一年可种春、秋两季。果穗大,子粒含可溶性糖高,种皮较薄。适口性好。种鄂甜玉2孤综合效益可达普通玉米的5倍。栽培技术上要求隔离种植,。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采收加工或上市。  相似文献   

13.
金凤5号是广州市种子进出口公司以自选自交系Z995B为母本、Z993A为父本杂交育成的超甜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于2003~2004年参加国家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区试、国家西南区鲜食甜玉米区试和国家东南区鲜食甜玉米区试,产量均排名第一,品尝综合评分为83.0~90.5分,外观较好,品质较优,风味食味较好,在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的示范应用中广泛获得好评。除以鲜苞上市外,许多地方还组织订单生产加工成籽粒速冻、籽粒罐头商品出售,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超甜玉米新品种粤甜9号选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甜9号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自育的优质、高产超甜玉米单交种粤甜3号为母本,以优质、迟熟自交系YT034为父本,通过杂交组配而育成的超甜玉米三交种,具有优质、高产、抗性较好等优点。2003年国家区试结果表明:粤甜9号每667m2产量为854.2kg,比对照种穗甜1号增产10.5%。  相似文献   

15.
晶甜9号是以ST-08为母本、ST-06为父本杂交选育的优质高产超甜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出苗至采收鲜穗春播83 d左右、秋播68 d左右,比对照(粤甜16号)早熟1~2 d,在安徽省鲜食玉米区域和生产试验中鲜果穗平均产量13 198.5 kg/hm2,比对照(粤甜16号)增产2.23%。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品质好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鲜食甜玉米新品种,并于201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玉2016042)。  相似文献   

16.
超甜玉米新品种蜜玉1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庆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87-9187
[目的]探索超甜玉米蜜玉1号的选育与应用前景。[方法]蜜玉1号是以Mo17(sh2/sh2)为母本,金银束二环系(sh2/sh2)为父本连续6代的回交结合自交选育而成。通过品比、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研究了蜜玉1号的植株性状、籽粒性状和品质以及该品种的栽培技术和制种要点。[结果]蜜玉1号产量高,2004、2005年参加江苏省甜玉米区试,平均产量10 574和10 323 kg/hm2,分别比对照蜜玉8号增产6.44%和1.80%,2年平均产量10 449 kg/hm2,比对照增产4.12%。该品种早熟,抗大、小叶斑病和纹枯病,水溶性糖含量为16.92%,还原糖含量为6.98%,品质优,口感好,品质综合评价2级,最适采收期在授粉后的20~22 d,适宜江苏省各地种植。[结论]蜜玉1号高产优质,抗性好,含糖量高,适播期长,适宜种植区域广,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根据福建省气候、生态特点,引进各类甜玉米种质资源,通过筛选鉴定出适合福建省生态的甜玉米资源,利用系谱选育和配合力测定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育成新组合闽甜4号。测交试验表明,亲本闽甜系138、闽甜系186配合力高,性状互补性强,配成的闽甜4号表现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稳产性好,2009~2010年区试平均产量14 445.9kg.hm-2,比对照增产14.76%,于2012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鄂甜玉4号(商品名"信甜501")是武汉信风作物科学有限公司于2003年组配而成的超甜玉米单交种.在两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显著.该品种具有甜度高、产量高、食用品质好、适应性强等特点,适合作为鲜食和加工两用的超甜玉米.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优质甜玉米新品种金甜玉2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品质、抗性等,从隔离种植、播种、密植、病虫防治等方面总结了金甜玉2号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广甜7号是广州市农科院以自选自交系ZT08-M为母本、ZT01-F为父本杂交育成的超甜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参加2008—2009年广东省甜玉米区试和生产试验,表现优质、高产稳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在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已通过2009年国家东南区试,是获得2010年复试的两个品种之一。2008年开始试种、示范,普遍反映较好,2010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广甜7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