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耕还林从1999年试点,2002年正式全面启动,到2004年,我州128个乡镇、679个村、84949户农户、39.8万人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2.2万亩。在工程建设中,如何实现以退耕还林带动产业开发,以产业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良性发展,是我们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一直探讨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草)工程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对于农民而言,失地即意味着失业,国家的补贴政策只能在短期内缓解退耕对农户种植业纯收入的冲击,一旦补贴停止,未找到新的收入来源的退耕农户是不是会选择复耕、破坏现有的成果就成了一个未知数。所以认为消极依靠政府的"输血"来维持的退耕还林工程,其经济可持续性令人堪忧,主张在后退耕时代,退耕政策要重视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为退耕地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富余劳动力寻求新的就业途径。具体从规范畜牧业生产、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现代农业组织模式、拓宽就业渠道与鼓励农民创业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索退耕区后续产业的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切实巩固退耕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川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市委、市政府将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提出“以退促调、以调促收、改善环境、富民强市”的发展目标,退耕还林工程得到了该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如何巩固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退耕户的长远生计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呼伦贝尔市从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05年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17.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7.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58.0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区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绥江县退耕还竹后续产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对云南省绥江县退耕还竹、竹林资源、加工企业现状调查基础上,剖析了当前绥江县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退耕还竹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靖州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和速生丰产林基地,有林业用地17.5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79.7%,森林蓄积量达764万立方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县竹木加工发展速度快,财税贡献多,经营体制新,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行业监管职能逐渐削弱,导致竹木加工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产业发展呈现盲目无序状态;企业规模小,产品趋同现象突出: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原材料供应不足,企业生产设备利用率低。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退耕还林地可持续发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是全国退耕还林 (草 )的重点地区 ,生态环境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中 ,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通过对云南省退耕还林情况的分析 ,提出了退耕还林地可持续发展的集成配套技术措施是 :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林种配置 ,采用生态经济兼优的多用途树种营建生态经济林 ,推广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和混农林业经营等。  相似文献   

8.
“十五”以来,新疆和田县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全县新增退耕还林还草面积4.25万亩,三北四期工程及其他造林面积新增4万亩,是“九五”期间造林面积的2倍。近5年林地开发面积累计达到8.47万亩。5年来,全县退耕还林已兑现的补贴资金达到了2492.5万元,与之相联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迅速崛起。通过在退耕还林地及其他新植幼林地套种粮油作物、药材、牧草及林下养殖等,增加了农民收入。总体上看,和田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工作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科技含量上都在逐年进步。但同时还应认识到,林地经济开发这项工作在和田县仍属初级…  相似文献   

9.
《湖南林业科技》2006,33(2):F0004-F0004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大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是确保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到期后真正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退耕还森地可持续发展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省是全国耕还林(草)的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中,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通过对云南省退耕还林情况的分析,提出了退耕还林地可持续发展的集成配套技术措施是: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林种配置,采用生态经济兼优的多余树种营建生态经济林、推广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和混农林业经营等。  相似文献   

12.
彭阳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自2000年以来,六年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31.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5.6万亩,宜林荒山荒沟造林55.9万亩,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计划122万亩的108%。工程涉及12  相似文献   

13.
神农架林区后续产业的正确选择 ,将对林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神农架林区依托自己的资源和区域优势 ,着重发展旅游和林下资源开发两大后续产业。在实践中 ,林区政府为了积极推进后续产业的发展 ,采取了抓好两个配套、落实两项投资和搞好两项服务等战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彭阳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自2000年以来,六年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31.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5.6万亩,宜林荒山荒沟造林55.9万亩,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计划122万亩的108%。工程涉及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42776户,受益群众达20.53万农民,累计兑付农民退耕补助粮食和现金折合人民币3.57亿元,退耕户平均累计增收  相似文献   

15.
龙胜县龙胜镇将退耕还林和后续产业建设一并考虑,同步或配套实施。首先注重与特色林产品结合起来,实现以林增收,选择生态防护效能强、市场前景好、效用持久的拟赤扬、桂花树、杜仲、黄柏、八角、板栗等兼用树种重点发展,按照“一村一品,数村一业”的产业布局,着力培育竹林、药林、果林三大支柱产业;其次注重与推广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实现护林增收。去年以来全镇新建沼气池1100座,形成年护林1345亩的能力,使近1000多贫困人口通过沼气能源建设和退耕还林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此外,注重与短平快项目相结合,实现林外增收,把单一的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在宜州区域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保证产业管理效果,难以对其进行严格的协调与控制,导致后续产业的进步受到抑制性影响。基于此,针对宜州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萍 《新疆林业》2007,(3):35-37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成了呼图壁林场的中心任务,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经营结构也随之进行了重大调整。场领导班子决定,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家出台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将一些短平快,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作为发展重点,提出了将旅游、种苗业、养殖业,作为林场天保工程实施的后续产业的突破口,要做好、做强、做大,使其成为我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企业走出困境,建立起一个以生态林业为基础,以林为主体的林农、林果、林牧、林副相结合的高效、持续、稳定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化隆县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30.8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2.5万亩,周边荒山造林17.33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创建化隆绿色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退耕还林取得的实效(一)生态环境初步得到改善。退耕还林工程共实施面积30.8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5%,工程实施地点选择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区位重要的陡坡地。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活动,增加了绿色植被,控制了水土流失,部分区域、部分地段的植被得到了恢复,提高了森林覆盖率,6.11万亩退耕地已完全郁闭成林,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  相似文献   

19.
巴林右旗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56.1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7.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8.3万亩。工程涉及全旗16个苏木乡镇,146个嘎查村,35400个农牧户。五年间,累计发放粮食可折款9968万元。发放现金补助达1424万元.农牧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八年之后。国家不再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粮款补助,农牧民的经济效益如何得到保证?生活水平如何得到保证?通过多年的林业生产实践。笔者认为,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宜提到当前的议程上来.统筹规划,并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20.
巩固和提高退耕还林成果,发展后续产业是关键。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结合优惠的还林政策,发展后续产业是完全可行的,使退耕还林不复耕、不反弹、能致富,达到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目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补助期满后工程区农民的生存收益问题,是走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