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3.
进行人工杉木近熟林不同强度的间伐,并于林冠下套种毛竹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林分郁闭度0.4的林冠下套种毛竹,其成活率比全光照高24%,成竹数为全光照的78.9%,新竹胸径、竹高比全光照略高,可达到充分利用林地、加快竹林发展步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林龄杉木毛竹混交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杉竹同时造林、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套种毛竹和裸地种竹5种林分生长状况表明:各林分成活率以杉木中龄林套种毛竹的为最高,杉森与毛竹同时造林以及裸地种竹的为最低,有随移栽母竹时林地郁闭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长竹率最高的是幼龄林种竹,为60.5%,最低的为中龄林种竹,只有47.6%。  相似文献   

5.
毛竹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毛竹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 :杉木密度为 135 0株·hm-2 的混交林分涵养水源能力最强 ,林冠层持水量比杉木纯林多 0 5 4 5t·hm-2 ,比毛竹纯林多 3 0 4 9t·hm-2 ;地上部分总持水量达 2 5 4 2 4t·hm-2 ,分别比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增加 3 14 3t·hm-2 、3 30 9t·hm-2 ;0~ 4 0cm土壤层贮水量达 6 11 2t·hm-2 ,比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和其它混交林都大 ;初渗值达 6 0 86mm·min-1,稳渗值达 2 4 32mm·min-1,分别是杉木纯林 2 8倍、2 3倍 ,是毛竹纯林的 2 5倍、1 6倍 ;年水源涵养量达 14 4 15t·hm-2 ,比荒山大 2 376t·hm-2 ,比杉木纯林大 74 0t·hm-2 。  相似文献   

6.
对1995—2008年国内毛竹杉木混交林的研究成果,从竹杉混交林造林效果,土壤肥力影响,混交林地上、地下部分生长,水文效应,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3种不同密度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及裸地种竹等试验,比较分析成活率、新竹及竹鞭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各种经营模式中,杉木近熟林分中套种有利于提高毛竹成活率及长竹率,但发笋长竹数以裸地种竹为最多;新竹的生长以杉木密度为225株·hm-2的林分最好,其次为375株·hm-2、裸地种竹和600株·hm-2的林分;单根竹鞭长和鞭节长随林分郁闭度增大而增加,而总鞭长、竹鞭数及竹鞭断梢率则相反;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以密度为225株·hm-2的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于2006、2008年2次对杉木林采伐迹地2003-2004年人工营造的毛竹厚朴混交林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不同土层的pH值均有升高,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等养分指标随林分生长年份的增加而表现出递增趋势;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均表现出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速效钾表现不规律,表层(10~20cm)土壤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增加幅度表现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  相似文献   

9.
通过渗透扩散系数来评价胶粘剂在试材表面的湿润性能,研究酚醛树脂胶(PF)、聚异氰酸酯胶(PM D I)、双组分聚异氰酸酯乳液型胶粘剂(EP I)和脲醛树脂胶(U F)4种胶粘剂分别在毛竹和杉木表面的接触角及渗透扩散速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种胶粘剂在毛竹表面的润湿性均小于杉木,在毛竹竹青上的润湿性小于竹黄;对于同一毛竹或杉木表面,PM D I胶的润湿性最好,而EP I胶较差,PF、U F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0.
杉木毛竹混交林的毛竹地下鞭根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尤溪县包溪林业采育场1974年在阔叶树毛竹混交林皆伐迹地下营造杉木纯林后形成的杉木毛竹混交林进行地下结构的调查。结果表明,杉木对毛竹地下结构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毛竹竹鞭向纵深延伸、壮芽数的比例提高有促进作用。杉木密度为900~1350株/hm^2时,壮龄鞭比例比较高,毛竹地下结构比较优化,更新快;毛竹竹鞭有92.8%分布在0~40cm土层中,其中0~20cm土层中占60%  相似文献   

11.
杉木毛竹混交林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尤溪县梧园村毛竹纯林改造成毛竹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中,杉竹混交林土壤的容重低于毛竹纯林,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通气度、孔隙度比都比毛竹纯林增加,杉竹混交林土壤的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强;杉竹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比毛竹纯林增加,土壤的酸性得到改善。说明混交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发挥林分水源涵养功能,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及养分的有效化,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年生杉木毛竹混交林不同混交模式下林分的生长状况及林地内土壤的理化性质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内毛竹和杉木的生长情况都优于纯林,土壤肥力状况总体上较纯林高,土壤水分指标均优于纯林好。研究初步表明毛竹杉木混交对林分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同时对林内地力衰退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杉木林采伐迹地在留养部分杉木萌条的同时,栽种毛竹形成杉竹混交林,比单一营造毛竹林节约造林成本,又可使采伐迹地提前恢复森林环境.皖南山区杉木商品林采伐迹地面积较大的地区,采用杉竹混交,迹地更新,在生产上是较为适用的营林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开展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坡向以阴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和立竹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9 cm、13.3 m、2160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5.1 cm、11.1 m、285株.hm-2、208.531 m3.hm-2;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和立竹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阴坡>半阳坡>阳坡。坡位以下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7 cm、13.2 m、2152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6.6 cm、11.2m、270株.hm-2、209.211 m3.hm-2;毛竹、杉木生长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  相似文献   

15.
通过留萌种竹,实行毛竹与杉木萌芽林复合经营,更新杉木人工林皆伐迹地可以有效地解决杉木二代林生产力低、效益差、毛竹造林投入大、成林慢、收益缓的问题,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分别以14棵自然生长在毛竹林中的散生杉木为中心,调查16 m范围内毛竹的胸径以及杉木的胸径、冠幅和杉竹间距。以立地为随机效应,建立毛竹胸径与竹杉间距及杉木胸径关系的线性混合模型;采用O函数结合不同零模型分析杉木对周围毛竹的竞争。结果表明:不论样地是否施肥,杉木显著减少4 m范围内立竹密度,但不影响4 m以外毛竹的分布。竹林内散生杉木对其附近新竹生发具有竞争抑制作用,且不因施肥而缓解。  相似文献   

17.
南平安上杉木林植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400m^2标准地调查,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76年生杉木丰产林的山坡和山洼2个地段的植物分布,结果表明:老龄杉木林下蕨类植物的比例较天然林大,总共有71科,119属,168种维管束植物,山坡地段的物种丰富度大大高于山洼地段,2个地段的科,属,种共有率分别为63.38%,47.90%,42.26%,说明老龄杉木林都是以热带成分为主,其中山洼地段的热带成分比例略高。  相似文献   

18.
杉木毛竹混交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黟县位于皖南黄山市,属长江支流、新安江支流流域,雨量充沛,土壤为红、黄壤土,pH值3.5—6.5,土层深厚肥沃。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黟县营造了大面积的杉木、毛竹纯林和杉、竹混交林。现将杉、竹混交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杉木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台站多年连续观测数据和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公共数据对中国杉木林生态服务价值物质量和价值量进行详细评估.结果表明:1994-1998年和1999-2003年期间,中国杉木林生态服务总价值分别为15 643.82亿元·a-1和17 043.86亿元·a-1,单位面积价值分别为12.62万元.hm-2 a-1和12.34万元·hm-2a-1,其中在所评估的六大服务项中各服务项的价值所占比例次序为涵养水源>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固土保肥.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人工营造毛竹厚朴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林采伐迹地内人工营造毛竹厚朴混交林,不同坡位不同土层的pH值均有所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等养分含量也有所增加;表层土壤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增加幅度表现为中腹〉下腹〉上腹。由此可知,在杉木林采伐迹地内人工营造毛竹厚朴混交后,能较好的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