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本文以福建建瓯市东峰镇桂林村为调查对象,重点阐述就地转移的拉力因素——农业技术进步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并从中探索山区农民的就业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越函数代表农业生产函数,从理论上推导了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以湖北省为例,实证分析了农业产出对劳动力和机械的弹性、半弹性,计算了近30年湖北省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据此分析了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同时,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
农村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分析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解决途径。从农村教育这一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隐含实现条件出发,提出农村教育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因素,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转型、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非农产业等要求的不适应性;根据农村教育的瓶颈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劳务经济成为农村经济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断减少农民,是新时期富裕农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就晋城市的劳动力资源现状,就业现状及剩余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初浅建议,以供交流。  相似文献   

5.
段小红 《甘肃农业》2002,(10):17-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是以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为前提.因此,加快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减轻和消除贫困、加快本省贫困人口脱贫制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本省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主要对策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218-9220,9223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从制度层面、经济方面、城市本身及农民工自身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使用ARCVIEW软件及结构偏差系数对4个方面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甘肃是一个农业省份,可耕地少,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甘肃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指出了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乡二元的结构制度、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等因素是制约甘肃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甘肃是一个农业省份,可耕地少,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甘肃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指出了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乡二元的结构制度、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等因素是制约甘肃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规模大、行业集中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在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强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开放服务业市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分析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从三方面提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一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二是促进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的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张凤芹  王致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724-8724,8726
通过对甘肃农村外流劳动力的状况分析,得出甘肃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一味地推向城市和邻近省份,而应尽量就地转移,这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甘肃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持甘肃社会稳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农村人力资本角度分析表明,劳动力素质低下是限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指出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施俊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63-6664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农民所存在的风险,在传统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和效用模型的基础上,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过程中个人所面临的决策风险和社会环境带来的风险,以及风险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讨论了降低风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游钦  胡宇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49-445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说明只有将农民转移进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农民视为理性的经济人,分析其进城的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来揭示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冬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80-9781
以和谐理论为基础,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证,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系统的和谐性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了系统和谐性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得到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系统从不和谐状态到较和谐状态演化。  相似文献   

16.
韩云洁  张海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62-6662,6664
概述了我国劳务经济的特征及其意义,分析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提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李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686-5687,5689
着重就“十一五”初期,在城镇生存的农民工的基本特点,教育、培训尤其是英语教育、培训及学习现状和问题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社会权益问题及制度性根源探析——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强  翟印礼  张琳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97-3698
通过对沈阳市大东区新东一街马路零工市场农民工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针对在沈阳打工的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权益保障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调查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由此探析城市农民工社会权益受损的制度性根源.  相似文献   

19.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学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76-10878
人力资本的流动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流动受阻的障碍,指出了人力资本城乡双向流动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20.
宫雪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684-5685
通过分析职业指导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及其作用,根据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及特点,提出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实施职业指导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