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稻属叶绿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稻属(Oryza)的14个种和李氏禾属(Leersia)的 2个种共 138份材料进行了叶绿体 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析。用内切酶EcoRⅠ酶切、4 个叶绿体 DNA探针杂交,共发现10种叶绿体 DNA变异类型。在稻属各个种内没有观察到叶绿体 DNA的变异,叶绿体 DNA变异类型基本上以稻属的染色体组型水平划分,因此认为稻属的叶绿体 DNA在进化过程中变异程度很低。推测 CCDD组的O. alta、O. grandiglumis和O. latifolia 及 CC组的 O.officinalis 和 O. eichingeri各有共同的原始祖先。遗传距离分析显示 CC、CCDD、BBCC组之间亲缘关系很近,这3个组与 EE组亲缘关系也较近。李氏禾属的 2个种 L. perrieri 和 L. tisseranti 与稻属的遗传距离很远。  相似文献   

2.
水稻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19个不同的探针/限制性内切酶组合,测定了8个不同基因型水稻间的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结果表明:RFLP在水稻中普遍存在,同一亚种内的RFLP较少,而在不同亚种间则较大;栽培稻与野生稻间的RFLP较多,而以粳稻和野生稻之间RFLP最多,达58%-68%。用IBM /PC计算机分析了这些基因型之间的遗传距离,粳稻和籼稻可明显地分成二组,野生稻与籼稻的亲缘大于与粳稻的亲缘。具有广亲和能力的爪哇型品种Ketan Nangka偏向籼型。  相似文献   

3.
栽培稻与紧穗野生稻间整倍体后代的R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164个RFLP探针对67个栽培稻02428(2n=24,AA)与两份紧穗野生稻材料(2n=24,CC)间的整倍体(2n=24)后代进行分析,证实其中60个为易位系。各易位系分别带有1~6个紧穗野生稻染色体片段,很多易位系具有相同的易位发生区域。易位的紧穗野生稻片段都很小,主要分布在远离着丝点的区域。还就整倍体后代中出现新杂交带型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江淮流域杂草稻叶绿体DNA的籼粳分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探明江淮流域杂草稻的细胞质来源,根据水稻叶绿体DNA ORF100(Open Reading Frame 100)序列在籼粳间存在69 bp差异的特征,设计了InDel标记cpDNA69。利用该标记对2个分别以籼稻和粳稻为母本的F2群体、22份栽培稻(Oryza sativa L.)、3份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Griff.)进行了分析验证。PCR结果可以获得缺失和非缺失两种带型,缺失带型与以籼稻为母本的F2群体、10份籼稻材料完全对应;非缺失带型与以粳稻为母本的F2群体、11份粳稻材料完全对应,3份广西普通野生稻为非缺失带型,属粳型,1份以粳稻为母本的籼粳杂交材料为粳型。因此,cpDNA69可以用作叶绿体籼粳鉴定标记。利用该标记对22份杂草稻的叶绿体DNA鉴定的结果表明,7份早年发现的杂草稻,即江苏省连云港穭稻和安徽省怀远、来安、全椒、肥东的塘稻的叶绿体DNA为非缺失带型,属粳型,而近年来在江苏省扬中、高邮、灌云、洪泽、盐都、兴化、如皋等地直播稻田发现的15份红米杂草稻的叶绿体DNA为缺失带型,属籼型。这为进一步研究江淮流域杂草稻的来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稻DNA分子标记的特点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DNA标记是一种新类型的遗传标记,在水稻育种研究和品种鉴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DNA标记的一般特点和检测技术,以及常用水稻DNA标记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吸取了高盐低pH法分离cpDNA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结合使用300目、400目筛网过滤,可以获得具有自然形状的纯净的油菜叶绿体及DNA.所得cpDNA可被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本法操作简便,适于分离完整叶绿体和进行叶绿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叶绿体基因组具有母性遗传、单倍性、高度的保守性和明显的种内差异等特点。研究不同品种叶绿体基因多样化程度,可为甘蓝型油菜的收集与引种及遗传改良提供指导。利用15对特异性叶绿体SSR标记对287份国内外甘蓝型油菜叶绿体基因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15对叶绿体SSR特异引物中,5对引物扩增产生多态性条带合计19条,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3.8条多态性条带;287份材料共划分成14个单倍型,优势单倍型H01占比74.91%、H02占比13.59%、H03占比4.88%,其余11种单倍型(H04-H14)占比合计6.62%;H02为波里马、陕2A胞质类型,为中国特有单倍型;国外甘蓝型油菜中,俄罗斯与瑞典的单倍型较丰富,引进俄罗斯与瑞典的资源能更高效拓宽中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本底。本研究还获得2对引物(MF-4和ccmp2)得到特异条带,并为此建立了快速鉴定波里马、陕2A胞质类型的方法,为波里马与陕2A细胞质类型材料的鉴定与保护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RFLP标记研究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选用分布于10条水稻染色体的20个DNA探针,分析了来源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5省的14份亚洲普通野生稻材料以及来源于8个国家的19份亚洲栽培稻材料的RFLP。17个探针能在研究材料间检测到多态性,以一种酶为基础,共检测到67条多态性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野生稻材料归入野生稻组,栽培稻材料分别归入籼稻组或粳稻组。三组区分明确,且三组之间的遗传距离差别很小,表明灿粳稻是几乎同时从古老野生稻种分化而来的。另外,所有普通野生稻材料在籼粳分化方向基本都属于中间类型,且变异幅度不大于籼粳稻组内各材料在籼粳方向的变异幅度。  相似文献   

9.
 用35个随机引物对5个籼稻品种、5个粳稻品种和2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进行了RAPD分析。60%以上的引物能在籼稻和粳稻基因组间显示差异;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籼稻的不同,绝大部分供试野生稻的RAPD带型与粳稻的相同。这说明多数中国普通野生稻偏粳,但也存在偏籼的普通野生稻。  相似文献   

10.
用35个随机引物对5个籼稻品种、5个粳稻品种和2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进行了RAPD分析。60%以上的引物能在籼稻和粳稻基因组间显示差异;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籼稻的不同,绝大部分供试野生稻的RAPD带型与粳稻的相同。这说明多数中国普通野生稻偏粳,但也存在偏籼的普通野生稻。  相似文献   

11.
对海南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稻米营养品质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普通野生稻蛋白含量都在10%以上,极显著高于栽培稻;不同居群野生稻总淀粉含量变化无规律,但直链淀粉含量都显著低于栽培稻;海南普通野生稻中钙、镁、锌和铁含量普遍显著高于栽培稻,这说明海南普通野生稻含有高蛋白、低直链淀粉和高营养元素的遗传资源。研究结果可为优异野生稻资源挖掘和利用及优质稻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野生稻有利基因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稻属有22个种,包括20个野生稻种和2个栽培稻种,现已命名AA、 BB、 CC、 BBCC、 CCDD、 EE、 FF、 GG和HHJJ 9个基因组。野生稻是一个重要的有利基因库,包含对各种生物胁迫的抗性和非生物胁迫的耐性基因。就野生稻的有利性状、野生稻有利基因转移研究进展作了概述,并对野生稻有利基因分子标记定位研究,野生稻有利基因转移的遗传机制以及野生稻有利基因利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根据株高、产量、分蘖力从141份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材料中初选出20个生态型,分析其营养成分并对其作饲用稻的优劣进行综合排序。结果显示,GZW128的隶属值居前,粗蛋白产量最高,综合饲用价值好,可直接开发利用;GZW107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7.33%DM;GZW128的分蘖力和干物质量最高,分别为325个和68.33 g/株;GZW039灰分最少,为11.70%DM;GZW110粗纤维含量最低,为25.97%DM。上述野生稻均可作为后期全株饲料稻选育中相应性状改良的优质材料利用。  相似文献   

14.
Chloroplast transit peptides (CTPs) can be used to transport non-chloroplastic proteins into the chloroplasts. Here, we studied the CTPs of three rice (Oryza sativa L.) chloroplast-localized proteins and found that their CTPs could be used to transport non-chloroplast-localized proteins into the chloroplasts. Fusion proteins lacking the CTP remained located in the cytoplasm. Furthermore, we construct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fusion vectors with the three CTPs and three non-chloroplast-localized proteins, Ghd10, MULTI-FLORET SPIKELET1 (MFS1), and SHORTENED UPPERMOST INTERNODE 1 (SUI1). After transforming these constructs into rice protoplasts, the fusion proteins all localized in the chloroplasts. Collectively,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CTPs can transport non-chloroplast-localized proteins into the chloroplasts,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se CTPs can be applied to engineer chloroplast metabolism.  相似文献   

15.
于2009年采用常规野外考察的方法,对南昌异位圃东乡野生稻的开花习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昌异位圃东乡野生稻开花时间比预期提前了近一个月,异位圃内各方向开花时间差异较大,异位圃南部开花高峰期在9月2日~9月4日,同一穗头上的可育度从上到下一般是逐渐递增,上部与下部育性差异达极显著,结实率40%左右。  相似文献   

16.
部分栽培稻和野生稻种子谷蛋白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供试的不同属、不同种及不同生态型的水稻材料的种子各蛋白经SDS-PAGE电泳后可分辨为3类多肽,分子量分别为l8~23 kDa.30~36 kDa和49~100 kDa。不同属的材料各蛋白带型明显不同; 同属内基因组相同或相近种的各蛋白有特征多肽,AA基因组的有约Mt.50 kDa的多肽2~3条,CCDD基因组的有约Mt.23 kDa的多肽一条;籼型和粳型稻间带型存在差异,而爪哇稻、粳稻、籼稻间,前二者略近,并以粳型陆稻与爪哇稻最近似。同一生态型的各品种,除细弱带偶尔有差异外,带型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水稻各蛋白电泳分析作为方法之一, 对于属间和稻属内各种及种内分类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用扫描电镜对原产中国的瘤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 subsp. tuberculata Wu),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 )的外稃表面的显微结构与栽培稻(Oryza sativa L.)进行了比较研究。观察到栽培稻与瘤粒野生稻在一系列性状上差异最大,其次是药用野生稻,而最相似的是普通野生稻。应用性状数码的方法对种间的相似性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