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方法测定红参中人参皂苷含量。方法采用药典方法、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1842-2010,《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手册》2003版。结果测定人参皂苷的含量,分别为药典方法最高,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次之,保健食品检验方法最低。结论测定人参皂苷含量以药典方法为首选;该方法分离效果好、准确、快速、样品制备简单。  相似文献   

2.
甘蔗蔗汁直接旋光度检测的简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桂糖93/102等57个甘蔗品系(种)样本为材料.时蔗汁直接旋光度采用常规方法和直接上机检测的简化方法进行两年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变异分析、差异分析及简单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的蔗汁直接旋光度和相应的蔗汁蔗糖分,其间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最小值及最大值极为相近,与常规方法比较,简化方法的蔗汁蔗糖分偏差远小于5%;简化方法的结果变异系数更小;但简化方法的蔗汁蔗糖分高于常规方法且其均数差异经检验达极显著水平;简化方法与常规方法检测的蔗汁直接旋光度的相关系数r=0.9998**,建立了对简化方法检测结果进行纠正的一元直线回归方程y=0.9992x-0.06094.  相似文献   

3.
《大豆科学》2011,(6):958
作物科学方法农业科学方法丛书樊龙江,刘旭,曹永生著978-7-03-032405-4定价:60.00元装帧:圆脊精装开本:16分类:生物科学内容简介:本书是在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重点研究课题"作物科学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凝练而成。全书共5章,系统总结了生物进化论、遗传学、生态学、土壤学、气候气象学等与作物科学密切相关学科的共性方法,论述了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耕作方法演进与基本规律以及现代科学方法创新对作物科学方法的影响,剖析了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耕作方法典型案例,并预测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耕作领域  相似文献   

4.
蓖麻毒素的毒性和毒素的分离及检测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概述了蓖麻毒素的分子结构、性质、毒性,脱毒的重要性及脱毒方法研究进展;提毒的必要性,提取和纯化毒蛋白、血球凝集素、蓖麻碱和蓖麻变应原的方法.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后认为高压液相色谱是当今最好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Y病毒的检测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快速、准确检测马铃薯病毒是控制马铃薯病毒危害的有效方法 ,本文全面评述了运用基于抗血清为基础的免疫化学方法和基于核酸分子组成差异的核酸分子标记方法检测PVY的现代植物病毒病原检测技术 ,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早稻产量动态集成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作物产量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作物气候适宜指数、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分别建立早稻产量动态预报方法,利用这3种方法分别对1996―2005年湖南早稻产量进行动态模拟预报,在分析预报误差的基础上,确定每种方法的预报权重,建立动态集成预报方法。拟合检验结果表明, 集成预报方法的丰歉趋势预报正确率、产量预报准确率都较任意单一预报方法稳定,且有一定程度提高。利用上述方法分别对2006―2008年湖南早稻产量进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除2006年的丰歉趋势预报因早稻收获阶段遭遇台风出现错误外,集成预报法的丰歉趋势预报正确率、产量预报准确率都较高,且好于任意单一预报方法,能够满足业务服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文献摘要     
《中国茶叶》2008,30(10):41-43
用植物光照灯种植优质茶的方法;大茶树移植成活的方法;用于同时检测Cu^2+、Ph^2+、Cd^2+的阵列式薄膜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活化硒复合添加剂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8.
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检测法在水稻DNA指纹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6个杂交水稻不育系、恢复系及组合为材料,初步建立了水稻品种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与常规凝胶电泳检测方法相比,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可以读出目标DNA片段的准确大小,检测数据更为精确,检测效率更高。常规凝胶电泳检测方法验证表明,利用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进行水稻品种DNA指纹鉴定,方法可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建立综合评价不同加工白术药材的质量的方法,优选白术适宜的产地加工方法.方法 以不同加工方法的白术为试材,测定不同白术中三萜、多酚、多糖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TOPSIS方法对白术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不同加工方法对白术的质量影响差异显著,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晒干的白术质量最优,其次为阴干.结论 本文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花生学报》2012,41(1):35-35
近日,来自墨尔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以精确检测花生过敏的方法,这种新型的检测方法比一般传统的检测方法更为简便有效,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度诊断给患者带来的伤害,目前,主要是用口部食物的检测方法(oral food challenge)来检测花生过敏症,这种方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且耗时耗力,对患者可以带来明显的过敏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稻蛀螟类是水稻常见害虫,为查明稻蛀螟发生为害情况和探索在一定精度保证前提下简便、快捷地估计螟害株密度的方法,对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龙吉村稻田稻蛀螟发生为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利用稻丛螟害株密度m和稻丛螟害零频率P0分别拟合线性函数、二次函数、双曲线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等常用函数模型及Gerrard-Chiang模型和Wilson模型。结果表明,龙吉稻田发生的稻蛀螟种类为三化螟[Scripophaga incertulas(Walker)]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其中早稻以大螟为主,晚稻则以三化螟占优;早、晚稻的螟害株密度从分蘖后期至乳熟期均呈先上升而后下降趋势,晚稻分蘖后期的螟害株密度明显高于早稻同生育期的,而早、晚稻的螟害株密度在孕穗期、抽穗期和乳熟期等同生育期间的差异不显著;用螟害零频率估计早、晚稻和早-晚稻螟害株密度的最优模型分别为Gerrard-Chiang模型m=1.164 9(-ln P0)1.045 4、双曲线函数模型m=-0.943 5+0.951 3/P0和m=-0.952 5+0.958 3/P0。应用这些模型在相应稻季可根据三化螟和大螟为害的零频率便捷、有效地估计螟害株密度。  相似文献   

12.
 在63%~100%相对湿度范围内,稻茎毛眼水蝇卵、幼虫和蛹历期差异不显著。幼虫、蛹存活率和世代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寿命和种群增长指数随湿度增加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当相对湿度分别为80.87%、77.76%、81.26%、78.61%、78.80%、80.70%时,其幼虫、蛹和世代存活率最高,产卵量最多,寿命最长,种群增长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13.
 1993~1995年在田间观察了稻茎毛眼水蝇1~5代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结果表明,各虫态所期以第1代最长,第3、4代最短。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均以第1代最低,其余各代较高。蛹存活率以第1代最低,以后逐代提高。成虫性比接近1:1。产卵前期第1代2d左右,第2代1.4d,第3~5代1d左右。成虫产卵量第2~5代差异不大,平均24粒/雌左右,第1代较少,为21.9粒/雌。成虫寿命以第1代最长,以后还代缩短。种群趋势指数以第4代最大,第1代最小。幼虫期寄生性天敌主要是姬蜂,蛹期天敌有2种,分别为稻茎水蝇啮小蜂和茧蜂。  相似文献   

14.
为解析豆荚结构特征及其与大豆品种对食心虫抗性的关系,对45份东北春大豆品种的荚毛密度、长度、颜色、形状及荚皮各层组织厚度等结构特征进行观测分析,提出相对抗性系数法对大豆品种抗虫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5个品种荚毛密度的频次分布符合韦布尔方程Y_(荚毛密度)=9.21(1-EXP(-((X-2.77)/2.90)^-6.37)),荚毛长度的频次分布符合双曲线方程Y_(荚毛长度)=-151.28+138.39X-29.46X~2;荚皮表皮角质层、皮下厚壁细胞层、中果皮细胞层、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的频次分布均符合二次曲线方程,分别为Y_(角质层)=-42.23+2.30X-0.02X~2、Y_(厚壁)=-103.14+3.12X-0.021X~2、Y_(中果皮)=-72.32+0.23X-0.000 1X~2、Y_(内壁)=-109.17+1.44X-0.004X~2。品种抗选择系数k_1、抗钻入系数k_2、综合抗性系数k_(综合)与虫食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_1=-0.649(P=0.004 0)、R_2=-0.723(P=0.025 8)、R_(综合)=-0.717(P=0.000 1),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可以将相对抗性系数作为评价当地品种抗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根据郑州郊区稻麦连作区稻象甲以老熟幼虫在麦田内的前稻茬及其周围土壤中越冬的生物学特性,探讨了芜菁夜蛾线虫对越冬的稻象甲幼虫的致病性以及线虫防治稻象甲幼虫的可能性。使用病原线虫防治地下害虫是一种理想的很有前途的生物防治措施芜菁夜蛾线虫对越冬稻象甲幼虫有很强的侵染力,在很短时间内即可使大量稻象甲幼虫死亡。此外,受侵染的稻象甲体内所繁殖的线虫有很强的再侵染能力,因此,一次使用后可长期在田间发挥作用,抑制地下害虫的种群。不同剂量的线虫制剂对稻象甲的致死率不同。一般来说随田间稻象甲幼虫的密度不同,施用线虫制剂后死亡率差异较大。高密度的幼虫使用高剂量的线虫制剂效果好,低密度时低剂量的效果好。大田使用时因根据虫口密度决定线虫剂量。根据大田实际情况,似应以40~80万条/m2的剂量较好。线虫剂量的增加,侵染力也逐渐增加,但达到一定剂量时,其杀虫效果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
“安粳698”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安粳698"的优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安粳698"产量与栽插密度、N、P、K施用量间的关系,建立各因素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型:Y=548.21-12.83X1-20.21X2+4.29X3+8.75X4+3.80X12-13.64X22-6.32X32-0.20X42-0.56X1X2+3.50X1X3+1.94X1X4+2.13X2X3-4.19X2X4-0.88X3X4,提出了"安粳698"获得535.55kg/667 m2产量以上的优化方案,即栽插密度为1.823 4万~1.880 2万穴/667 m2,N施用量5.845~6.930 kg/667 m2,P2O5施用量8.239 5~9.760 5 kg/667 m2,K2O施用量11.605~13.21 kg/667 m2。各因素对安粳698产量的影响大小为施氮量>栽插密度>施钾量>施磷量。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Iwao直线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结合3种常用聚集度指标,对香蕉园斜纹夜蛾低龄(1~2龄)、中龄(3~4龄)和高龄(5~6龄)3个龄期幼虫进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香蕉园斜纹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幼虫龄期密切相关,且随着虫龄的增长,其聚集强度逐渐减弱;1~4龄幼虫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强度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5~6龄幼虫空间分布型由聚集分布逐渐趋向于均匀分布,且个体间存在相互排斥。在此基础上,以中龄幼虫为依据,建立了香蕉园斜纹夜蛾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n=(t2/D2)(1.978/m+3.5119)和最佳序贯抽样公式$T(n) = n{m_0} \pm 1.96\sqrt {n(1.978{m_0} + 3.5119m_0^2}$。  相似文献   

18.
以毛酸浆的根尖为实验材料,对几种预处理方法、解离方法、染色体制片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毛酸浆根尖用0.1%秋水仙素和0.002 mol/L 8-羟基喹啉1∶1混合液4℃条件下处理3 h,固定后先用1 mol/L HCl在60℃条件下解离3 min,再用混合酶液进行酶解,染色制片后得到的染色体图像效果比较清晰。供试的2个品种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属于小型染色体,但它们的核型具有明显差异,‘铁把小菇娘’:染色体总长为30.72μm,绝对长度范围1.61~3.42μm,核型公式2n=2sm+22m,属于1B核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6.35%;‘粒粒甜菇娘’:染色体总长28.42μm,绝对长度范围1.52~3.32μm,核型公式2n=2sm+2M+20m,属于2B核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4.93%。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源器官建成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源的状况与源器官叶面积的大小 (LAI)、功能叶片的工作时间 (LAD)和工作效率 (NAR)密切相关。不同密度和施肥处理下 ,马铃薯群体LAI、LAD在全生育期内均呈单峰曲线变化 ,NAR呈阔U形曲线变化。但在因素中量组合下 ,LAI有良好的发展动态 :前期迅速升高 ,稳定期长 (18d左右 ) ,最大值达 6 10 4以上 ,生育后期下降缓慢 ,LAI与出苗后天数的拟合方程为Y =- 2 392 +0 2 35 6X - 0 0 179X2 ;LAD与出苗后天数的拟合方程为Y =- 0 4 2 5 2 9+3 9345X -0 1186 6X2 ,总光合势达 2 5 86 2× 10 4m2 ·d 6 6 7m2 ;NAR在苗期可达 2 0 95 g m2 ·d ,后期可回升到13 93g m2 ·d。在本试验设计的栽培措施中 ,密度、施磷量、种肥氮量及追氮量对马铃薯源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甬优12对N、P、K养分需求规律及施肥效应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甬优12对N、P、K养分的需求规律和互作机制,明确肥料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充分发挥甬优12的增产潜力,采用“3414”试验设计对其N、P、K养分需求效应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2施用N、P、K后一般可增产20%以上,对N、P、K养分需求呈幂次函数变化规律,并且N+P+K(M)整体维度需求量明显大于N、P、K单维度需求量之和,其数学模型分别为Y=-0.7744N2+18.565N+510.01(r=0.9634*),Y=3.0931P2-8.6161P+604.66(r=0.9999**),Y=-3.3975K2+35.733K+521.45(r=0.9841*);Y=-0.1239M2+8.4834M+489.36(r=0.8010**)。通过对上述模型和通用N、P、K比例分析,甬优12对N+P+K组合互作最佳需求量为34 kg/667 m2,即纯N 14 kg、P2O57 kg、K2O 13 kg,其超高产栽培应在整体维度最佳需求量模型的基础上,加大有机肥配套和微量营养的合理促成,以健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推动攻大穗、保多穗的超级栽培预期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