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抗虫棉田出现的主要害虫提出了防治措施,以解决由于转Bt基因抗虫棉的推广种植,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的防治问题,从而提高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2.
3.
4.
近几年抗虫棉面积迅速扩大,施药次数明显减少.棉田生态环境及害虫发生为害特点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许多农民对这一变化认识不足,防治中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5.
6.
一、棉蚜的发生与防治 1、棉蚜是棉花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过去以苗期为害为主,现在蕾铃期为害也非常严重.棉蚜以成蚜、若蚜聚集在叶背面刺吸汁液,破坏组织细胞,使叶片萎缩变形,造成卷叶或发黄脱落,甚至死苗.苗期受害造成叶片减少,植株变矮,生育期推迟;伏蚜为害造成蕾铃大量脱落,重者油腻满株或使棉株脱落成光秆,严重影响产量,发生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转Bt基因抗虫棉在棉花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了其抗虫能力强、节本增效的重要作用。但是,转Bt基因抗虫棉不是无虫棉,那种认为种植了转Bt基因抗虫棉便可免去农药防治虫害的看法是很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9.
十九连的棉花耕地绝大多数种植的是抗虫棉,抗虫棉对棉铃虫和其他大部分鳞翅目昆虫有高抗性,能减少50%以上的农药用量和喷药次数,田间管理简便,抗虫棉对棉铃虫等蛀铃型害虫高抗,结铃早,对于植株徒长和赘芽生长有抑制作用,可以简化整枝。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种植,受到棉农的欢迎。但是,近些年来抗虫棉虫害有加重趋势,本文针对抗虫棉虫害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棉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阐述抗虫棉虫害抗性特点,介绍南阳地区主要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提出抗虫棉主要虫害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棉农防治抗虫棉虫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转Bt基因抗虫棉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把苏芸金芽孢杆菌的毒素基因(简称Bt基因)转移到丰产、优质、抗病的品种上,经推广应用、检验,不仅降低杀虫剂使用次数和施药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棉农的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有效地保护棉田害虫天敌,从而间接地控制和减轻了其他害虫的危害,改善了棉田生态环境,使棉田害虫防治向良性循环发展.但是,抗虫棉必竟不是无虫棉,它的抗虫基因只能对棉铃虫、红蛉虫有较高的控制性,但对棉蚜、棉叶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叶蝉等害虫无特殊作用,加之其抗性随时间推移逐代降低.因此,必须建立以抗虫棉为主的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3.
14.
玉米田主要虫害包括地下害虫、玉米螟和蚜虫等。近些年由于气候的反常,给不同害虫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对玉米生产造成的危害也逐年加重。而农民朋友因种种原因却忽视对这些虫害的防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此笔者针对不同害虫的生活习性,结合我们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防治方法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2007年开始我省禁止使用5种高毒化学农药,以及抗虫棉田优势害虫种群变化。对主要的危险性害虫的综合管理带来一系列新课题。农技推广人员和广大棉农要高度重视,及早应对采取有效方法确保棉花丰产稳产,下面仅就生产中具体问题谈一点看法。一般情况下转基因抗虫棉田内2代棉铃虫  相似文献   

17.
农民朋友普遍认为抗虫棉不需治虫,其实不然。抗虫棉虽对虫害有一定抗性,可减少用药次数,但在中期仍应及时治虫,绝不可掉以轻心,错过防治时期。 抗虫棉生长期主要害虫有地老虎、棉蚜、棉叶螨和二代棉铃虫。其防治方法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正> 抗虫棉33B是高抗磷翅目害虫的棉花品种,在我县示范推广,1998年平均亩产66.9公斤,地膜棉亩产80.8公斤。 据调查,生长稳定,株型紧凑,结铃性强,丰产性好,在1998年棉铃虫偏重发生年,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顶尖受害率低于3.7%,蕾铃受害率低于5.5%。三代棉铃虫发生期百株蕾铃受害126,植株受害率16.3%,均未达到防治标准,整个生育期基本上不用  相似文献   

19.
种植抗虫棉后,由于受抗虫性抑制,对某些害虫无抗性作用,造成发生期与发生量的变化。同时抗虫性随棉花成熟程度而减弱,导致棉田后期棉铃虫发生量相对加大,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抗虫棉田虫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玉米是我市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70万亩左右。近年来,玉米螟、粘虫、甜菜夜蛾在我市的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成为我市玉米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一般会导致出现10%左右减产,严重者可造成减产幅度进一步增大,约为20%~40%。1发生现状玉米螟、粘虫、甜菜夜蛾在我市玉米田混合发生危害,常年发生面积在30万亩左右,占我市玉米种植面积的45%左右。危害严重地块,虫株率可达50%以上;一般发生地块,虫株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