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对甜高粱生产发展的新形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曹文伯 《中国种业》2005,(11):17-18
甜高粱在糖料作物的发展过程中,一度由于所含蔗糖不如甘蔗与甜菜而被抛弃,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又重新被发掘出来作为能源作物加以开发利用,大力开发生物乙醇,开创了甜高粱生产发展的新形势.高粱作物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但作为可再生能源这一具有多汁高糖特殊性状的甜高粱作物,大面积种植的时间还不长,尚缺乏经验.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在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品种、栽培技术、茎秆的收获、贮存及加工等,是促进甜高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对小麦品质及利用研究起步较早成效显著,生产的专用粉有60~70多种,较好地解决了粮食转化、改善了食品品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对食品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通用小麦已不适合市场和食品加工业的要求,导致国外优质小麦进口量和国内小麦发达国家对小麦品质及利用研究起步较早,成效显著,生产的专用粉有60~70多种,较好地解决了粮食转化、改善了食品品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对食品质量也…  相似文献   

3.
优质小麦品质研究在我国起步晚,涉及问题较多,本文仅从我国目前小麦品质的现状,品质是否达标的决定权等5个问题进行商榷,使小麦品质研究少走弯路,加速小麦品质的改良。  相似文献   

4.
南阳市发展优质小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玉 《种业导刊》2008,(10):16-16
1我市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存在的几个问题 1.1与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相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不规范,集约化程度低 尽管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在制定小麦生产方案时都下达了优质专用小麦示范、种植任务,并要求实行集中连片、区域化种植,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大多流于形式。目前,我市优质小麦生产多以群众自发种植为主,一村多种、一户多种、一地多种现象仍然存在,虽然从面积上看我市优质麦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是规范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很低。  相似文献   

5.
绿豆是菜豆属20个栽培种中最重要的一个种,是人们熟悉和喜爱的豆类。它的营养极为丰富是人所共知。绿豆作为一种填闲、救荒作物,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近年来已引入澳大利亚和美洲大陆的低、中海拔地带。绿豆以印度的种植面积最大,近年约达一千万公顷,是印度第三位最重要的豆类作物,占耕地面积的10%和豆类总产值的5%。在菲律宾,按需要量排列次序,绿豆则居首位,其次才是大豆和花生。我国是绿豆的起源地之  相似文献   

6.
新乡市甜玉米生产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乡市的生产情况,本文提出了甜玉米生产发展措施,进而对未来发展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7.
困扰我国种业发展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种子法》颁布之后,我国种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开始进入国际种业大循环之中。但是,研究整个产业环节和要素,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困扰我国种业发展,成为我国种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政企行为、品种选育、品种保护、种子价格、基地建设、播种习惯等方面。文章从发展的角度对当前种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发展甜高粱生产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新的替代能源,乙醇汽油的发展日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甜高粱作为乙醇生产的重要原料,由于它是以作物茎秆为原料,另外还可以收到一定数量的粮食,从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来看,无论是常规品种还是杂交种,均为粮秆兼用型,因而完全符合"乙醇的生产以非粮物质为原料"的要求.除此之外,还由于高粱作物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且该作物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特别是在耐盐碱、抗旱、耐涝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而成为当今的热门作物之一.然而,作为可再生能源并具有多汁高糖特点的作物,虽然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但大面积栽种的时间并不长,在诸多方面尚缺乏经验(如品种、栽培技术、收获、贮藏、加工等方面),从目前国内的生产发展现状来看.甜高粱生产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9.
1早熟玉米的概念:黑龙江省纬度高,无霜期一般110~140d,年有效积温在1900~2800℃之间,秋霜早,干旱少雨,全年降水量400~800mm,其中60%集中在7~9月份,所应用的品种其积温一般在1800~2700℃,品种熟期一般在80~130d之间,习惯上将适应我省栽培种植的玉米称为早熟玉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南阳小辣椒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种植小辣椒经济效益好,现已成为该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作物.随着面积的扩大,小辣椒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潜在危机.根据生产实践及调查.在分析南阳小辣椒生产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玉米制种生产过程中常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玉米单产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杂交玉米种植面积不断上升,玉米杂交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制种面积不断扩大.我国玉米制种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因自然灾害、环境条件及技术等造成的种子质量不合格、减产减收甚至绝收现象时有发生,给制种单位和制种农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大量的劣质种子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这就给我们的杂交种生产单位,尤其是生产基地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努力提高制种产量、质量.尽管各单位在制种前都制定详细的"玉米制种方案"及"操作规程",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时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给整个生产带来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2.
1我国玉米生产的技术发展特点 在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过程中,杂种优势的利用,是玉米生产技术上一项最出色的成就,同时带动了高产栽培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玉米生产的进步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3.
几十年来,在马铃薯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马铃薯品种日趋丰富,但每个品种都有它的适应地区和适应范围,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发育良好并获得高产.我国马铃薯各栽培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比较复杂,生产水平各异,马铃薯种植户在进行品种选择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使马铃薯的增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降低了马铃薯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4.
15.
近年来,江西省永丰县同全国一样,粮食生产出现了粮丰价涨的良好局面,农民生产积极性迅速提高,农业增了效、农民增了收,农业生产也得到了较快地发展。201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为91.97万亩,总产量达到33.34万吨,比2010年增产1.75万吨,增长5.4%,实现了粮食八连丰。但是,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技推广工作者,在大家对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的庆贺声中,也不断地分析制  相似文献   

16.
白城市水田开发种植已经多年,种植面积现已达到14.7万hm~2。水稻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栽培水平的提高,使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产量不断增长,水稻不仅满足了广大居民的食用需求,而且还有大部分水稻和稻米外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稻米的营养型、健康型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农民的种植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由过去单纯增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向提高产品品质、增加效益型转变。在此基础上,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可使水田增效、农民增收,发展优质米水稻生产是必然的趋势。1发展优质米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作物生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应斌  黄敏 《作物学报》2018,44(6):791-795
中国作物生产正处于由传统手工劳动为主的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程度高的适度规模化生产过渡的转型期。在此期间, 作物生产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单位耕地生产率与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高。近年来, 中国作物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以及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转型期作物生产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涉及多熟制作物生育期缩短、大田生产用种量增加和杂种优势利用价值下降等方面。针对上述挑战, 笔者从发展密植高光效栽培、提高杂交作物种子质量以及加强育种与栽培协同攻关等方面展望了转型期作物生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应用中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些属于政策上问题,有些属于技术上问题,也有些是人为认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正>杜邦先锋种子公司培育的先玉335,在中国首推玉米种子按粒包装、单粒播种技术,使我国玉米栽培技术实现了革命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彻底改变了有钱买籽,没钱买苗的传统种地思维,为最终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铺平了道路。玉米单粒播种技术推广近十年来,目前已经全面普及,工省效宏,很受农民欢迎。尽管如此,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民朋友在生产过程中具体运用该项技术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里归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滴灌栽培技术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播前土地准备 1.1水源小麦滴灌栽培的水源应有保证。滴灌设施系统应配套。井灌区视供水能力大小,合理布局作物,一个井灌系统内一般保持小麦种植面积40hm^2左右,以便保证肥水及时供应和缩短肥水供应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