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武平县山地茶园土壤肥力状况与培肥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武平县山地茶园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武平县山地茶园土壤酸化严重;有机质含量和有效磷含量较缺乏;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丰富;速效钾含量极缺乏:交换性钙充足但交换性镁缺乏严重;微量元素铜、锌含量丰富,有效硼普遍缺乏。针对本县山地茶园土壤肥力状况提出综合培肥措施:增施有机肥、推广幼龄茶园套种经济绿肥、测土配方施肥等。  相似文献   

3.
4.
有机农业作为我国农业种植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大力采用土壤培肥技术很有必要。主要概述了有机农业的相关内容,介绍了土壤培肥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优势,并围绕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的相关内容提出了合理措施以促进此项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长期培肥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朱平  彭畅  高洪军  李强  刘春光  张林 《玉米科学》2009,17(6):105-108
在吉林省中部重点产粮区的黑土上进行了近30年的土壤定位培肥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0年不施肥料,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减少0.1 g/kg左右,单施化肥土壤有机质年平均矿化率约为0.38%,施入不同数量有机肥及与化肥配合施用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年增加0.3 g/kg左右,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与土壤有机质趋势相同。施用有机肥可以降低土壤容重,下降幅度在0~0.06 g/cm3,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区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施用高量有机肥,耕层土壤总孔隙、田间持水孔隙增加。长年施用有机肥的玉米产量与单施化肥的处理基本相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耕层土壤理化性状,玉米产量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认识红安县土壤发生特性、分布和生产力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分类,将土壤群体中具有共同特性和生产特征的土壤组合划分为各种土壤区。,根据红安县实际情况,提出不同地区的改良方向和增产途径为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农、林、牧各业,合理安排生产,充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土壤生产潜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红黄壤丘区旱耕地种植苎麻,较种植其它作物可增加产值35.3-241.2%,增加生物产量180%左右,每年每亩有5000kg左右鲜物还地利用。在30℃坡度下,水土流失量分别约减轻44.96%和48.7%。4年以上麻龄麻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分别增加49.4%和18.1%,有明显提高土壤肥力作用。且土壤水热状况、土壤三相比和土壤剖面特征等均有改善,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老麻地改种其它作用均可增产。据此,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临沭县茶园耕地地力调查与统计分析,提出了土壤改良培肥措施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红黄壤丘区旱耕地种植苎麻,较种植其它作物(油菜-红薯;马铃薯一红薯;油菜-棉花等)可增加产值35.3-241.2%,增加生物产量180%左右,每年每亩有5000kg左右鲜物还地利用。在30°坡度下,水土流失量分别约减轻44.96%和48.7%。4年以上麻龄麻国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分别增加49.4%和18.1%,有明显提高土壤肥力作用.且土壤水热状况、土壤三相比和土壤剖面特征等均有改善,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老麻地改种其它作用均可增产。据此,本研究为南方红黄壤培肥改良和高效利用提出了一条新途径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海南中西部荔枝园土壤肥力的灰色关联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选择土壤pH、有机质及土壤主要的大中微量元素等测定项目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海南中西部25个代表性荔枝园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照等距法分级,参评荔枝园土壤肥力状况可分为三级:一级果园6个,占到参评果园总数的24%,二级果园5个,占参评果园总数20%,三级果园数量最多为14个,占果园总数56%;总体上海南中西部荔枝园的肥力状况较差,土壤养分较为贫瘠,且果园间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用于定量分析荔枝园土壤综合质量状况,从而摸清了区域尺度的土壤肥力分布,进而为荔枝园土壤合理利用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区植参土壤培肥改良与高产优质参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长白山区植参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肥力特征,分析了暗棕壤型及白浆型两类植参土壤障碍因素及培肥改良对策,为长白山区高产优质参培育创造优良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13.
枇杷园施用沼气肥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枇杷果园施用沼气肥的结果表明,沼气肥能明显改善果园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节省化肥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农业和农村环境污染,促进绿色食品生产的发展,改善果园的生态环境,提高枇杷的种植成活率,增进果实的品质,延长果实的保鲜期。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玉米是阜新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的逐渐完善,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玉米秸秆的产量也以同样的速度递增.在当地玉米秸秆除了当作燃料和饲料外,每年大约有5亿kg的玉米秸秆被焚烧掉,户外焚烧秸秆既污染环境又有安全隐患,而当地农家肥料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老大难问题.因此,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对培肥地力的效果,对于合理利用玉米秸秆,扩大农肥来源,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床土培肥质量的优劣 ,一方面制约着旱育秧的推广 ,另一方面又制约着旱秧增产潜力的发挥。而水稻旱育壮秧对秧床培肥质量的要求很高 ,要经过冬前、冬季和春季多次培肥 ,才能达到秧床土壤厚、熟、肥的标准。笔者在生产实践中 ,通过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 ,总结出一套旱秧床的快速培肥技术 ,现简介如下 ,供各位同仁和广大稻农参考。一、增厚秧床熟土层旱育秧要求秧床熟土层达到20cm ,但通常水稻土耕层厚度只有15cm左右 (以东台地区为例 ) ,不能满足旱育壮秧的要求 ,故过去一直采取冬前和冬季深挖、床土冻晒 ,以增加秧床熟土厚度。但是 ,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 m3/hm2、农家肥60 m3/hm2、半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m3/hm2和当地常规施肥方式(对照)处理,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植株基部周长、单株叶面积和棒三叶叶面积均以农家肥60 m3/hm2处理最高;出苗率以农家肥30 m3/hm2处理最高,全量秸秆还田处理最低;经济产量增加幅度依次为半量秸秆还田+农家肥30 m3/hm2>农家肥60 m3/hm2>农家肥30 m3/hm2>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7.
砂土地花生高产配肥及培肥地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因子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砂土地施用有机肥、氮肥、磷肥和钾肥对花生产量的作用及最适配比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氮肥、磷肥和钾肥与花生产量呈二次回归关系,砂土地要提高产量和培肥地力应立足于肥料配合施用,重施有机肥,酌情多施钾肥和磷肥。  相似文献   

18.
茶园土壤定向培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化县地处闽中山区,是我省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县,近年来,茶叶生产发展迅速,新垦茶园面积较大,茶园土壤多为山地红壤或黄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产量普遍偏低。茶园土壤肥力与茶叶产量、质密切相关,增施有机肥,提高茶园土壤肥力是茶  相似文献   

19.
间作橡胶林地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种割龄A割龄(开割年限1~10 a,胶乳初产期)和B割龄(开割年限11~20 a,胶乳旺产期)的间作与纯作胶园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均以间作胶园高于纯作胶园。在间作胶园中,有机质和全N、水解N含量以旺产期高于初产期,而速效K和速效P含量则相反;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以旺产期高于初产期,而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则相反;在A割龄间作胶园中,磷酸酶与有机质、全N、水解N、速效P,脲酶与速效P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可以用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来表征土壤肥力状况;在B割龄间作胶园中,过氧化氢酶和有机质、水解N,转化酶和速效P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可以用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来表征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20.
油菜作绿肥还田的培肥效应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油菜作绿肥对稻田土壤的培肥效应及其对后季水稻生长的影响,2004-2008年在浙江富阳进行空闲 单季稻(CK)、紫云英 单季稻(T1)、油菜收获后秸秆焚烧还田(T2)和油菜盛花期还田(T3)4种模式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盛花期还田(T3)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培肥地力;增加稻田土壤的总孔隙度,减少容重,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后季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的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从而提高供试水稻品种的产量,其中杂交稻内2优6号、两优培九、秀优5号表现为有效穗数增多,常规稻秀水09的每穗粒数增加;在光合生理指标上,油菜作绿肥还田后,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剑叶叶长、叶宽、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研究结果还表明,油菜作绿肥还田是一种很好的稻田生物培肥新途径,能以远低于紫云英的生产成本取得类似的水稻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