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蔗叶粉碎还田对甘蔗螟虫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产上甘蔗收获期蔗叶处理方法的不同,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蔗叶焚烧和蔗叶粉碎还田对当年宿根蔗的甘蔗螟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甘蔗螟虫以二点螟为主;在甘蔗生长中后期,条螟、黄螟和二点螟混合发生为害,但条螟种群数量最大.与蔗叶焚烧处理相比,蔗叶粉碎还田处理中,螟害导致的螟害株率相当,分别为94.17%和91.39%,但枯心率和螟害节率均显著降低,分别为43.86%、12.29%和17.23%、13.57%,表明蔗叶粉碎还田有利于减轻甘蔗螟虫为害.  相似文献   

2.
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临沧南华糖业有限公司等单位针对我国低纬高原蔗区冬春少雨干旱、甘蔗施肥量大、生产成本高等关键问题及蔗糖产业对绿色、轻简生产技术需求迫切的现状,自2013年开始经多年甘蔗绿色轻简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了甘蔗缓(控)释肥一次性施肥技术、甘蔗缓释低毒高效农药防控技术、甘蔗除草(除草降解)地膜全覆盖技术等集成技术模式,形成了"节水、节肥、节药、省工、高效"的甘蔗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该技术2017年获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相似文献   

3.
甘蔗品种生长中后期对螟虫抗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螟虫自然侵染的方法,以螟害节率为甘蔗生长中后期抗螟性指标,分析19个甘蔗品种(系)在新植和宿根条件下对螟虫的抗性。结果表明:在该试验地,黄螟是甘蔗生长中后期的优势种,条螟次之,二点螟最少。3种螟虫的抗螟性指标均在19个甘蔗品种(系)间存在显著差异,甘蔗品种(系)对3种螟虫的抗性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效应。甘蔗品种(系)对黄螟和二点螟的抗性还存在显著的植期效应、植期和基因型互作效应,其中植期对黄螟和二点螟的种群数量影响最大。3种螟虫的抗螟性指标均在两个植期间显著正相关,但同一植期内3种螟虫的抗螟性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综合评价各甘蔗品种(系)对3种螟虫的抗性水平,柳城05-136、云蔗03-258、粤甘42号和桂糖30号在供试甘蔗品种(系)中对3种螟虫均表现出较高抗性。  相似文献   

4.
甘蔗螟虫,俗称甘蔗钻心虫,为甘蔗害虫。在桂中来宾市兴宾区蔗区防治甘蔗螟虫的实践中,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试验结果表明,放蜂区比对照区螟害株率及螟害节率分别减少12%和1.49%,有效地减少了甘蔗螟虫的危害。并且,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蔗区的农药使用率大大减少,既提高了蔗糖安全产量,也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促进了农业文明生态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福戈散粒剂防治甘蔗害虫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在甘蔗下种和大培土时、667m2施用40%福戈水分散粒剂40g,对甘蔗叶面害虫、蔗茎害虫和地下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对照相比,对甘蔗蚜虫、蓟马、金龟子、台湾稻螟、黄螟蛀根和螟虫蛀茎有较好的防控作用,防效分别达到100%、97.4%、55.0%、78.7%、76.7%和70%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推广放蜂治螟技术,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科学有效控制甘蔗螟害,文章调查在合浦县蔗区释放螟黄赤眼蜂治螟控害增产效果。经调查,苗期宿根蔗和新植蔗的枯心率在放蜂区较化防对照区分别低4.95%和0.045%,防治效果分别为68.09%和34.62%。甘蔗生长后期,平均螟害节率、螟害株率和蔗株断尾率放蜂区较化防对照区分别低8.12%、46.50%和0.81%,防治效果分别为85.65%、68.89%和43.78%。平均公顷有效茎数和平均茎高放蜂区较化防对照区分别增2.92%和1.61%;平均茎径放蜂区与化防对照区无差异。放蜂区较化防对照区平均公顷产量增加4.77%,糖分增加5.05%。因此,螟黄赤眼蜂对螟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放蜂区防治效果更好,甘蔗长势更优,具有增产增糖效果。  相似文献   

7.
《广西蔗糖》2006,(4):46
最近,贵港市采用一项名为性引诱剂“迷向”防治法的新型生物防虫技术,可使甘蔗螟虫害平均下降12.22%,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减少农药用量80%以上,防治虫害费用每亩降低成本70%。目前贵港市采用这种新型生物防虫技术的甘蔗面积达3万多亩,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螟虫,又名钻心虫,以幼虫钻入甘蔗幼笋,使被害甘蔗出现笋尖干枯发展到整枝枯死。在受害严重的蔗园,可使甘蔗产量降低达22%,以往,蔗农杀灭螟虫,一般采用乐果或敌百虫等农药喷洒,既加大了甘蔗的生产成本,又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虫害的天敌也不可避免地被灭杀。从2004年开始,贵港市引进了性引诱剂“迷向”防治螟虫新技术。这项新技术利用性信息素干扰螟虫雌雄间的交配通信联系,减少螟虫交配,降低它的交配率,减少后代繁殖数量,起到防治螟虫的效果。同时,这项新技术也有效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甘蔗的生产成本,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和害虫的天敌,可谓是一举多得。广西贵港市采用性诱剂迷向防治甘蔗条螟的一组数字显示,性诱剂迷向防治法在蔗螟的综合防治、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迷向法防治甘蔗条螟迷向干扰率为98.5%,交配抑制率为90.1%,幼虫为害花叶率...  相似文献   

8.
雷州半岛蔗区甘蔗螟虫发生危害特点是蔗螟种类多、发生期长、整年交替危害, 危害较为严重。防治对策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采取以化学防治保护苗期株,以生物防治控制后期危害, 以人工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从而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把蔗螟控制在经济许可水平之下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防治甘蔗螟虫,在现有防治技术的基础上,对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科得拉)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结果表明:甘蔗大培土时,每667m~2施用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2kg,对甘蔗蛀茎螟虫的防效可达60%左右,对蛀蔸螟虫的防效可达90%左右;甘蔗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较常规防治低53.0和18.1个百分点。同时,对甘蔗生长和糖分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防治效果明显,累计已在云南德宏蔗区推广应用32666.6 hm~2。  相似文献   

10.
古巴蝇生物学及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索古巴蝇防治甘蔗螟虫在广西蔗区应用的可行性,广西甘蔗研究所于2004~2005年从古巴引进古巴蝇并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表明:古巴蝇能寄生二点螟、条螟、黄螟和玉米螟等甘蔗害虫.化蛹率为70%~90%,羽化率在80%~90%.不能寄生桑蚕.能用非自然寄主大蜡螟人工繁殖古巴蝇,平均化蛹率为100.46%,平均羽化率为86.32%.古巴蝇喜欢温暖潮湿,在26~28℃、相对湿度75%~85%时,生长发育最佳,生物学周期为25~40d.接种(寄生)至化蛹为8~10d,蛹期为6~10d,雄蝇寿命3~6d,雌蝇寿命20~30d.0℃以下的低温和42℃以上的高温对古巴蝇的生长发育、化蛹和羽化不利,古巴蝇蛹在8~10℃保存5~10d羽化率不受影响,但蛹期相应延长.本研究对指导广西蔗区应用古巴蝇防治甘蔗螟虫,促进广西蔗糖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大培土时,22%氟虫腈750m L/hm2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最好,株率防效为61.0%、节率防效为73.2%,可在各县市蔗区进行一定面积的示范防治;2%吡虫啉30kg/hm2对甘蔗叶部害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已在甘蔗生产上进行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防控甘蔗螟虫的药肥及轻简高效施药技术,选用福戈、度锐、吡虫啉等农药与肥料拌匀在基肥及培土根施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4种处理对甘蔗螟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处理A、B、C其枯心苗率、螟害节率均为0%;处理D枯心苗率为0%,螟害节率只有0.22%,远低于对照的3.12%;同时对蓟马也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处理A、B、C、D蓟马为害率在1.84%~2.87%之间,对照高达7.35%。因此,应用农药与肥料进行现配现施,省工省时,虫害防控效果好,可以在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了解2021年广西南宁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该蔗区的甘蔗生产形势、苗情、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结果表明:2021年南宁蔗区甘蔗种植面积有所下滑;总体苗情比去年好,有足够的苗数,甘蔗植株较高,螟虫为害也有所下降,但宿根蔗黑穗病问题严峻;机械化收获水平低,甘蔗生产成本高;甘蔗品种宿根性受到重视。建议坚持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加强病虫害防治、继续推进甘蔗收获机械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甘蔗品种抗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甘蔗品种(系)抗螟性评价指标,建立甘蔗品种(系)抗螟性综合评价体系。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以螟害株率、螟害节率、螟害指数、枯梢率、蛀道数、蛀道长度和羽化率为甘蔗生长中后期抗螟性评价候选指标,对19个甘蔗新品种(系)的抗螟性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螟害株率外,其余6个候选指标均有望作为抗螟性评价指标,其中螟害指数与单茎重损失量、蔗糖分损失量间同时具有显著正相关,是评价甘蔗受害程度的最佳指标。因子分析结果表明,6个抗性相关指标可简化为3个公因子,即植株受害因子、蛀道解剖因子和螟虫生长发育因子。根据品种因子得分,对19个甘蔗新品种(系)抗螟性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粤甘42号对螟虫抗性最高,福农38号、桂糖29号、柳城03-1137和桂糖31号对螟虫抗性最低。本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甘蔗抗螟性评价指标与综合抗性评价方法,还明确了19个甘蔗新品种(系)对甘蔗螟虫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3个甘蔗品种不同虫节率蔗茎与健康蔗茎,全虫节段与无虫节段的螟害甘蔗的甘蔗蔗糖分和蔗汁品质分析表明,螟害蔗茎的甘蔗蔗糖分随着虫节率的增加而降低,呈直线回归关系.螟害蔗茎的蔗汁品质比健康蔗茎的低.全虫节段比无虫节段甘蔗蔗糖分降低了1.46~2.90个百分点,重力纯度降低了1.74~4.28个百分点.螟害蔗茎为甘蔗生长中后期受螟虫危害所致.防治甘蔗生长中、后期螟害是一项提高甘蔗蔗糖分和改善蔗汁品质,提高甘蔗产量和甘蔗综合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甘蔗螟害已成为影响甘蔗生产的突出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甘蔗螟虫的危害,生物防治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性诱技术与利用天敌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7.
1994年6-8月,左江流域驮卢蔗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不少蔗地淹水,甘蔗损失惨重。本文研究了水淹蔗地的甘蔗形态特征及蔗糖分积累等性状。结果表明,长期水淹蔗田的甘蔗,蔗茎产量和蔗糖分严重下降,受淹宿根蔗地和新植蔗蔗地的甘蔗比重分别比正常蔗下降19.6%和19.1%,产量分别下降47.5%和44.0%.蔗糖分下降0.18-1.52个百分点,直接经济损失1985万元。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防控甘蔗大螟和绵蚜的复合高效配方药剂组合及精准高效施药技术,选用70%导向增效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不同配方组合在两个试点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导向增效噻虫嗪ZF 450 g/hm2+46%杀单·苏云菌WP 2 250 g/hm2对甘蔗大螟和绵蚜均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是防控甘蔗大螟和绵蚜理想的复合高效配方药剂组合,可在1—5月结合新植蔗种植或宿根蔗管理,将70%导向增效噻虫嗪ZF 450 g/hm2与公顷施肥量混合均匀后,均匀撒施于蔗沟、蔗蔸及时覆土,于3—5月第1、2代大螟卵孵化盛期,将46%杀单·苏云菌WP 2 250 g/hm2兑水675 kg,采用电动背负式喷雾器人工叶面喷施,对大螟枯心苗的防效可达89.8%以上,对甘蔗绵蚜的防效可达100%;两试点该组合甘蔗实测产量和糖分分别较空白对照增加29 310、35 310 kg/hm2(增产35.6%、41.3%)和5.9个百分点;比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药剂处理节省600~1...  相似文献   

19.
推进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需要以优良甘蔗品种为基础,结合高效栽培技术和病虫等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为保障。通过对当前甘蔗病虫害发生概况、存在问题、"双高"基地甘蔗生产对病虫害的影响进行分析,从5个方面提出了"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防控对策:(1)建设"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2)开展甘蔗植保高效机械化技术研究;(3)开展甘蔗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的统防统治工作;(4)因地制宜制定"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病虫害防控方案;(5)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甘蔗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20.
甘蔗专用肥的推广应用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甘蔗专用肥的研制与推广中,探索和创建了甘蔗专用肥的推广应用模式。解决了甘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难以推广应用的问题。2005年在5个糖厂蔗区,共推广甘蔗专用肥3.14万t,应用面积1,40万hm^2,增产原料蔗20.31万t,增糖2.98万t,蔗农增收5077.13万元,糖厂增产值1.04亿元,国家增税收745.89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