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引发甜菜丛根病的致病病毒BNYVV、传播介体P.betae及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甜菜感染丛根病后的病症、鉴定、生理生化反应及其防治等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加准确地检测患有丛根病的甜莱植株中BNYVV病毒的含量。实验采用了RT-PCR的方法分别从26株待测甜菜的根中扩增获得了324bp的BNYVV病毒基因片断。通过调整反转录cDNA模板的浓度,研究发现,当cDNA模板稀释到100倍时.能更加精准地检测到不同丛根病染病植株中BNYVV病毒含量的差异。同时.半定量PCR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当待测植株中BNYVV病毒的相对含量低于阳性对照的一半时,甜菜丛根病病症并不明显;而当其相对含量超过阳性对照的1.3倍时,甜菜受害严重,有些几乎死亡。本检测方法为更加及时、快捷、准确和系统地检测甜菜植株的染病程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14.对育苗床表土消毒防除甜菜丛根病的效果甜菜育苗床栽培的情况下.丛根病的感染源之一是育苗床表土被BNYVV污染。所以,对育苗床表土进行消毒.能有效地防止丛根病的扩散。15.关于丛根病的土壤诊断法由于在大田中很难防除甜菜丛根病,所以就增加了对育苗士或在甜菜移栽前及播种(直播)前对大田土壤进行预先诊断的重要性。本报告研究了把甜菜作为标志植物用ELISA法,简单、易行、在短期内就能诊断许多土壤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译文文摘     
9213 日本的甜菜丛根病分布、产量损失和诊断—T.Tamada等,《第五届国际植物病理学会论文摘要汇编》,1988,P452—1(英)自1965年首次记载丛根病以来,这种由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引起,并由土传真菌甜菜多粘菌(Polymyxabetae)传播的甜菜丛根病已在北海道广泛蔓延,并对甜菜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丛根病最明显的症状是叶子黄化,叶柄略微伸长。由于是根部病害,所以诊断是很困难的。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是检测甜菜细根中BNYVV最适合的常规方法。1982年检测结果表明:在北海道地  相似文献   

5.
我国甜菜丛根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丛根病是目前甜菜种植业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我国对甜菜丛根病的研究十分重视,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甜菜丛根病的症状类型、甜菜丛根病的病原病毒和真菌介体、甜菜丛根病的防治、甜菜抗丛根病品种的选育等方面出发,对我国甜菜丛根病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利用症状反应和RT-PCR技术对12个采自新疆不同地区的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分离物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2个BNYVV分离物在甜菜、番杏和昆诺阿藜上的症状反应无明显区别,均以黄斑为主;利用RT-PCR进行的核酸组分分析却有一定差异,不同地区的BNYVV分离物含有不同的RNA组分,塔城地区、奇台地区及石河子145团的BNYVV分离物核酸组分为RNA1、RNA2、RNA3和RNA4;库尔勒地区的BNYVV分离物核酸组分还含有RNA5;石河子有些地区的BNYVV分离物核酸组分只有RNA1和RNA2。  相似文献   

7.
甜菜丛根病(Rhizomania)是由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引起,以甜菜多粘菌(P.betae)为传播介体的一种土壤传染性病害,是世界范围内分布的甜菜生产上的最严重的病害。该病发生后甜菜根产量和含糖率大幅度下降,已成为世界甜菜生产的一大障碍。我国于1978年在内蒙古首次发现该病害,以后在西北、华北、  相似文献   

8.
甜菜抗丛根病机理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长魁  陈晓军 《中国糖料》2005,(3):32-34,38
研究结果表明:甜菜抗丛根病类型品种与感病类型品种在发育的前、中、后期传毒介体多粘菌的含量差异均达极豆著水平(t〉0.01),而在同一抗性类型的品种间,甜菜在同一或不同的发育阶段,多粘菌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多粘菌的含量与甜菜抗丛根病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初步认为:通过对甜菜多粘菌含量的分析,可以作为甜菜抗丛根病特性鉴定和品种选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褐斑病、根腐病、丛根病是甜菜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甜菜的产量与品质。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3种主要甜菜病害的抗病育种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甜菜抗病遗传育种存在的问题,建议今后我国的甜菜抗病育种要以丰产、高糖、兼抗为目标,拓宽遗传基础,丰富我国甜菜抗病种质资源;建立高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MAS)体系,加强甜菜抗病基因工程研究,加快甜菜抗病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0.
据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教授木村郁夫1993年1月27日报道,日本国北海道立中央农业试验场玉田哲男主任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先阐明了甜菜的难病——丛根病的发病机理,从而把利用基因控制技术发明的免疫剂进行接种后,很好地抑制了丛根病的发生。丛根病的危害不仅在北海道,而且在欧美及中国也普遍发生,所以可以说此项研究成果具有国际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非编码RNA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具有调控功能的RNA,能够以各种方式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信号转导以及逆境胁迫等生命过程。甜菜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最近研究发现非编码RNA中的miRNA能够以多种方式参与到甜菜应对盐胁迫、干旱胁迫及养分胁迫的应答中。另外,在病毒侵染甜菜过程中发现非编码RNA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甜菜非编码RNA对于甜菜的种植和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研究较多的miRNA、lncRNA和circRNA的产生方式及调控机制,并介绍了miRNA参与甜菜逆境胁迫和lncRNA影响甜菜春化机制的一些研究,旨在对未来甜菜非编码RNA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甜菜褐斑病是由甜菜尾孢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主要的防治手段为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和抗病育种,其中抗病育种最为有效安全。为了使人们清晰地了解甜菜褐斑病的发病机理和甜菜对褐斑病抗性研究动向。本文综述了甜菜褐斑病菌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褐斑病的发生、防治及致病机理;尾孢菌的抗药性;甜菜对褐斑病的抗性;甜菜抗褐斑病的遗传研究(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克隆及QTL定位),并对其未来研究做出展望,以期为甜菜褐斑病的抗性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甜菜丛根病的起源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艳丽  卢秉福 《中国糖料》2009,(4):65-66,69
介绍了甜菜丛根病的起源,综述了我国甜菜丛根病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其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1990~2003年育成的抗丛根病甜菜新品种中甜—张甜202的选育经过,并对育成品种的抗病机理进行研究,提出了抗病育种的选育指标和主要利用技术。经1995~2003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对甜菜丛根病的防治效果好,增产、增糖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5.
甜菜抗丛根病种质创新与分子生物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及其新变异株P型和IV-A型仍对甜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唯一有效措施。用ELISA和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技术测定BNYVV和P.betae可对杂交后代分离群体或转基因后代中的抗病个体进行选择。AFLP、KAPD和PCR等分子标记的建立可对抗病基因位点Rz1(Holly)、Rz2(WB42)、Rz3(WB41)和Rz4(C50,R22)进行辅助选择。在分离植物抗病基因方面,已获得含Rz1的BAC克隆和候选基因。转基因甜菜含重复倒置的BNYVV复制酶基因、RNA-2转运蛋白P15突变基因或CP基因显著提高了抗病性。国际合作可有效地利用资源,加快抗病种质创新。  相似文献   

16.
马里博研究机构正沿着基因工程和常规育种两个途径努力培育糖甜菜抗丛根病品种。他们宣布:目前这两个方案都已取得进展,并指出,在产量、抗抽薹及其他因素方面符合英国要求的抗丛根病品种的发展前景。北欧的抗丛根病品种产量很低.最近的一步是生物工程方案,在法国南部感病地区进行本年抗丛根病植株的试验,随后成功地鉴定了一种适宜基因及这种基因的转移对糖甜菜植株的抗病作用.在丹麦马里博研究总部的温室内已进行了两年试验,基因品质得到了充分改善,为本地区试验提供了有力证据.第二年的试验,是对参试植株进一步选择,然后把最佳品系在法国和意大利进行进一步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7.
选用甜菜的根和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ELISA对新疆甜菜品种丛根病病毒(BNYVV)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在试验所检验的5个品种中,X14号,902号,913号,923号为抗病品种,X15号为感病品种,与田间结果相符。(2)从试验中可以看出用叶片样品的检验结果与用根样的一致,但根样的显色反应更为敏感准确。  相似文献   

18.
浅议甜菜品种抗褐斑病研究进展及随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甜菜褐斑病(CercosporabeticolaSacc.)是甜菜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甜菜的产量和含糖率。本文从甜菜褐斑病菌的致病力、甜菜褐斑病抗性资源、抗性机理、鉴定指标与技术及甜菜抗褐斑病品种的选育出发,对我国甜菜品种抗褐斑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概述了未来甜菜抗褐斑病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甜菜丛根病传毒介体甜菜多粘菌(P.betae)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丛根病传毒介体甜菜多粘菌(P.betae)研究进展张蓉(宁夏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银川750002)甜菜丛根病是由土壤真菌──甜菜多粘菌(P.betae)为介体传播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害[20]。由于介体多粘菌可在土壤中...  相似文献   

20.
甜菜丛根病     
甜菜丛根病为所有主要甜菜种植国家的一种最可怕的病害之一.该病害首次报导是意大利,而后在欧洲一系列国家(德国、法国、南斯拉夫等)发现并迅速蔓延.日本、中国、美国也记录了疫源地.原苏联甜菜丛根病是由吉尔吉斯和哈萨克斯坦确认的,其他地区的调查在继续进行。病原毒——甜菜叶脉黄化坏死病毒(BNYVV),过去认为该病毒归Tobamo类,现在把它划入Furo(真菌携带的杆状病毒)类。甜菜叶脉黄化坏死病毒粒子为直径20mμ的不伸缩杆状,其长度,则可按此指标分为3或4级。如日本已分离到的病毒粒子长度为95~100mμ、255~270mμ、370~390mμ;意大利为80~100mμ、250~260mμ、350~380mμ;美国为95、115、260、385mμ;原苏联(吉尔吉斯)长度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