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甘蔗制糖工艺中,中和汁物料中磷酸值是否准确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澄清效果的关键部分之一.在《甘蔗制糖化学管理分析方法》中,测定自然磷酸值的测量方法,是要求所配制的样液经过滤后检测磷酸含量.此法在对于经预灰处理,同时加入磷酸的混合物料(中和汁)中的磷酸量测定有其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探讨一种有效检测此种混合物料中磷酸量的方法,供广大制糖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一种低硫低磷甘蔗制糖澄清新工艺,该工艺过程使用聚季铵盐、重硫氧、磷酸二氢锌混凝剂及石灰乳对甘蔗混合汁进行澄清脱色。采用均匀设计法进行试验,并用神经网络处理试验结果。文中重点研究了低硫低磷澄清工艺过程中pH值对甘蔗混合汁澄清脱色的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重力纯度差呈正相关效应;对清汁脱色率的影响呈负相关效应。最佳预灰pH=6.6-7.0,中和pH=7.3-7.6。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复合石灰粉和生石灰粉二种加工助剂对甘蔗制糖低硫无磷清净工艺过程中过滤速度的影响.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处理实验结果,获得了低硫无磷制糖清净工艺过滤速度的建模方程和最佳工艺条件为:预灰pH=6.30,1%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用量为6.50mL/L,焦亚硫酸钠用量为1.05g/L,中和反应pH=8.30,0.1%聚丙烯酰胺用量为3.0mL/L.结果表明,使用复合石灰粉的过滤速度优于生石灰粉,符合甘蔗制糖清净工艺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自主研发的糖厂新型糖浆气浮工艺技术,仅添加少量絮凝剂,无需添加磷酸、石灰和其他澄清剂。经生产查定,糖浆色值及混浊度明显降低,纯度平均提高0.72AP,运行成本与传统磷浮法相比降低85%以上。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实际应用情况及经济效益分析比较等,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应用效果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二步法制糖工艺中,为了进一步降低原糖的色值,充分利用炼糖过程的滤泥的富裕脱色潜力,在原糖澄清工艺的无滤布真空吸滤机滤汁中加入炼糖滤泥进行吸附脱色实验,测定不同滤泥加入量对滤汁脱色效果,并通过回归滤泥脱色吸附等温线,探讨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炼糖滤泥对滤汁具有明显的脱色能力,随着滤泥添加量的增加,滤汁脱色率先是明显增...  相似文献   

6.
陈璇 《广西蔗糖》2010,(3):35-38
传统的亚硫酸法制糖生产工艺一般都采用中性澄清、酸性煮糖工艺,而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亦可采用弱碱性澄清、偏中性煮糖工艺。笔者曾在广西凤糖白沙制糖有限责任公司榨季生产中探讨弱碱性澄清、偏中性煮糖工艺对白砂糖质量及收回率的影响,证明了弱碱性澄清、偏中性煮糖工艺条件下,可以降低白砂糖的色值和SO2含量,减少蔗糖的转化,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收回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磷酸钙的一些化学作用机理,在所有的糖汁澄清系统中,蔗汁中的磷酸值是一项重要的参数。本文试图利用一些基本概念来解释澄清过程采用不同的加灰方式时所观察到的澄清效果的差异。本文还探讨了当前用于糖汁中磷酸值测定的比色法。该法通过添加着色剂,在660纳米的波长下测出形成的一种磷钼蓝复合物。不幸的是,在这一波长下,蔗汁的成分会干扰测定,进而导致低估蔗汁中可溶性无机磷酸盐的含量。建议将磷酸盐的分析在875纳米波长下进行,这时蔗汁色值的干扰最小。  相似文献   

8.
对酶法提物茶叶水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工艺及其理化性能进行研究,探讨了料液比、pH值、酶添加量、温度及时间对SDF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L16(45)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pH值对茶叶SDF提取的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温度、酶添加量、时间、料液比;茶叶SDF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温度60℃、酶添加量0.08g/g、pH值9.0、时间2.0h、料液比1∶20,提取率达53.72%,所得SDF具有较好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对胆固醇、胆酸钠也有一定吸附作用,为一种优质膳食纤维。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以壳聚糖作为混合汁澄清剂,采用上浮澄清技术,对混合汁进行澄清处理,在提高清汁质量时,尽可以保存营养成分。结果显示,壳聚糖上浮澄清的清汁浊度比土法红糖的降低了81.68%,清汁酚含量比亚硫酸法的高18.5%,氨基氮高10.7%,蛋白质高26.7%,淀粉降低20.8%;其最佳澄清工艺条件为一次加热至40℃,壳聚糖添加量80mg/L,500目筛网过滤。  相似文献   

10.
文章研究了蔗汁亚硫酸法澄清工艺中石灰的添加方式对澄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用石灰乳的方式,石灰以蔗糖钙的方式添加,清汁色值变化不大,但纯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阐述了制糖澄清过程的絮凝现象和絮凝的基本理论。然后介绍我们用多种聚丙烯酰胺在实验室进行的沉降试验。数据表明,这次试验所选的絮凝剂都是具有较好的絮凝性能,但效果有差异,通过试验也表明了糖用絮凝剂的分子量不一定是越大絮凝效果就越好,应根据各个糖厂生产物料的特性而筛选更合适自己糖厂使用的絮凝剂型号。根据经验就絮凝剂的溶解浓度,溶解设备,添加方法等作了详细论述。列举了广西、云南、广东等一些糖厂2013/2014年榨季使用絮凝剂品牌及用量。  相似文献   

12.
发酵型茶酒澄清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皂土、明胶、壳聚糖、干酪素、硅藻土、PVPP(聚乙烯聚吡咯烷酮)等6种澄清剂对发酵型茶酒进行后期澄清处理,测定澄清后茶酒的透光率、色度、酒精度、残糖、总酚、酸度等指标。结果表明:皂土最适添加量为0.6g/L;明胶最适添加量为0.2g/L;硅藻土最适添加量1.0g/L;壳聚糖最适添加量为2%壳聚糖溶液0.2g/L;干酪素最适添加量为0.4g/L;PVPP不适合做茶酒澄清剂。壳聚糖为最佳澄清剂。  相似文献   

13.
三七黄精党参保健酒是一种配制酒,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功效,但该保健酒澄清度不够高且原料酒和三种植物药材的成分复杂,在低温或静置3个月以上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沉淀,而目前对三七黄精党参保健酒的净化后处理主要是采用超滤法,超滤法需要昂贵的超滤机,处理成本高,且设备需要专业人员定期进行维修。本实验主要是采用硅藻土添加量、皂土添加量、预糊化淀粉添加量、静置澄清时间来进行单因素实验,再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优化三七黄精党参保健酒的澄清工艺,同时测定处理前后保健酒中总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总酯等的含量以及酒精度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相当于保健酒量的1.0‰的硅藻土,0.8‰的皂土,1.0‰的预糊化淀粉并静置澄清18天,该保健酒的透光率最高,可达到99.5%,澄清效果最佳。同时,经此最佳澄清工艺处理之后,该保健酒的酒精度变化小,总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等物质含量也基本保持不变,且清亮有光泽、口感爽快醇和。  相似文献   

14.
对用壳聚糖絮凝大豆蛋白发酵液进行研究,讨论pH值、絮凝剂浓度、温度和搅拌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是壳聚糖用量200 mg/L、pH值为4、搅拌12 min、温度30℃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糖厂生产工艺主要有石灰法、亚硫酸法和碳酸法三种,无论哪种生产工艺中和反应都是整个澄清的关键工序,中和反应的效果决定了整个澄清过程清汁的质量和非糖分的去除.在这个中和反应的过程中,最先参与反应的澄清剂是H3PO4和Ca(OH)2的化学反应,传统的生产由于设备的局限和工艺要求对磷酸预灰的反应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不能充分利用C...  相似文献   

16.
无滤布真空吸滤机滤汁的色值及钙盐直接影响最终白砂糖产品的质量.将3种聚丙烯酰胺型絮凝剂PCS3021、PCS3000、某糖厂PAM、和无机盐类絮凝剂聚合氯化铝分别用于处理无布机滤汁,并经加热沉降.结果表明,PCS3021浓度在2mg/L时去除钙盐效果最好,聚合氯化铝在40mg/L时脱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还原糖的破坏率是甜菜制糖企业衡量主灰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碱度、温度及时问是影响主灰效果的三大因素.通过了解在一定碱度条件下反应温度及时间的变化对糖汁内还原糖的分解程度的影响,可根据甜菜品质的不同,结合其他一些指标来对主灰工艺做适当的调整以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改进亚硫酸法的国内外动态和新工艺的技术原理和技术成熟度、工艺路线、技术指标,提出了一种改进亚硫酸法新工艺,即利用蔗渣生产的制糖专用吸附剂,去除蔗汁中的色源物质(色素)、胶体、残硫等物质,使糖厂生产出低硫、低色值、低浊度的优质糖,从根本上达到提高白砂糖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五指山绿茶为原料,研究绿茶汁的浸提工艺和绿茶酒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浸提条件为:茶水比1∶70(g/mL),浸提温度85℃,浸提10 min,所得的茶汁感官品质良好。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到绿茶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酵母接种量0.05%,蔗糖添加量190 g/L,初始pH值4.0,发酵温度28℃。在此条件下生产的绿茶酒色泽黄绿透明;酒香淡雅,茶香怡人;酒体丰满,酸甜适口;具有本品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紫薯多糖脱蛋白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薯多糖为原料,研究不同酶添加量、时间、温度和pH值对蛋白质脱除率和多糖损失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法得到酶法脱除紫薯多糖中蛋白的最优工艺,并与Sevag法和三氯乙酸法相比较。结果表明:酶法是最佳的脱蛋白方法,其脱蛋白最佳工艺为:酶添加量为460 U/mL,温度为50℃,时间为60 min,蛋白质脱除率为87.71%,多糖的损失率为29.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