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岩石边坡植被恢复工程中的客土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讨论岩石边坡植被恢复工程中的客土稳定性计算方法,为该类工程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模拟计算抗剪型和摩擦型根系产生的作用力,转换为抗剪强度后作为客土稳定性的附加值,进而推导出稳定性计算公式,并通过济南—莱芜高速公路的客土喷播工程案例进行实测和验证。[结果](1)客土稳定性系数取决于无根土抗剪强度(Fs)、客土容重(γ)、客土厚度(d)、根系抗剪强度增量(τR);(2)根系产生的抗剪强度可细分抗剪型根系抗剪应力(τRg)和摩擦型根系抗剪应力(τRf)二者之和;(3)稳定性计算值始终小于实测值,分布规律及偏差值较稳定,植被恢复初期的3~5a内客土稳定性系数与植被恢复期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客土稳定性系数计算可以作为岩石边坡植被恢复工程的参数设计和稳定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雅洁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0,(4):41-42
辽东山区沙砾化面积已发展到17万hm^2。由于沙砾化山丘地质条件恶劣,土层厚度只有10-30cm,且沙砾含量高达95%,松散,易剥蚀。且辽东山区降雨量大而集中,极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其治理较为困难。被称为“绿化之癌”。为此,在治理途径上提出植被恢复工程栽培技术--反坡窄幅梯田客土栽培法及坡脚布阵客土栽培法。实践证明,采用该种措施恢复植被十分奏效。2a生胡枝子株高为89cm,郁闭度为80%,对照区5a内只有30cm,郁闭度8%,且蓄水栏沙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发现苏南孔山地区小型为裸露坡面草本被自然恢复过程受地形、母质、气候和周围植被覆等的影响,据出提出我国南方山地人为裸露坡面水土流失的防治要坚持边开边治理原则,最大程度地降低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4.
人为裸露坡面植被自然恢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1990年至1996年对苏南孔山地区人为裸露坡面的年际观测结果,分析了坡面的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和影响植被自然恢复的自然因素。观测区人为裸露坡面形成的第2年(1991年)裸露坡面上植被自然复过程开始出现,1996年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结束,土壤侵蚀趋于停止,指出人为裸露坡面土壤侵蚀的防治不能只靠植被自然恢复过程来实现,应采取其它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5.
公路建设工程是线性建设项目,对原地形地貌存在巨大扰动,破坏生态植被极为严重。如何使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尽快恢复植被,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的恢复技术及研究发展的过程和技术特点,并对三种当今常用的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的恢复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植被对边坡稳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方面,一是植物地上部分的自重以及风荷载对坡面的压力;二是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植物种类和生长期对含植被坡体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随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而变化,且这种变化难以量化.本文通过构建单株植物模型,分析含有不同类型植被的浅层均质土坡安全系数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植被自重、风荷载和根系的影响条件下,含侧柏和荆条的坡体安全系数会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大,分别在树龄为50年和30年左右达到峰值1.549和1.817,随后趋于稳定,二者的峰值安全系数较植被种植初期分别增加46.8%和54.9%.植被自重和风荷载减弱坡体的稳定性,其中植被自重影响相对较小,使含侧柏和荆条坡体的安全系数分别降低0.1%和0.7%,而风荷载的影响较为明显,使其安全系数分别降低5.9%和5.8%.研究结果可为正确评估坡体稳定性以及布设植物护坡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延庆上辛庄开发建设项目坡面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对36个小区的植被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各个小区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并运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各个小区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①对于土质边坡,植草+截水沟、等高绿篱埂等8种护坡方式比较适宜,植物成活成长良好;对于石质边坡,砖砌挡墙+生态袋等4种护坡方式适应性较好;②选用单一植物进行护坡,小区物种多样性变化出现两种趋势,一种是原有物种仍居优势地位,一种是原有物种逐渐退化,被侵人物种取代;③在对照小区中,自然恢复形成的植物群落多样性较好,向着丰富、均匀、稳定的群落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立坡面植被恢复群落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构建AHP评判矩阵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对专家建议值的统计,确定4个分时期对整个坡面植被恢复群落质量的影响权重,并计算出坡面植被质量的最终值,然后根据给出的值域进行植被恢复群落质量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究RUSLE模型对黄土高原退耕植被恢复坡面土壤侵蚀模拟的效果。[方法]基于陕北安塞区坊塌小流域内10个径流小区2016—2022年的降雨产流产沙监测资料,通过RUSLE模型中各因子在黄土高原的不同常用算法之间的变换组合,模拟144种因子组合下各退耕植被恢复坡面的土壤侵蚀量,采用纳什效率系数(NSE)和均方根误差(RMSE)评价模型模拟结果的有效性。[结果]利用RUSLE模型144种因子组合模拟的退耕植被恢复坡面土壤侵蚀量,NSE范围为-38.47~0.19,RMSE范围为1.92~12.65 t/(hm2·a),模拟效果较差,所选各因子算法难以适应退耕植被恢复坡面上的土壤流失量的评估,还需要对RUSLE模型各因子进一步改进。运用RUSLE模型对黄土高原退耕植被恢复坡面土壤侵蚀模拟时,建议尽可能采用时间分辨率高的数据减小对R因子的计算误差,综合考虑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粒径与团粒结构组成和容重等土壤理化性质对K因子的影响,以及植被覆盖度、植被高度、枯落物、生物结皮等对C因子的影响,充分考虑10°以上的坡度,细化其LS因子的算法。[结论] RUSLE模型无... 相似文献
10.
公路建设工程是线性建设项目,对原地形地貌存在巨大扰动,破坏了原路域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因此,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的恢复就日显重要。通过对国内外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的恢复技术的综述,系统阐述了各国对该技术研究发展的过程和技术特点。如何处理好公路边坡综合防护问题,使公路边坡与生态环境能够协调发展,是今后公路建设工程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促使我国公路工程常用坡面及场地植被技术开始向现代化转变,目前常用的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的恢复技术大体可分为回填(或换填)客土技术、喷播技术和植生袋技术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目前喷射混凝土边坡植被恢复技术的现状,分析了在喷射混凝土边坡面上进行植被恢复所要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提出了植被恢复的评价系统,并且研究了一种适合于在喷射混凝土边坡上进行植被恢复的结构措施,工程实践证明可以进一步大规模推广和使用,为业界提供一种新型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高陡边坡区存在植被退化、植被建植困难、保水性能差、水土流失等问题,为半干旱区高陡边坡生态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作用。[方法]提出了3种建植技术——锚索框架植生袋平铺法建植技术(A区)、锚索框架植生袋梯田法建植技术(B区)和锚索框架梯田法(C区),以解决该区建植中存在的问题,维护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结果]①A区植被覆盖度最高(85%),且植物种类和株数最多;B区和C区盖度分别为60%和12%。②0—20 cm土层间,土壤含水量表现为:B区(7.72%)A区(7.20%)C区(4.03%);0—2 cm土层间土壤含水率:A区(5.82%)B区(3.95%)C区(2.88%);2—10 cm和10—20 cm间:B区A区C区。③0—20 cm土层间土壤容重表现为:A区(1.18 g/cm~3)B区(1.24 g/cm~3)C区(1.25 g/cm~3);0—10 cm间:B区(1.23 g/cm~3)C区(1.19 g/cm~3)A区(1.15 g/cm~3),且容重均处于适宜状态;10—20 cm土层间:A区(1.21 g/cm~3)B区(1.25 g/cm~3)C区(1.31 g/cm~3),C区处于偏紧状态;④土壤侵蚀模大小为:A区(3 078 t/km~2·a)B区(3 579 t/km~2·a)C区(4 556 t/km~2·a)。[结论]利用锚索框架植生袋平铺法建植技术可显著提高植被生长状况,减少土壤侵蚀,生态修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15.
为使喷混植生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并取得良好的生态和景观效果,以深圳市梧桐山道立交边坡为例,提出新的修复理念。根据当地边坡特点,采用工程护坡和生态护坡的科学结合,动态设计、动态施工,不断试验改进,按近自然、可持久的生态恢复新理念,设计了边坡排水系统、平台种植槽、生态复绿措施、滴灌措施,创新应用了V形槽+挂双层网喷混植生技术、滴灌系统、平台排水沟在种植槽外侧布设、先锋乔灌草种优化组合模式等技术。据竣工后7年的跟踪调查,高陡岩质边坡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边坡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得到有效改善,生态修复效果良好。梧桐山道立交边坡生态修复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华南地区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区煤矸石山边坡植被重建初期,探究不同建植年限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为乌海市矿区生态重建的中、后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乌海市矿区美方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取样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矸石山植被重建初期的植物生长状况与群落稳定性。[结果]①研究区植被重建过程中,物种数量明显增加。自然侵入植物种在重建2 a时仅有4种,建植3 a增加至6种,建植4 a已增加至7种。不同植被重建年限群落中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均处于优势地位,表明群落正在进行正向演替过程。②随重建年限从2 a增加至4 a,植被平均盖度、地上生物量、群落丰富度指数均增加了1.5倍左右,表明群落结构逐步稳定。③煤矸石山,在植被重建2~4 a时,群落正处于演替初期,群落相似性系数逐年降低,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但仍处于不稳定状态。[结论]在矸石山后续的恢复中,在种植矿区典型复垦植物种,例如豆科、禾本科、菊科等植物时,应适当促进适应当地条件的本地物种自然定植,并且通过种植演替后期的本土植物种类在煤矸石山保留当地基因库。 相似文献
18.
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开挖面岩石裸露,植被恢复难度较大。浙江省上虞市小越镇新宅村裸露岩石采用“裸露岩体栽植复绿种植基及复绿方法”进行植被恢复,植被覆盖率达到99.0%以上,生态效益显著,景观价值高。该方法就地取材,适应性强,施工工艺简单,栽植复绿效果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门头沟山区矿产废弃地及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典型矿产废弃地和裸露公路边坡实施的8种植被恢复技术的效果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对潭柘寺及妙峰山石灰窑废弃地进行的人工景观修复效果最佳,植被覆盖度达85%以上,美景度达优级,居民满意度最高;付家台公路上边坡绿化笼砖裸岩生态修复技术和黄土台无土碎石边坡创新生态修复技术的植被恢复效果也较好,冲蚀量及入渗速率都有明显的改善,但无土碎石边坡植被恢复中,容器苗修复技术存在着植株成活率较低的问题;百花山景区公路沿线采用客土移栽修复技术植被恢复效果显著,但这种技术对土质及坡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植生袋及保育棒修复技术虽然植被盖度较高,但所用植株较低、绿期短,且存在建设成本较高的问题;挂网喷播修复技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在坡角大于50°时,由于土壤冲蚀量大,坡面挂不住土层,所以植株无法正常生长,而在坡角小于50°时,一般无需使用这种技术,因为它的建设成本及维护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