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树干注射化学药剂防治松纵坑切梢小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两种内吸性杀虫剂树干注射防治松纵坑切梢小蠹的试验表明:树干注射化学药剂对防治蛀梢期小蠹成虫有较好的效果。两种药剂平均杀虫效率均在70%以上,50%甲胺磷的效果略高于40%氧化乐果。药剂对云南松树梢和针叶均无不良影响。以8月采取每孔注射1.5ml的40%氧化乐果乳油或50%甲胺磷乳油的防治效果最佳,杀虫率均达到87%以上。  相似文献   

2.
李斌 《林业建设》2013,(2):14-16
针对松纵坑切梢小蠹在石屏的发生现状及趋势,结合石屏县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适合石屏县特点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控制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了解梢转梢、梢转干期化学药剂防治该虫效果,在白沙地做了化学药剂防治纵坑切梢小蠹药效试验.在施药剂量为15 kg/hm2条件下,纵坑切梢小蠹死亡率为:梢转梢期,灵秀1号14.81%、川宝47.13%、吡虫啉20%、护林神25.30%、对照9.23%;梢转干期,灵秀1号43.59%、川宝73.33%、吡虫啉47.25%、护林神56.82%、对照9.72%.  相似文献   

4.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玉溪市新平县1a发生1代,成虫有二次产卵习性,世代重叠.5月中旬至6月上旬,2月上旬至3月中旬是成虫干转梢和梢转干的高峰期,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小蠹虫在树干上种群数量最多的时期,是蠹害木清理的安全期 .5月中旬至6月上旬用莱氏野村菌、粉拟青霉菌,川宝一号防治小蠹成虫的效果分别为83.5%、79.8%、66.3%;准确掌握最佳防治时间,喷施莱氏野村菌、粉拟青霉菌对小蠹虫均能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介绍了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措施,对以后防治松纵切梢小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阐述祥云县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和治理现状.分析了治理过程中存在群防群治的积极性不高,防治经费不足,防治措施单一,蠹害木清理不规范,营林措施滞后等问题.提出明析林地产权,明确防治主体,增加防治经费投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规范清理虫害木,采取科学的营林措施等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纵坑切梢小蠹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参照国际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方法,从纵坑切梢小蠹的国内外分布状况、潜在 危险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蔓延的可能性以及危险性的管理难度等5个方面进行了定性、定量分 析,对纵坑切梢小蠹的危险性作出了综合评价,认为纵坑切梢小蠢在我国属于中度危险的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松纵坑切梢小蠹防治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取营林措施预防,平均梢被害减退率可达到73.5%;林间设置饵木诱杀,平均越冬虫口减退率可达到56.7%;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平均梢被害减退率可达到82.2%;根部喷施8%氯氰菊酯微胶囊水剂200倍或1.5%对硫磷粉剂,杀虫效果均在95.0%以上;在平均气温20℃条件下,利用56%磷化铝颗粒剂12 g.m-3熏蒸饵木,第5天的杀虫效果达到100.0%。  相似文献   

9.
分析造成兰坪县松纵坑切梢小蠹大面积爆发的原因,介绍松纵坑切梢小蠹在兰坪县的发生规律,阐述采取的治理方法及防治措施.防治效果检查结果表明,2年的综合防治成效显著,由此认为在预防工作中关键要做到:早发现,灾前控灾;抓好防疫工作,防止扩散和蔓延;严防森林火灾;搞好封山育林,提高林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相似文献   

11.
松纵坑切梢小蠹(Blastophagus piniperda L.)是云南松林内中次期性树干害虫的主要种类。在我省大范围内猖獗成灾,使大面积的云南松濒临死亡。据近几年的防治研究,现已取得可喜的防治效果。对该虫的防治主要采取营林防治措施,即在被害率较低时采取伐除被害木的卫生伐手段;在被害率大时采取皆伐、更新造林。  相似文献   

12.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innaeus)在我市目前发生面积为2000多hm^2,正迅速蔓延危害,是制约我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生物灾害。该虫具有隐蔽性强、危害期长、扩散蔓延速度快、致死率高和防治难度大的特点。为了尽快控制其危害,找到有效、经济、简便的防治方法,2003年10月结合生产防治开展了护林神2号粉剂防治松小蠹成虫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3.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纵坑切梢小蠹系统研究论文中的综合防治部分。文章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划分云南松林分蠹害程度及蠹害木的分级标准,针对林分的危害情况,采取相应的蠹害治理综合措施。蠹害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蠹害木清理技术;2.化学农药防治技术:3.生物防治技术;4.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技术等内容。对小蠹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清理蠹害木为主,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应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林间种群密度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纵坑切梢小蠹系统研究论文中的综合防治部分。文章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划分云南松林分蠹害程度及蠹害木的分级标准,针对林分的危害情况,采取相应的蠹害治理综合措施。蠹害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蠹害木清理技术;2.化学农药防治技术;3.生物防治技术;4.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技术等内容。对小蠹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清理蠹害木为主,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应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林间种群密度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纵坑切梢小蠹聚集化合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辉 《林业科学》1993,29(5):463-467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属于聚集性松树害虫。它是利用化学气味物质建立种内或种间联系,并由此形成聚集危害的。早在60年代,Oksanen和Perttunen等已注意到具有化学气味的物质对纵坑切梢小蠹聚集行为的影响,并对此进行过大量研究。近二十年来,探索纵坑切梢小蠹的聚集机制,已受到更多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多种原因,关于引起纵坑切梢小蠹聚集的化合物种类及释放量的问题仍然存有较大争议,该虫是否具有信息素物质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结论。确定引起纵坑切梢小蠹聚集的化学气味物质对于揭示该虫的聚集机制,加深虫害发生规律的认识,进而利用这些化合物进行害虫测报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曾对纵坑切梢小蠹种群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现将部分诱虫试验,和对有关气味化学物质的检测分析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6.
松纵坑切梢小蠧虫在昆明、红河、楚雄、曲靖、玉溪等14个地州65个县的云南松林内发生,受害面积达80万亩。本文详细论述了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成灾原因及今后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寄生真菌种类的调查基础上,对所得的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态学特性、生长特性及致病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从同一罹病虫虫尸上分离得到4个菌株,在致病力上表现出不同菌株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8.
19.
松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对36株蠹害木作解析,发现纵坑、横坑切梢小蠹虫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虫种分布、虫口密度,因危害程度——枯萎木、濒死木和树木部位不同而异。林内衰弱的松树先受纵坑切梢小蠹的侵害,导致松树成片枯死主要是后来侵害的横坑切梢小蠹虫。  相似文献   

20.
松纵坑切梢小蠹是我国松树的重要钻蛀性害虫。本文研究了该蠹在晚松、湿地松和马尾松种子园及其天然林中的聚集和分散规律,为预测预报的研究提供了生物学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清理林地、打孔注射及根施3%呋喃丹等化学药剂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