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绍了营口地区河流水系与水资源分区的概况,并对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地区平均水资源量进行分析,以期为营口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灌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灌区水资源的优化调配对于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灌区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对灌区水资源进行优化调配,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利用大系统分解协调、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方法建立灌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该模型具有减化系统复杂性,减少计算工作量的特点。模型在彭楼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中进行应用,对灌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联合调度,制定了区域配水方案,所得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地表水和地下水2方面对任丘市水资源现状进行了阐述,对水资源供需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推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实现任丘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涛 《北京农业》2012,(6):271-273
在对银川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农业用水比例过大,水污染严重等是银川市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农业节水、工业循环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等水资源优化配置措施。  相似文献   

5.
《湖南农业》2014,(3):12
<正>一、建立农业节水体系1.优化配置农业用水通过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和实施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缓解重点农业生产区的用水压力。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合理配置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视利用非常规水源,提高农业用水总体保障水平。在渠灌区因地制宜实行蓄水、引水、提水相结合。在井渠结合灌区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在井灌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相似文献   

6.
多水源联合调配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点。实践表明,多水源的联合运用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利用量,同时还可以使农业生产和环境条件得以改善,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以彭楼灌区为例进行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优化配置研究,并基于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建立了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优化的三层谱系结构模型。在对边界及水源条件确定合理约束基础上,用此模型对彭楼灌区进行水资源优化,结果表明:此模型符合客观实际,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灌区水资源短缺和控制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多水源联合调配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点.实践表明,多水源的联合运用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利用量,同时还可以使农业生产和环境条件得以改善,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以彭楼灌区为例进行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优化配置研究,并基于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建立了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优化的三层谱系结构模型.在对边界及水源条件确定合理约束基础上,用此模型对彭楼灌区进行水资源优化,结果表明:此模型符合客观实际,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灌区水资源短缺和控制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系统地介绍了锦州市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水质状况,提出了保护利用水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徐州市水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已成为徐州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分析指出徐州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时间变化悬殊,空间分布不均;用水效益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地下水住下降,水质恶化;地表水环境进一步恶化;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若要实现徐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采取以下对策:转变认识,增强危机感;科学决策,统筹考虑水资源问题;优化配置,保护地下水,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科学管理,深化改革,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夏彪 《甘肃农业》2004,(6):34-35
民乐县是一个干旱缺水的灌溉农业县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全县地表水和地下水、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为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必须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提高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确立高效节水生态型农业理念 ,建立节水型社会 ,才能促进水利资源及经济社会的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疆杏产业发展历程对新疆林果业发展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新疆林果业在确定发展方向、规模及品种搭配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果品产业理论、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新疆杏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探讨.[结论](1)水、土、光、热及品种资源只是发展林果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开发出能彰显资源特色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时,才能体现新疆自然资源的优势;(2)新疆林果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不但要考虑其具有其它农副产品同样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特点、产品互补替代性特点、产品响应市场需求滞后特点,还要和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等的分析相结合;(3)林果品种搭配和种植规模要综合考虑当地整体农业种植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水资源、光热资源、人力资源和物流配送等诸因素.  相似文献   

12.
深入分析了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及相关模型,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分析了已有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不足,根据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含义, 以有限水资源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考虑水源可供水量、用户需水量和水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等约束,并在体 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最后用该模型进行了河南省三门峡市区1999年 75%保证率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并对求解结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基尼系数的黑龙江省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分析黑龙江省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匹配情况,将黑龙江省划分为13个子区域,将水资源总量作为匹配原象,选取人口、耕地面积、第二产业总产值作为匹配对象,引入经济学中的洛伦茨曲线,并通过积分方法求解基尼系数,应用基尼系数分析水资源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第二产业的匹配程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和第二产业总产值的空间匹配基尼系数分别为0.4606、0.4824和0.7184,匹配程度处于较差或极差水平;在未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中,应注意水资源空间匹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以水资源分配的伦理经济和效益经济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基于不同目标的水资源分配模式,提出了兼顾伦理与效益的黄河水量分配的经济综合模式,构建了水资源分配的经济综合模型,并以2010水平年为例进行了黄河水量分配的模拟研究和实证分析,提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分配方案。该方案与国务院87分水方案相比,提高了流域的总福利水平,同时也维持了流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按照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多水源统一调配的原则,根据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相关规划,对该基地未来需水进行预测,并根据当地黄河水、非常规水资源情况,合理配置不同水源水量,保障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面向生态的新疆艾比湖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调控措施之一.艾比湖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是以水资源供需分析为基础,采用水文长系列模拟计算方法,优先满足重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用水,体现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思想.所采用的配置模型是由系统集合、参数、变量、目标函数、平衡方程及约束条件、数据库等组成,将流域系统网络图构成的水传输拓扑关系、需水数据、工程参数、调度规则、方案组合等作为模型的输入,利用世界银行和美国GAMS公司研制的通用数学模型系统(GAMS)对该模型进行求解计算.通过运行艾比湖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进行水资源配置分析并提出推荐方案,为艾比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决策提供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运用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理论来分析影响体育赛事资源自身的环境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当前体育赛事资源配置受到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环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育赛事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体育赛事资源的存在和合理利用;依托各种环境因素,积极的因势利导的开发体育赛事资源,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促使体育赛事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水、土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水土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状态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有着深刻的影响.策勒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土地面积大,但水资源缺乏、季节分配不均匀,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往往出现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影响着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是该县面临严重的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结合该区水土资源利用情况,经过分析,提出能够指导该地区水土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切实可行的措施,研究为高效利用水土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陈凯书 《北京农业》2011,(6):242-243
资源水利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中心环节,注重科学管理与综合开发利用,为实现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通过分析实施资源水利的必要性,阐述资源水利的基本内涵,提出推进资源水利建设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