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代的蝗灾     
周峰 《农业考古》2003,(3):236-239
蝗灾与水灾、旱灾合为农业的三大自然灾害。在中国古代 ,农业生产几乎完全靠天吃饭。虽然一些水利设施的兴修可以减轻水旱灾害 ,但是对于蝗灾来说 ,几乎无法可施 ,而完全靠人工捕捉 ,但这显然于大事无补。因而一有蝗灾 ,难免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本文仅对金代的蝗灾及减灾措施作一简单叙述 ,不当之处 ,敬请指正。一、金代频繁发生的蝗灾据笔者的统计 ,金代的 12 0年间 ,共发生较大的蝗灾 2 0次 (见附录《金代重大蝗灾一览表》) ,平均每六年一次。据有关资料 ,“我国自公元前 70 7年起到 1935年止在 2 6 42年之间 ,共发生飞蝗危害 76 9次 ,即…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历史上是东亚飞蝗发生基地之一,渤海湾沿海蝗区、微山湖滨湖蝗区、鲁西南内涝蝗区、黄河滩等河泛蝗区,曾是全国闻名的大蝗区。解放前在反动政府统治下,蝗灾同旱涝灾害交替发生,给广大劳动人造成深重的灾难。据史籍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蝗灾平均每一、二年一次小发生,三、五年一次大发生。蝗虫跟水旱灾害有密切联系,往往是水、旱、蝗灾并发或循环交错发生。据《明史五行志》记载,自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起至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止,山东连续大旱,蝗灾严重,几乎各县都有人相食的情形。《菏泽县志》记载:“崇祯十三年(公元  相似文献   

3.
2月9日,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主持召开农业部蝗灾治理指挥部工作会议,会议回顾了2005年全国蝗虫灾害发生和防治情况,总结了工作成效和经验教训,分析了今年蝗灾发生趋势和防控形势,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4.
以2009年7月发生在黑龙江省肇源县与肇州县交界处大白水苇塘湿地的蝗灾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室数据分析与“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松嫩平原蝗灾发生的气候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及植被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松嫩平原亚洲飞蝗的发生,受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及植被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气候因素是影响亚洲...  相似文献   

5.
张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27-4329
通过对历史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淮河流域汉唐时期蝗灾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蝗灾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集中性,但并无明显的周期性,同时它和旱灾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相关度。从月份分布来看,阴历4~8月是蝗灾的高发期。从季节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尤其夏季是蝗灾最为高发的季节。蝗虫可以大规模迁徙,因而其灾区具有流动性和广泛性,从总体上说,汉唐时期大部分蝗灾发生于淮北地区,淮南地区只有十几次记录。淮北蝗灾的分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发生,而淮南地区则以西部为多,东部则主要发生于今扬州附近一带。  相似文献   

6.
遥感监测蝗虫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遥感监测蝗虫灾害北京农业大学金瑞华一、蝗灾的严重性众所周知,蝗虫灾害,尤其是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是我国农业生产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949年以前,蝗灾几乎年年发生,而且每隔3一5年便大发生一次。大发...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蝗灾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我国蝗灾发生的历史,从中总结分析了蝗灾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的对策.防治蝗灾的方法主要包括:生态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防治,并且应始终坚持“改治并举”的方针政策,综合各种防治手段,与时俱进,以开创出一种有效、环保、低耗的治理体系为目标,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全方位地减轻乃至消灭蝗灾.  相似文献   

8.
新疆塔城地区边境草原蝗虫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塔城地区草原蝗灾现状进行了叙述,回顾了近年来蝗灾发生的危害及特点,总结了蝗灾发生的自然基础和人为因素,归纳了当前控制蝗灾方面的技术手段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文章认为当前蝗灾多发的根源在于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的草原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指出当下防控工作的关键在于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以消除蝗灾发生的生态基础,大力加强蝗灾预警能力,同时注重加强与邻国的蝗情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蝗虫发生危害、监测预警、防控管理、技术研究、宣传培训的基本情况和先进经验.澳大利亚灾蝗委员会的工作独立性强,日常与各州治蝗机构、农场主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各州蝗虫的发生危害情况.明确蝗灾防控属政府行为,蝗灾防控实行项目化管理.澳大利亚在蝗灾防控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的科学、高效的做法,以及先进监测技术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等方面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是历史上蝗灾严重的省份之一,对其蝗灾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概述了在G IS、GPS的基础上开发的山东省蝗灾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了历史数据的输入与查询,蝗灾发生程度分析,防治方案制定等功能。通过在山东省的应用,效果良好,为山东省蝗灾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2006年2月9日,范小建副部长主持召开农业部蝗灾治理指挥部工作会议。会议回顾了2005年全国蝗虫灾害发生和防治情况,总结了工作成效和经验教训,分析了今年蝗灾发生趋势和防控形势,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显示,一场大范围的蝗灾席卷了西非、东非和南亚20多个国家,总受灾面积达1600多万平方公里,使数千万人的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其中非洲之角是此次蝗灾的重灾区,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也遭受了严重的蝗虫灾害袭击。蝗灾发生时,蝗虫所过之处,基本上寸草不生!我国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蝗灾暴发频繁,发生范围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使为害我国数千年的飞蝗之害最终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将蝗虫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以期防患于未然,将蝗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3.
2006年2月9日,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主持召开农业部蝗灾治理指挥部工作会议,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成员单位参加了会议。会议分析了2006年蝗灾发生趋势和防控形势,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会议深入研究了蝗虫等生物灾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工作性质,一致认为:蝗虫等生物灾害具有较强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2017年,锡林郭勒盟草原出现了严重的蝗灾,面积达899万亩,严重危害面积达514万亩,严重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为制定防治蝗灾的策略提供参考,分析了2017年锡林郭勒盟草原发生的气温、降水和终霜时间等影响蝗虫生长的关键气象条件,并总结了蝗虫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新农业》2017,(17)
纵观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蝗灾作为我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面积之广,危害农作物之严重,甚至超过水旱灾害。通过研究发现蝗灾的发生也是受到一定的自然环境支配的,反过来蝗灾的发生和人们治蝗的行为又会对自然环境加以改造,本文即致力于探讨蝗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庐江县近30年来未发生过竹蝗为害.2004年7月份,笔者协同庐江县森保站调查发现,该县毛竹主产区局部暴发黄脊竹蝗成灾,发生面积有2000亩,严重成灾约500亩,古塘等村的部分毛竹叶已被吃光.蝗灾发生后,县森保站和当地政府及时组织了防治.  相似文献   

17.
北宋时期,频频发生的蝗灾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破坏农业生产、引发饥荒问题、造成社会动乱等等,治蝗也成为北宋历代政府都要面临的一大难题。北宋神宗一朝在总结和借鉴前人治蝗措施的基础上,出台捕蝗诏令指导治理蝗灾,这一诏令切实改善了治蝗效果,并给后世治理蝗灾留下了宝贵经验。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期蝗灾的概况,进而聚焦神宗朝论述了北宋蝗灾引发的经济危害和社会问题,最后探讨了神宗朝的治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蝗虫的发生范围及危害程度进行原因分析,摸清了发生种类及危害特点,运用防治策略,提出综合治理对策,有效地控制了蝗灾危害.  相似文献   

19.
汉代自然灾害与政府的赈灾行迹年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原因所引发的,或由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破坏所招致自然对社会的恶性报复。就汉代而言,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有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疫灾、风灾、淫雨霖雨、冰雹、霜雪、饥荒等。据我们统计,汉代自然灾害共346次,其中水灾71次,旱灾48次,蝗灾42次,地震77次,疫灾18次,风灾21次,淫雨霖雨15次,冰雹20次,霜雪11次,饥荒23次。在汉代400余年的历史中,年均灾发率约为81%,也就是说,每十年至少有8次灾害,每50年至少有40余次,每100年至少有81次,可见汉代不仅灾情多,而且灾发频度也很高。其明显特点是:从数量…  相似文献   

20.
一、蝗灾发生的基本情况近年来,澳大利亚蝗虫发生面积约20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6%左右,蝗虫发生区域主要分布在昆士兰、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等5个州。常见蝗虫有几十种,其中为害最重的是澳大利亚灾蝗Chortoicetesterminifera,其次是刺胸蝗Austracrisguttulosa和飞蝗Locustamigratoria,还有小灾蝗、黄翅蝗和短翅蚱蜢等种类。早在1844年,蝗虫为害就有报道,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蝗灾频繁发生。澳大利亚灾蝗每年发生3~4代,一般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