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兰山东麓产区“马瑟兰”葡萄的酿酒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瑟兰"葡萄为试材,以贺兰山东麓产区主栽品种"赤霞珠"葡萄为对照,对比研究了"马瑟兰"葡萄单品种酿酒特性,为产区酿酒葡萄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对照品种"赤霞珠"葡萄的成熟最适采收期在10月2—12日,"马瑟兰"葡萄在9月27日至10月7日,比"赤霞珠"葡萄提前1周左右,原料均达到了良好的成熟度,"马瑟兰"葡萄所酿葡萄酒各项常规理化指标正常,品质优于"赤霞珠"葡萄酒。"马瑟兰"葡萄酒的酒精度小于"赤霞珠";残糖含量符合干型葡萄酒的要求,均小于4g·L~(-1);总酸含量在6~7g·L~(-1);挥发酸含量均处于较低的水平;pH在合理范围内(3.8左右)。因此,新引进品种"马瑟兰"葡萄适宜酿造优质干红葡萄酒,适合在产区内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蔡明 《落叶果树》2016,(3):37-39
龙紫宝是桓仁地区2011年从河北科技示范学院引进试栽的红色酿酒葡萄品种,经过5年观察表明,该品种表现生长良好,抗寒性强,果实品质优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3%,总酸含量6.54g/L,相比当地山葡萄品种具有酸度低、香气浓郁的特点,定植第3年666.7m~2产量达961kg。可作为桓仁地区酿造高品质干红葡萄酒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对2013年新疆地区8个主要酿酒葡萄产地的葡萄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美乐"(‘Merlot’)和"霞多丽"(‘Chardonnay’)等果实品质进行了分析测定,比较不同地域生态条件下葡萄品质的差异以及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果实还原糖含量一般为200~250g/L,总酸含量一般都在5g/L以下,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品质指标表现出显著差异,各地区都有表现出相对适宜特性的酿酒葡萄品种;如北疆地区(玛纳斯、五家渠、石河子、伊宁)试验地栽培的2个红色品种"赤霞珠"和"美乐"的总酚和单宁含量皆高于南疆地区,白色品种"霞多丽"总酚含量也表现出"北高南低"趋势,但其单宁含量的"南北差异"与红色品种结论相反。  相似文献   

4.
以"玫瑰香"葡萄为试材,研究了糠醛的不同添加量、不同添加时机和不同发酵温度对葡萄酒的酒精度、残糖、总酸、挥发酸等重要理化指标的影响,从而获得糠醛酿造低醇葡萄酒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糠醛确实可降低葡萄酒的酒精度,减少挥发酸含量,但是对残糖、总酸的影响不明显。在20℃下,发酵中期添加60mg/L的糠醛抑制剂,可获得7.12%(v/v)的低醇干葡萄酒,具有酒精度低,果香新鲜,稳定性高且舒顺易饮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以‘紫秋’葡萄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黔东南地区‘紫秋’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酵母菌数量、p H值、总酸、花色苷的变化,以及对‘紫秋’葡萄酒的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整体呈下降的趋势。酵母菌数量在发酵初期快速增加然后逐渐减少,pH值先上升后下降,保持在3.0~3.6之间,在酵母菌的最佳发酵范围之内,总酸呈逐渐下降的状态,花色苷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紫秋’葡萄酒成品的理化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pH值3.13,酒精度为10.3°,维生素C含量7.68mg/L,总糖含量3.8g/L,总酸含量5.88g/L,总酚和花色苷分别为58.20mg/100m L、31.10mg/100m L,并且酒液澄清透亮,酒香浓郁,果香四溢。综上,本研究可为‘紫秋’葡萄酒发酵条件和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发酵方法对葡萄小麦复合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发酵方法对葡萄小麦复合酒品质的影响,选取优质的小麦和红提葡萄为试验材料,以单一红提原料酿造的红提葡萄酒为空白,设计了四种不同的发酵方案,分别为单一原料发酵50%再混合发酵(A)、浸渍3 d的红提葡萄醪与糖化48 h的小麦混合发酵(B)、发酵蒸馏后的小麦原酒与浸渍3 d的红提葡萄醪混合发酵(C)、发酵结束的葡萄酒与糖化48 h的小麦混合发酵(D)。发酵结束后,测定单酿酒和复合酒的总糖、总酸、酒精度、干浸出物、花色苷、单宁等特征性指标,结合感官品评,分析四种发酵方法对葡萄小麦复合酒品质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的发酵工艺。结果显示,B方案的葡萄小麦复合酒的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度最彻底,酒精度为9.88%vol,酒体醇厚;总酸略高,为8.1 g/L,但与高酒度、高单宁相匹配,使酒体协调平衡;干浸出物最高,为27.8 g/L,使复合酒香气成熟、饱满、口感浓郁;花色苷、单宁等酚类物质含量最多,使复合酒颜色呈较稳定的红色调,色度最高;复合酒颜色呈深红色、透亮有光泽,香气丰富,各种花香、果香、谷物清香完美融合,酒体醇厚,结构感强,余味较长。因此,浸渍3 d的红提葡萄醪与糖化48 h的小麦混合发酵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瑞士酿酒葡萄Granoir 的干红酒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华  王贞强  刘拉平  张莉 《园艺学报》2004,31(5):583-583
瑞士红色酿酒葡萄Granoir是 1970年瑞士AndreJaquinet用Gamy×Reichensteiner育成 ,1997年春 ,本学院从瑞士引入。 2 0 0 2年 8月 11日采摘本学院葡萄园中 4年生树果实 10 8kg ,采摘时还原糖 192g/L ;总酸 5 8g/L (以酒石酸计 )。于 2 0 0 2年 8月 11~ 2 0日发酵 ,采用本学院的“红葡萄酒小容器酿造工艺”法酿造单品种酒 ,使用法国LAFFORT公司的F10 酵母。发酵结束后的理化指标 :酒度 12 8% ;残糖 2 8g/L ;总酸 5 6g/L ;挥发酸 0 2 7g/L ;花色素苷 177 4mg/L ;单宁 0 75 g/L ;总酚 1 5 2 5 g/L ;柔和指数 8 35。发酵结束以…  相似文献   

8.
以乌海产区"美乐"葡萄为试材,于葡萄转色后每隔4~7 d取样一次,分析葡萄的基本理化指标和主要多酚含量,并对不同采收期葡萄酿造的葡萄酒的感官指标做定量描述分析(QDA),同时,对不同成熟时期葡萄的主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以期筛选出对葡萄和葡萄酒品质影响最大的指标,建立乌海产区"美乐"葡萄成熟度控制指标体系,为该产区葡萄适时采收提供试验基础。结果表明:随着葡萄的成熟,还原糖含量、糖酸比不断升高,总酸含量逐渐降低;果皮和籽中多酚含量基本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QDA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的推迟,葡萄酒的感官品质更高;PCA分析结果表明,乌海产区"美乐"葡萄成熟度控制的一级指标为果皮总酚,二级指标为籽黄酮,三级指标为果皮单宁,其含量分别达到16.83~20.89、68.28~71.88、0.69~0.94 mg·g~(-1)时,葡萄成熟度最佳。  相似文献   

9.
不同采收期对‘北国蓝’果实性状及酿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葡萄新品种‘北国蓝’果实为试材,对各采收期的果实及其原酒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不同采收期对果实品质及其酒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对‘北国蓝’的果实品质有明显影响,随着采收期的延迟果粒直径、平均粒重、平均穗重、出酒率、总糖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果实总酚、单宁含量持续增加,较第一次采收分别增加了27.94%和92.50%;滴定酸含量无规律性变化,但10月5日含量最低(18.27g/L),各不同采收期差异显著。不同采收期果实酿造的葡萄酒滴定酸含量与果实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葡萄酒总酚和单宁含量与果实总酚和单宁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果实品质和酿酒特性分析表明,‘北国蓝’在当地最佳采收时期为9月30日至10月5日。  相似文献   

10.
针对酿酒葡萄多主蔓扇形果实品质存在的问题,以新疆玛纳斯县"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梅鹿特"(‘Merlot’)、"霞多丽"(‘Chardonnay’)和"贵人香"(‘Italian riesling’)为材料,分析了多主蔓扇形距离地面不同结果部位成熟果实的还原糖、总酸、花色素苷、单宁、总酚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多主蔓扇形果穗从距离地面40~120cm以上均有分布,不同层的果实成熟品质差异较大,给酿造优质葡萄酒带来困难;供试4个品种果实主要品质指标均以距离地面较高结果部位的果实更好,上层果实还原糖、花色素苷(红色品种)、单宁和总酚含量极显著或显著高于下层;供试4个品种果实含酸量普遍较低,应引起生产上的重视。建议在酿酒葡萄的栽培中采用结果部位等高的整形方式,有利于保持酿酒葡萄原料品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刺葡萄果实及酿酒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内不同类型刺葡萄为试材,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刺葡萄果实不同部位白藜芦醇含量,同时选用干红葡萄酒酿酒工艺进行酿造,研究刺葡萄果实及果实在酿造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部分类型刺葡萄果皮中均检测到白藜芦醇,澧县-1刺葡萄和中方-2刺葡萄果皮含量最高,均为34.08μg/g,是‘赤霞珠’的1.70倍;长沙-2刺葡萄籽中白藜芦醇含量为28.36μg/g,是‘赤霞珠’籽的3.83倍,其他类型刺葡萄籽和所有类型刺葡萄果肉中均未检测到白藜芦醇。酿酒过程中添加F15酵母的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始终高于添加VL1酵母的葡萄酒,陈酿结束后,芷江-1刺葡萄酒白藜芦醇含量最高,为0.17μg/mL,比‘赤霞珠’葡萄酒高21.4%。  相似文献   

12.
曹芳玲 《北方园艺》2016,(19):152-156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生长的优质"赤霞珠"葡萄为试材,采用终止发酵法,研究了酿造低醇甜红葡萄酒的关键工艺技术。结果表明:酿造低醇甜红葡萄酒,原料达到技术成熟度的含糖量为218.3g·L~(-1),总酸含量为6.6g·L~(-1);酿造最优参数为原料在18℃低温浸渍60h;发酵温度控制在25℃;有效抑制酒精发酵的SO2浓度为200mg·L~(-1),温度降至0℃;明胶澄清葡萄酒的最佳使用量为60mg·L~(-1);葡萄酒感官综合分析平均值87分,B级酒,质量优良。  相似文献   

13.
以2021年张掖产区‘马瑟兰’葡萄为试验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不同采收期‘马瑟兰’进行品质评价和分级,并且研究了葡萄酒理化指标、多酚指标和感官评价,以期对‘马瑟兰’葡萄最佳采收期进行判定。结果表明:‘马瑟兰’葡萄转色后果实中还原糖含量持续增加,可滴定酸含量逐渐下降,临近采收期变化幅度较小。果皮中总酚、花色苷及单宁含量均呈现先增后降趋势,但果籽中总酚和单宁变化与皮中不同,呈波动状趋势。根据技术成熟度指标(糖酸比)判定,张掖地区‘马瑟兰’葡萄于9月1日已达到可采收条件,满足酿造干红葡萄酒的原料要求;综合葡萄原料品质和葡萄酒品质考虑,在9月22日前后5 d进行张掖产区‘马瑟兰’葡萄的采收酿造最为适宜,此时原料中含糖量>270 g·L-1,糖酸比>32,符合酿造优质干红葡萄酒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欧亚种酿酒葡萄"丹菲德"(‘Dornfelder’)为试材,以同为欧亚种的酿酒葡萄"嘉年华"为对照,比较了"丹菲德"和"嘉年华"在植物学性状、丰产性、抗病性以及葡萄酒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旨在考察"丹菲德"在杨凌地区的引种适应性,增加杨凌地区酿酒葡萄的多样性。结果表明:酿酒葡萄"丹菲德"在杨凌地区的适应性良好,可酿造优质的果香馥郁的新鲜型干红葡萄酒。"丹菲德"在成龄叶大小(13.7cm×19.4cm)、单穗重(305.51g)和单粒重(2.65g)上均明显大于"嘉年华";对葡萄霜霉病的抗性也强于"嘉年华";感官分析结果表明"丹菲德"干红葡萄酒和"嘉年华"干红葡萄酒在总得分上并无明显区别,但在葡萄酒的香气方面"丹菲德"优于"嘉年华";"丹菲德"葡萄酒的主要香气包括红果类(草莓、覆盆子和樱桃)、黑果类(李子、桑葚)、果酱和酸枣等香气。  相似文献   

15.
对引入福建福安栽培的酿酒葡萄新品种"凌丰"进行5年的观察,结果表明该品种在福建福安表现长势旺盛,适应性和抗病性强,坐果率高,产量稳定,酿造出的葡萄酒色紫红,酒体醇厚,丰硕,典型性强,是目前值得推广的南方酿造特色优质葡萄酒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正>葡萄酒"七分原料、三分工艺",酿酒葡萄品种及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葡萄酒的风格及品质。因此,丰富地区酿酒葡萄品种,提高酿酒葡萄质量,对葡萄酒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匈牙利和德国都是世界闻名的葡萄酒生产大国,葡萄酒风味独特,这不仅受当地气候条件影响,而且与丰富的酿酒葡萄品种息息相关,两国都多种植特有的土生品种,使得葡萄酒风格多样。烟台作为我国葡萄酒酿造工业的发祥地,目前是我国最大的葡萄酒工业基地,但存在主  相似文献   

17.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玉泉营农场直立独龙蔓整形方式下的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梅鹿辄"(‘Merlot’)和"霞多丽"(‘Chardonnay’)为试材,研究比较了该整形方式下距地面不同高度结果部位成熟果实及其葡萄酒中酚类物质(总酚、单宁、总花色素苷和总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结果部位果实酿造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梅鹿辄"、"赤霞珠"、"霞多丽"葡萄果实及其相应葡萄酒中总酚、总花色素苷含量均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单宁和总类黄酮含量在"梅鹿辄"和"赤霞珠"品种均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而对于"霞多丽"单宁和总类黄酮则表现为上部下部中部;试验表明,直立独龙蔓整形方式下酿酒葡萄上部果实品质较好,所酿葡萄酒的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18.
"雪兰红"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于2012年3月审定酿造的干红山葡萄酒新品种。该品种抗寒、抗病、穗粒大、不裂果、果实含酸低、含糖高、酒质好,公顷产量及净利润比对照品种"左优红"增产2.8t、增收1.23万元,已确定为主推优良酿酒新品种。该品种在配套栽培技术管理下的坐果率、含糖量、出汁率、果粒和果穗重量分别比常规栽培技术提高7.5%、1.8%、5.4%、0.3g、29.4g,落果率降低1.9%,单宁和总酸含量降低0.017、1.48g/L,使果实品质得以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欧亚种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采用分光光度法,系统比较了金沙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不同海拔"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差异及其发育期品质指标的积累规律,以期为香格里拉及世界其它高海拔产区优质和特色葡萄与葡萄酒的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较长的日照时长、较强的紫外辐射及较大的温差使得位于海拔2 121m的溜筒江生产的"赤霞珠"葡萄果实还原糖含量最高(265.16g·L-1),总酸最低(4.01g·L-1)。另外,位于海拔2 238m的达日生产的"赤霞珠"葡萄果实总酚、单宁和果皮总花色苷含量最高(分别为8.58mg·g-1、11.54mg·g-1和160.53A520·g-1)。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各产地发育期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均呈升高趋势,总酸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金沙江流域(瓦卡和达日)比澜沧江流域(西当、斯农和阿东)葡萄果实还原糖快速积累期和总酸快速下降期普遍提前2周左右。金沙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各产地在海拔2 000~2 250m范围内,成熟期葡萄果实中总酚、单宁和果皮总花色苷含量随着葡萄园海拔升高而升高,并均在各流域2 250m附近的葡萄园达最高。随着葡萄园海拔再度升高,到海拔最高的阿东(2 602m),其葡萄果实中总酚和单宁的含量又有所下降,但是果皮总花色苷没有显著变化。金沙江流域2个产地葡萄果实总酚和单宁含量在整个发育期内的积累规律与澜沧江流域4个产地不同,且达到最大值的时期也不同。可能是由于澜沧江流域溜筒江产地的风土条件与金沙江流域类似,其发育期内品质指标,特别是还原糖和总酸含量的变化与金沙江流域具有类似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新疆自然条件优越,葡萄品质极佳,具备酿造优质酒的基础,但由于酿酒工艺落后,好原料制不出好酒。对此,我们考察了日本葡萄酒酿造技术,结合我区现状加以改进。经过三年酿造试验,葡萄酒品质大幅度提高,得到区有关专家和日本专家的高度评价。现将我们对新疆葡萄酒酿造工艺的改进意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