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试验研究了30%(2-乙酰氧基)苯甲酸(旱立停、ASA)可溶性粉剂在马铃薯上的应用方法及最佳施用浓度。结果表明:使用旱立停(ASA)抗旱剂进行拌种及拌种和苗期用40 g叶面喷雾处理,可使马铃薯抗旱力增强,出苗日期提前,出苗速度加快,植株鲜重明显增加,单株结薯数增加,有显著增产效果。其中以对马铃薯进行旱立停(ASA)抗旱剂800倍液拌种和苗期用40 g叶面喷雾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花生是我县四大作物之一,每年春播面积都在十万亩以上,但单产很低。其原因,主要是95%以上都种植在旱坡地里。加上不讲究科学种花生,耕作粗放,田间管理不善。为了提高旱坡地花生单产,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摸索。具体做法是: 一、选用适应旱坡地花生良种 早坡地选用良种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几年来我们选用适应旱坡地种植的花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铃薯》2013,(2):65-71
基于田间试验数据,研究降水对武川县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分生产潜力的影响,为农牧交错带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由低到高11个不同肥力梯度处理,测量马铃薯每个生育期内耗水量及产量,应用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当地马铃薯水分生产潜力。研究表明:丰水年(2008)旱平地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为48.3 kg/hm2.mm,而旱坡地只有36.8 kg/hm2.mm,平地水分利用效率是坡地的1.3倍。枯水年(2009)旱平地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33.3kg/hm.2mm,旱坡地平均为22.1kg/hm.2mm,平地水分利用效率是坡地的1.5倍。2008年马铃薯水分生产潜力为5079.8kg/hm(2干物质),2009年为4146.8kg/hm(2干物质)。丰水年旱平地马铃薯平均开发度为76%,旱坡地为46%。合理配合水肥及田间管理,会使武川县马铃薯生产具有一定的提高潜力。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武川原种基地,对各级种薯生产技术及其良繁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已明确;在开放条件下生产脱毒小薯,产量可达8073-9465kg/hm^2,种薯产量和质量不氏于温,网室生产的脱毒小薯;不同薯重的脱毒小薯旱坡地直播效果,以10g和8-10g薯重的效果好,产量和商品率均高;1级种薯在不同旱地类型种植的增产效果,以旱滩地的产量最高床养其次为旱坡地,分别比对照增产71.28%,1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抗旱剂的不同施用方法在不同肥力条件下对旱坡地冬小麦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抗旱剂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应,生产上以抗旱剂拌种的效果较好;抗旱剂结合施肥,增产效果更为明显,生产上以中等肥力结合抗旱剂拌种的效果较好,也比较现实。  相似文献   

6.
1993~1994年开展了旱地甘蔗深沟板上镇压的抗旱保水栽培试验。两年的试验结果,新植蔗每公顷增产21~22.2吨,宿根蔗增产IO.46吨,此项栽培技术具有抗旱、保水,提高旱地甘蔗产量和含糖量,是适合云南旱地甘蔗推广的一项高产高糖重要栽培技术措施。云南蔗区年降雨量70O一1000turn,雨季集中于5~10月,旱季长达7个月,在春旱严重情况下,甘蔗种苗常失水死去,因而出苗率低,单产不高,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旱坡地上,环山带状水平开沟,沟深40cm,沟底宽15cm,沟心距100cm,甘蔗种苗平放于沟两侧板土上,用下沟的细上盖上沟种苗,…  相似文献   

7.
水旱稻三交种的应用价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野败不育系ZZA、旱稻野败不育系保持系沪旱1B和旱稻恢复系旱恢3号配制的一个水旱稻三交种(ZZA/沪旱1B//旱恢3号)和两个相应的单交种(ZZA/旱恢3号和沪旱1A/旱恢3号)为材料,进行田间性状调查,测定产量、抗旱性和稻米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三交种株高、叶绿素含量、穗长等性状与单交种的变异系数差异不显著,但群体抽穗历期延长;产量明显高于单交种,2006年比两单交种分别增产17.33%和25.63%,2007年比两单交种分别增产357%和11.71%;抗旱性增强,抗旱系数达51.21%,高于两单交种和亲本;主要稻米品质指标与两单交种差异不大。结果表明,水旱稻三交种可以拓展杂交稻的遗传基础,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大豆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应用,改善了农业生产上千旱胁迫的危害,本实验为旱作农业寻找合理的地膜覆盖方式,有效发挥地膜覆盖的抗旱作用。通过覆膜穴播与膜际条播方式种植大豆,以不覆膜种植为对照,比较两种覆膜方式对于大豆生长发育、抗旱生理特性、光合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上覆膜大豆比对照增产20.85%,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5.16%、150.00%及20.43%;行间覆膜大豆比对照增产16.97%,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2.68%、141.76%及16.98%。行上覆膜及行间覆膜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抗旱性能等显著地高于不覆膜种植,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由此可见,行上覆膜及行间覆膜均能有效地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并且两种覆膜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铃薯》2016,(1):10-14
甘肃省武威市马铃薯旱作区春夏季出现的"卡脖子"旱,是制约马铃薯稳产、丰产的关键因素。人工注水补灌是有效解决旱作马铃薯春夏"卡脖子"旱,使其稳产、丰产的新技术。当春夏季马铃薯遇旱时,将地头集雨水窖里或人工运到地头的水经注灌机加压后,通过输水管由注射枪直接注入马铃薯根部10~20 cm深处土壤。研究表明,人工注水补灌对旱作马铃薯增产效果明显,当注灌量为600 m L/株·次时,全生育期注水补灌2次(苗期+开花期),可使马铃薯增产30.92%,商品薯率提高8个百分点;注水补灌1次(开花期),可使马铃薯增产23.53%,商品薯率提高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何春林 《甘蔗(福建)》1998,5(1):26-30,39
本文论述了雷州半岛特旱蔗区甘蔗抗旱增产综合技术的核心应从畜水、保水、节水和高效用水出发来提高蔗田水分(自然降水、补充灌水)利用效率;并提出了“提高蔗田蓄水能力,降低土壤水分蔗发,充分有效利用现有水资源和开源节流”四大环节组成的抗旱增产的综合技术体系及其对甘蔗增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肥力条件下抗旱剂对旱坡地小麦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抗旱剂的不同施用方法在不同肥力条件下对旱坡地冬小麦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抗旱剂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应,生产上以抗旱剂拌种的效果较好,抗旱剂结合施肥,增产效果更为明显,生产上以中等肥力结合抗旱剂拌种的效果较好,也比较现实。  相似文献   

12.
2001年的试验观察表明,在无旱的春夏,对甘蔗喷施3次“旱地龙”,能促进甘蔗伸长,增粗,至2001年11月12日,株高比对照增加6.82%,总伸长量比对照增加8.5%,甘蔗产量提高了12.31%,666.7m^2含糖量比对照提高15.48%,起到了“有旱抗旱,无旱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栽培稻抗旱性研究的现状与策略   总被引:87,自引:4,他引:87  
 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抗旱的栽培稻品种并实现水稻旱作,不但可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而且有利于增产稳产,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抗旱性包括逃旱性、避旱性、耐旱性和复原抗旱性。形态生理学的研究揭示出大量的与栽培稻抗旱性有关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根系和叶片性状、生育期、渗透调节、脱落酸含量与栽培稻抗旱性密切相关,且已利用分子标记对上述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QTL)研究。旱稻品种改良也已取得重大进展。在进行抗旱品种改良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相应的栽培技术,节水种植,实现水稻旱作,并达到稳产与增产的目的,是抗旱性研究的战略目标。在增产、稳产和优质的前提下,以培育耐旱性极强的水稻(或旱稻)为中心,建立有代表性的抗旱性研究基地, 进一步加强稻属抗旱基因资源的发掘和创新、抗旱生理学和遗传学的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不同物种间抗旱基因的转移、建立节水种植栽培技术新体系是目前抗旱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多元微肥浸种对马铃薯增产效应的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 前 言 马铃薯是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粮菜兼用型作物,其收获好坏对当地人民生活影响很大。延安市常年种植马铃薯面积达5万多hm~2,近年来已新建立许多马铃薯生产基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探索简便有效的栽培增产措施,我们进行了马铃薯多元微肥浸种试验。2 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在延安市农科所旱川地,供试土壤为黄绵土,有机质1.05%,全氮0.067%,速效N、P、K分别为48mg/kg、20.8mg/kg、88mg/kg。供试品种为脱毒克新1号,前茬作物玉米,每hm~2底肥用当地腐熟圈肥22…  相似文献   

15.
春夏季连旱是严重制约靖远县旱作区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为了探索利用田间地头的集雨水窖,用少量的水保障砂田马铃薯的生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达到旱作区砂田马铃薯高产稳产的目的,引进注水补灌技术,利用地头的集雨水窖开展注水补灌次数对砂田马铃薯的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注水3次产量最高,达30 870 kg/hm~2,增产率49.89%,注水2次增产率33.50%,注水1次增产率23.89%;马铃薯注水3次单株鲜薯数、单株鲜薯重、单株商品薯数等经济性状明显改善,马铃薯单株商品薯重注水3次最高为0.59 kg,注水2次为0.53 kg,注水1次为0.49 kg,不注水的为0.34 kg。商品薯率、经济效益随着注水补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注水补灌是砂田马铃薯抗旱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旱地整薯窝种马铃薯补水补肥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志奇 《中国马铃薯》2004,18(5):276-277
对旱地整薯窝种马铃薯补水补肥试验,两年结果表明:最佳一次性补水肥时期为盛花期,可增产41.2%;当配施尿素浓度一致时,随着补水量的增加,马铃薯增产幅度在9.2%-64.9%之间;当单窝补水量一致时,随着补肥量增加,马铃薯单产不断增加,最经济尿素浓度为1.5%~2.0%。  相似文献   

17.
推广甘蔗新品种桂辐98-296,提高旱坡地单产及节本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辐98-296参加2010~2011年广西甘蔗区域品种试验,2年新植、1年宿根的平均产量109.16t/hm2,比对照种新台糖16号(CK2)87.42t/hm2、新台糖22号(CK1)92.31t/hm2分别增产24.86%和18.24%;平均蔗糖分14.33%,比(CK1)14.09%、(CK2)14.02%分别增0.24%(绝对值,下同)、0.31%.在参加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中试示范中,桂辐98-296平均产量103.29t/hm2,对照平均82.27t/hm2,增幅25.55%;平均蔗糖分15.22%,对照14.13%,比对照增1.09%.该品种丰产潜力大,参加高产示范,凭祥点:桂辐98-296产量为195.00t/hm2,比对照种新台糖22号149.25t/hm2增产31.49%;百色点:新植与宿根平均产量186.77t/hm2,比新台糖22号152.09t/hm2增幅达22.94;hm2含糖量28.60t,也比新台糖22号23.19t增幅达23.54%.桂辐98-296抗黑穗病、高抗花叶病,抗旱性、耐寒性强,宿根性好;在高海拔、高纬度蔗区也能种植;种植于旱坡地有利于增产、增糖及节本增效,建议在全国旱坡地蔗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贵州旱坡地甘蔗占全省种蔗面积的90%以上,这是贵州甘蔗平均单产长期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着重总结分析了甘蔗新品种的改良、耕作制度的变革、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等措施在推进贵州旱坡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中的作用及效果,明确提出今后10年贵州旱坡地甘蔗栽培研究的指导思想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高垄双行整薯覆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平肥地与坡地条件下对不同垄形、株穴距、密度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表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植株田间配置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没有显著影响,可选择便于农事操作的配置方式。坡地比平肥地更适宜较高的种植密度。整薯做种薯栽培是马铃薯高产的关键措施,在平肥地上可提高块茎产量16%以上,坡地上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在坡度稍陡的旱地上推广槽植栽培 ,与常规种植法相比 ,在不增加下种量和同等施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 ,通过加大行距 ,增加播幅 ,短槽闭垄保水栽培 ,经春秋两种种植制度的示范 ,比常规种植增产 1.79吨 /667m2 ,田间锤度增加 1.85 % ,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种植方法。  旱坡地甘蔗栽培的主要问题是出苗。为寻求一条增产增糖的措施 ,我们于 1997年春引用省科委推荐的槽植栽培技术 ,通过两年的观察 ,增产效果较好。 试验示范的情况   1997年 2月首次引入该技术进行试验 ,在省甘科所“山地甘蔗丰产栽培”技术组规模模式的基础上 ,根据本地实际 ,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