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黑龙江省大豆辐射诱变育种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黑龙江大豆诱变育种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利用辐射诱变与杂交技术相结合、辐射诱变与化学诱变相结合、辐射干种子与活体植株相结合、航天搭载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选育推广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高产、抗病、高蛋白、高脂肪大豆新品种22个,累计推广面积1425.4万hm2,7个新品种获得了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选育出一批具有高蛋白、高脂肪等优良性状的突变材料,为大豆品质育种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辐射诱变技术是大豆新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浅谈水稻辐射诱变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辐射诱变育种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较新的育种方法,具有突变频率高,稳定速度快等特点,是水稻新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水稻辐射诱变育种工作的主要成就,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的内容,同时对水稻辐射诱变育种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发展小麦生产,选育高产、抗病新品种,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小麦育种采用辐射诱变的方法、选育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是行之有效的。国内外采用辐射诱变的方法已选育出一些新品种,但提高小麦辐射诱变育种效率的研究资料尚少,为此,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一、γ射线、中子、EMS、γ+EMS 等不同诱变因素的诱变效果以铁春1号为试材,进行了不同诱变因素的处理,观察了其 M_2的变异情况,见表1。表1 不同诱变因素处理后小麦 M_2世代的变异率  相似文献   

4.
冬菊新品种选育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引种驯化、钴60辐射诱变、组织培养等方法,六年中共选育出冬菊新品种20个,其中驯化选育品种12个,辐射诱变新品种8个。它们的自然花期在11月中下旬至1月上旬,在一2℃~一5。C低温条件下多数仍能正常生长和开花。花型多为莲座型或芍药型,重瓣;花色丰富多样。切花品种的花质优良。这为冬季用花尤其是元旦、春节用花提供更多的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5.
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吉粳73选育技术与推广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地理远缘人工杂交与辐射诱变相结合的方法 ,创造新的变异类型 ,选育出水稻新品种吉粳 73,主要具有优质、高产、多抗、高效以及粒型细长的特点 ,是发展效益农业、绿色食品的首选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6.
果树辐射育种的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树是多年生作物,选育新品种难度较大,一是选育周期长,如选育一个苹果新品种需要20~30年时间,二是只采用常规的选育方法优变机率较低,获得具有综合优良性状品种的机率更小。辐射诱变育种是现代育种技术的新途径之一,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诱变育种技术相继在多种作物上开始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空间诱变技术培育出适合新疆气候种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方法]水稻品种新稻11号干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经诱变处理后将种子在地面种植,经过多年后代系谱选育,调查后代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选育出的优良品系参加新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F1代出现变异单株;F2代群体的单株间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出现了强烈的后代分离,F3代个别株系开始稳定.F4代基本进入稳定状态,从中筛选出结实率高、产量高,食味佳,整精米率高(抗爆腰),抗病性强的突变株系.[结论]水稻品种新稻11号干种子经空间诱变所产生的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并能够稳定的遗传给后代[1].经系谱选育,育成一个适合新疆干燥气候条件下种植的抗爆腰型、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新稻39号.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水稻新品种组培7号的选育过程及生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情况。水稻生物技术育种具有周期短,速度快,节省人力物力等特点。水稻新品种组培7号是我国首次应用体细胞诱变技术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耐冷性强的北方粳稻新品种。它标志着我国在水稻体细胞诱变技术育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水稻辐射诱变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前通过省级审定的直接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育成的品种9个,间接利用(与突变体杂交)育成的品种有10个。21世纪初湖南水稻辐射诱变育种树立创新目标,开展辐射诱变新材料评选、新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等工作,2001~2009年,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组合)3个,同时获得了一批高产、优质(红米、白米),抗倒、抗高温、高结实率的早、中、晚稻特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水稻辐射诱变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前通过省级审定的直接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育成的品种9个,间接利用(与突变体杂交)育成的品种有10个.21世纪初湖南水稻辐射诱变育种树立创新目标,开展辐射诱变新材料评选、新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等工作,2001-2009年,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组合)3个,同时获得了一批高产、优质(红米、白米),抗倒、抗高温、高结实率的早、中、晚稻特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由于农艺性状不够优良,很少在育种中得到利用,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易引进和易获得杂交种子的特性,利用合理的育种策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能在三系保持系、三系恢复系及常规稻品种选育中得到广泛利用,包括通过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培育近等不育系进而选育三系保持系,通过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引进粳稻血缘选育三系恢复系及常规稻品种。介绍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相关育种情况并展望了其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运用TRIZ创新方法选育抗逆型优质稻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TRIZ创新方法选育抗逆型优质稻品种,确定了优质稻水稻育种中米质优良和抗逆性差之间属于技术冲突问题,通过分割、反向作用、参数变化原理,准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成功选育出抗逆型高档优质稻新品种"创香5号"。该品种为湖南省二等优质稻品种,具有米质优良,丰产稳产,抗逆、抗病能力强等特点,并于2011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水稻(Oryza sativa L.)各农艺性状间的关系,为水稻育种和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的15个水稻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水稻单株有效穗、单穗实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值累计贡献率达74.13%,且株高、实粒数、穗长的分量值较高。因此,产量的提高必须主要依靠提高单株有效穗数。[结论]在膜下滴灌水稻育种中,适当偏重选择单株有效穗多的材料就可增加选育出单株产量高水稻品种(系)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育种的创新思维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超级杂交稻育种的创新思维提出了超级杂交稻育种三步法设想,即超级亲本选育——超级杂交组合选育——超级杂交制种,并详细阐述了各步骤的标准和实现其目标的技术路线;提出了水稻光温敏不育机理新设想:即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是主效不育基因与其位置相近的发育感光基因或(和)发育感温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育基因位点(微效不育基因)可影响两用核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的高低.按照超级杂交稻育种三步法的技术路线,成功选育了父本996和两用核不育系C815S两个超级杂交稻亲本,利用前者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稻区作双季早稻种植的超级杂交早稻组合陆两优996,用后者选配出C两优87和C两优396等增产幅度大、极有应用前景的超级稻新组合.遵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选育的技术路线,育成C815S,P88S和9771S等实用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启动至今,对促进我国的粮食增产,提升我国水稻育种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自1996年以来,作为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主要发起和承担单位,承担了该项目的华南稻区超级稻选育研究工作。在开创水稻生态育种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经过10年攻关,再创华南超级稻育种新辉煌。先后构建出"早长、根深"超级稻株型模式和华南广适应型优质超级稻株型模式;在优质超级晚稻育种和广适型超级稻育种方面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育成一批达标优质超级稻,主要代表品种有:品质可与泰国优质香米相媲美的优质超级稻品种胜泰1号、我国超级晚稻育种取得突破的先锋品种桂农占和大穗高结实的广适型超级稻品种玉香油占等,这些超级稻正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王玉娟  沈锦根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872-487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优质稻米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依据国家优质稻米新标准,对江苏省水稻新品种稻米品质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明确水稻新品种品质改良的目标,今后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应放在降低稻米垩白率、垩白度及直链淀粉含量上,同时提出了选育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应用高收获指数育种理论及系谱选育的方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了优质高产抗病的常规水稻新品种粤美占。该品种米质优,达国标、省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后期熟色结实好,抗倒性中。产量高,具有较好的丰产潜力,增产显著,2016年9月通过广东省审定,累计推广面积7853 hm2。以其为亲本已育成发两优粤美占等组合,推广应用前景好。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提高水稻辐射诱变育种效果有关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水稻辐射育种的试验研究发现:增大γ1代的种植群体数量,对提高水稻突变率具有重要意义;在辐射与杂交相合的育种中,以γ1代的植株作为母本进行杂交,不仅能提高突变频率,而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工;为了缩短育种周期,以γ1代的育性作为指示性状,可从γ1代起进行突变株选择;在操作技术方面,采用重量百分率相关性求结实率的方法,对γ1代按结实率留种,能提高有益性状的突变率和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9.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60-70年代推行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选育与推广以来,我国水稻单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为了增强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效能,80年代日本人率先提出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概念。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始于90年代中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超高产水稻育种已经成为稻作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综述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1)新株型育种理论;(2)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高产育种的一大方向;(3)籼粳亚种间杂交是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技术路线;(4)利用野生稻有利基因选育超高产组合。并指出当前水稻超高产育种存在的一些问题:(1)超高产和优质的统一问题;(2)不能实现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3)超高产与抗性的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