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琼脂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29种抗生素和10种中草药及其组合对致病性(鱼回)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病原菌对29种抗菌类药物中的头孢克洛、复达欣、头孢噻吩、先锋必、氨曲南、恩诺沙星、头孢拉定、头孢克肟、阿莫西林、新生霉素、先锋V、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头孢呋肟、头孢氨苄和羧苄青霉素等16种敏感,对克拉霉素、菌必治、红霉素、林可霉素、多粘菌素B、罗红霉素等6种表现出耐药性.10种中草药制剂对鲴爱德华氏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黄芩的抑菌作用最强,它对(鱼回)爱德华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3.75 mg/mL和7.50 mg/mL,抑菌圈平均直径达29.17±1.60 mm;连翘、大黄、蒲公英、金银花、黄柏有较强的抑菌作用.MIC为7.50~15.0 mg/mL,抑菌圈平均直径均在20 mm以上;而龙胆草表现出较弱的抑菌作用.试验中所选15组由2种中草药组合的复方制剂,大部分具有协同作用,少数药物配伍后可能因拮抗而抵消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琼脂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20种中草药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GD080715-1、GD080715-2)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五倍子、乌梅、大青叶、石榴皮的抑菌作用明显,最小抑菌浓度(MIC)〈6.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50 mg/mL;吴茱萸和菖蒲有一定的抑菌作用,MBC为50~100 mg/mL;而苦地丁、栀子的抑菌作用不明显,MBC〉200 mg/mL。  相似文献   

3.
20种中草药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琼脂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20种中草药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GD080715-1、GD080715-2)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五倍子、乌梅、大青叶、石榴皮的抑菌作用明显,最小抑菌浓度(MIC)<6.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50 mg/mL;吴茱萸和菖蒲有一定的抑菌作用,MBC为50~100 mg/mL;而苦地丁、栀子的抑菌作用不明显,MBC>200 mg/mL。  相似文献   

4.
9种中草药及17种组方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M-H琼脂稀释法,测定了黄连、大黄、黄芩等9种中草药及其相互配伍组成的17种复方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五倍子 黄芩、大黄 五倍子、黄芩 黄连和大黄 黄芩的抑菌作用明显,MIC和MBC值均≤3.125 mg/mL;而蒲公英、金银花、板蓝根、金银花 蒲公英和连翘 板蓝根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则不明显,MIC和MBC值均≥200 mg/mL.大多数复方联用的效果明显好于单方试验结果,表现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草药对牙鲆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倍比稀释法测定了30种中草药对牙鲆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LN031012-8,TH030908-5)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五倍子、诃子、黄芩、秦皮和红藤的抑菌作用明显,最小抑菌浓度(MIC)<1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50 mg/ml;丁香、穿心莲、虎杖、夏枯草等有一定的抑菌作用,MIC为50~100 mg/ml;而茵陈、鱼腥草、金银花、大青叶等的抑菌作用不明显,MIC均>100 mg/ml;五倍子、地榆、野菊花、马齿苋等中草药的体外抗菌活性表现了株间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25±1)℃下,给平均体质量(80±5)g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腹腔注射福尔马林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Formalin-killed Edwardsiella ictaluri,FKE)后,第2、4、6、8、14、21,和28d测定外周血液免疫指标,并在免疫后第28天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注射鮰爱德华氏菌灭活菌苗后,斑点叉尾鮰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白细胞分类组成变化显著,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与凝集抗体效价显著上升。第4d免疫组红细胞和白细胞达峰值2.52×106/μL和4.67×105/μL,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分类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在第4d达到峰值,分别为22.3%、5.67%、39.3%和4.3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淋巴细胞分类百分比、凝集抗体效价在第21d达到峰值,分别为54.33%和1:341.3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4.3%。福尔马林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免疫后,斑点叉尾鮰获得较强的抗鮰爱德华氏菌感染保护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免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鲮鱼致病性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广东省清远市某养殖场患病鲮鱼的肝、肾、脾组织分离到两株优势菌QY15814、QY15815,通过细菌生化鉴定管与16SrDNA序列分析对这两株菌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测定了这两株菌对鲮鱼的半致死剂量。试验结果显示,这两株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兼性厌氧,有动力,能利用蔗糖、甘露糖、麦芽糖,硝酸盐还原、吲哚、MR试验均为阳性;根据其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迟钝爱德华氏菌,通过PCR扩增其16SrDNA基因,经测序及NCBI比对,结果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同源性高达99%。这两株致病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头孢哌酮、头孢呋辛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中度敏感,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大观霉素、克林霉素不敏感。这两株菌对鲮鱼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半致死剂量分别为1.93×105cfu/g和9.65×104cfu/g。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天津市某养殖场血鹦鹉(Cichlasoma var.)发病死亡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本试验对患病的血鹦鹉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回归感染及药敏试验.从病灶处分离出一株疑似病原菌命名为XYW-1,经人工感染后具有致病性,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半致死浓度为4.75×105 CFU/mL;经生化鉴定和1...  相似文献   

9.
2001年10月底,厦门地区一些牛蛙(Rana catasbianay)养殖场养殖的牛蛙暴发流行传染病,造成大批成蛙和幼蛙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分离鉴定,确定其主要致病原为迟缓爱德华氏野生型(Edwardsiella tarda)。该菌具有溶血性,对SPF小鼠有强致死作用,对幼蛙和蝌蚪致病力较小,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和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迟缓爱德华菌病,是由迟缓爱德华菌引起鱼类、牛蛙等水生动物疾病的统称,其中鱼类疾病有肠道败血症和肝肾坏死病、鳗赤鳍病、鳗臌胀病、鳗溃疡病、鳗肝肾病、鳗肝肾综合症等。迟缓爱德华氏菌还可引起人体肠炎、腹泻、脑膜炎、蜂窝组织炎、肝脓肿、败血症等症状。为我国的三类水生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11.
中华鳖爱德华氏菌病病原和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完其 《水产学报》1997,21(4):428-433
从中华鳖病病鳖的肝脏分离得到菌株s-1。用菌株S-1进行人工感染,100%的鳖患病,从感染的病鳖的肝脏分离到菌株s’-1,经生理生化反应测定,它与菌株s-1特性一致。经鉴定,菌株s-1是迟钝爱德华氏菌,野生型。爱德华氏菌感染会引起鳖的脏器发生变质性病变。主要症状呈肝脏型,肝局部坏死,有结节状肉芽肿。  相似文献   

12.
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是动物肠道内的常见细菌,体弱和幼龄动物受气温变化或食物变换等因素的影响时,肠道内的这些条件性病原菌便大量繁殖,引起胃肠道疾病或败血病。采集这2种病原菌EL-1株(大肠埃希氏菌)和EL-2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在培养基上培养生长,再制备各种抗菌药片进行药敏试验。经动物试验肠霉素试验和抗原性研究,证明EL-1株和EL-2株能致死小白鼠,能产生肠毒素,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和较强的毒性。本试验通过药敏试验来检测这2种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选择出有效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试验表明,EL-1株和EL-2株除对氟哌酸、氟嗪酸、氯霉素和复方磺胺抗菌素有较高敏感性外,对其它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抗药性。  相似文献   

13.
(鮰)爱德华菌为变形菌门、ν-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爱德华菌属,曾被称为爱德华氏菌"GA7752"群,有研究也将其称为(鮰)爱德华氏菌或(鮰)爱德华菌,是多种鱼致病的主要病原菌,1976年,在美国斑点叉尾(鮰)中首次发现,可引起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和黄颡鱼"红头病"等.(鮰)爱德华菌病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大面积...  相似文献   

14.
中华鳖爱德华氏菌病的病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为民  王宇 《内陆水产》2000,(11):11-13
从患白底板症和肝肿大的病鳖腹水、肝和肠道分离到5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3株为致病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爱德华氏菌。药敏试验表明病原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等药物高度敏感;中草药和开发的新药“菌毒宁”能较好地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15.
正迟钝爱德华氏菌又称迟缓爱德华氏菌或缓慢爱德华氏菌,属于肠杆菌科的爱德华菌属(Edwardsiella)。它是该细菌家族中较早发现的成员之一。于1959年由日本的Sakazaki和Murata首先从蛇的肠道中分离得到。E.tard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没有荚膜、芽孢,长度约2~3μm,直径约lμm,有周生鞭毛,能运动。该菌为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5~42℃,最适生长温为25~35℃;适宜pH范围为5.5~9.0,但pH7.2时生长较好;耐盐浓度范围为0~4%。同时,E.tarda可产H2S,能在胆硫乳琼脂(DHL)上形成黑色中心的特征菌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水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鳗鱼及其制品的药物残留问题尤受关注,特别是自2006年5月日本实施农业化学品(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肯定列表》制度以来,实行更严厉的药物残留检验制度,进  相似文献   

17.
鲤鱼爱德华氏菌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材料方法1.1材料来源从东樟乡渔场,取病鲤鱼8尾,均重550克,在水温27±1℃水族箱中暂养8小时备用。1.2病原鉴定取鲤鱼腹水,肝组织直接划线接种营养琼脂平板DHL。琼脂平板经30℃、24小时培养,各长出形态一致的菌落,经生化鉴定为缓慢爱德华氏菌(野生型),该菌在营养琼脂上的菌落为半透明、灰白色、圆整湿润,直径1~1.5毫米。在DHL琼脂上的菌落为透明,中央有黑心,直径0.5~1毫米,生化特征:葡萄糖、麦芽糖、阿拉伯糖、赖氨酸等MRH—S均阳性。动力试验:乳糖、蔗糖、西蒙氏枸缘酸、醋盐酸、甘露醇、…  相似文献   

18.
二温式聚合酶链反应鉴别诊断迟缓爱德华氏菌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迟缓爱德华氏菌株23S rDNA基因,设计合成一对引物XZE15、XZE16,建立了二温式聚合酶链反应(PER)鉴别诊断迟缓爱德华氏菌株的技术.特异性试验表明,对3株迟钝爱德华氏菌株进行PCR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一致的284 bp的特异性片段,但对3株钻鱼爱德华氏菌及其他对照鱼病病原体核酸模板的PCR扩增不出现任何条带;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二温式PCR可以检测到10 Pg的迟钝爱德华氏菌DNA.  相似文献   

19.
3常见鱼类爱德华氏菌病及症状由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的鱼类疾病统称为鱼类的爱德华氏菌病(Edwardsiellasis),由Etarda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鲶鱼气肿性腐败病(emphysematous putrefactive disease of catfish,EPDC),又称迟钝爱德华菌病;由E.ictaluri引起的则主要是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Enteric septicemia of Channel catfish,ESC)和黄颡鱼红头病 (Red-Head disease of Yellow catfish)。  相似文献   

20.
以江苏省吴江市八坼镇区域养殖场加州鲈鱼病鱼的细菌性病原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检索,对该病原菌进行初步判断。同时进行药敏实验,了解该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敏感程度。研究结果:分离纯化得到2株纯菌株L2F和L2P2,革兰染色均呈红色,阴性杆状菌。16S rDNA序列分析,L2F和L2P2菌株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同源性达99%。初步判断该菌为迟缓爱德华氏菌。药敏实验结果,该菌对磺胺异恶唑、链霉素和利福平等药物不敏感或耐药,对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头孢哌酮相对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