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缅油气管道贵州段沿线地势起伏大、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复杂地质条件下发育了多种地质灾害,其中滑坡灾害对油气管道的安全危害极大。基于中缅油气管道贵州段沿线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区域构造地貌以及降雨特征,对管道途经区域的滑坡变形及其成因进行了剖析,并对沿线低地层倾角典型坡体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中缅油气管道贵州段沿线发育的滑坡类别主要为土质滑坡与顺层岩质滑坡,地貌倾角变化较大,人类工程活动、强降雨作用等是触发滑坡事故的主要诱因;低地层倾角的坡体变形演化模式以蠕滑-拉裂与蠕滑-拉裂-崩塌模式为主。加强管道沿线的滑坡监测与预警,可为中缅油气管道贵州段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图12,表3,参29)  相似文献   

2.
针对油气管道等线性工程,应综合考虑各类地质灾害叠加引发的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以达到有效的巡防和治理的目的。根据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诱发条件和灾害类型及特征对影响管道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易损性和管道失效后果三项指标进行定性分析,采用证据权法对管道沿线的地质灾害进行定量评价,运用GIS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分级和制图,定量分析管道沿线的风险水平。结果表明:中缅管道都凯支线沿线存在中风险段3个区,较低风险段4个区,低风险段3个区。  相似文献   

3.
海拉尔区谢尔塔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对侵蚀沟实施的工程措施主要是谷坊工程。本文通过对实施的谷坊工程设计和辅助工程的阐述,分析了施工后的效益,工程评估对谷坊工程等总体治理程度达到国家标准要求,通过优化配置措施,从根本上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流域内基本恢复了过去青山绿水的自然植被。  相似文献   

4.
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是对治理水土流失、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工程实施中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 ,妥善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坚持人工治理与封育保护相结合 ,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采取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梯田建设等措施 ,恢复植被覆盖 ,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  相似文献   

5.
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国首条经过数字化恢复构建数字孪生体的在役山地管道。通过基准点测量、管道中线探测、航空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三维地形构建、倾斜摄影、数字三维建模等技术进行数据收集、校验及对齐,对管道建设期的设计、采办、施工及部分运行期的数据进行恢复,对站场及管道的设备、建筑等构建数字三维模型,形成管道线路数据资产库和站场数据资产库,构建中缅油气管道的数字孪生体。通过多系统融合,深入发掘数据价值,实现管道可视化运行、设备拆解培训、指导维检修作业及应急抢险作业等,为实现管网智慧化运营奠定了数据基础。(图1,表1,参25)  相似文献   

6.
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沿线存在不连续的长距离砂土液化地带,砂土液化是地下管道遭受地震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增强管道抵抗土壤液化的能力,通过对砂土液化现象及其危害进行分析,结合油气管道沿线砂土液化特点,对管道敷设深度内有中等、严重砂土液化趋势的地段采取平衡压袋稳管方式进行液化处理.该处理措施具有经济、环保、便于施工、不影响管道主体工程安装和总体工期等特点,而且对于避免和减轻地震灾害,确保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类似管道工程建设中值得推广应用.(表2,图3,参4)  相似文献   

7.
薛辉  杨学青 《油气储运》2013,(12):1320-1324
中缅油气管道是第一条敷设于滇西横断山脉地区的大口径、高压力长输油气管道,首次遭遇滇西复杂地形、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灾群。介绍了该管道在地质灾害多发地段通过选用大变形钢管来提高管道本体抗应变破坏能力的做法,选取典型案例阐述了该管道在途经泥石流、滑坡、不稳定斜坡、危岩崩塌等各类典型地质灾害条件下时的敷设情形、地质灾害勘察结论、应对措施的选用和治理效果。以上设计建设方法与实践经验,对复杂地形和地质条件下的长输管道工程设计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图4,参7)  相似文献   

8.
郭守德  王强  林影  姜昌亮  王珀  蔡俊年 《油气储运》2019,(9):1059-1064,1071
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地质条件复杂,管道穿越若开山区和缅北高原,由于建设期大面积扰动地表,改变了原始地貌,铺设管道后重新回填的土体力学强度低、水敏感性强,受汛期强降雨和洪水的影响,管道沿线出现了大量滑坡、河沟道水毁、坡面水毁、已建水工失效等地质灾害,导致多处露管、悬管,严重威胁了管道的安全运营。重点分析了沿线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结构特征,并分别对若开山区和缅北高原的地质灾害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对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宜君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在深入分析宜君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生物措施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以植被建设和保护为核心的生态建设思路和治理对策,同时指出了采取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时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抚顺市金丰矿业银金铅矿为例,针对在开发生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对扰动地表、水土流失等问题,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气候、植被状况,并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和植被生长条件,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工程和生态植被恢复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植被修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孟宗沟小流域林草治理措施的实施,探讨长江源头牧业区水土流失的治理途径,以恢复和建设林草植被,逐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有效地建立水土保持体系,发展牧区经济、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植物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油气管道大开挖施工方法对坡面环境和植被破坏严重,途经黄土斜坡的油气管道普遍受到管沟水土流失和坡面失稳的威胁。为了提高黄土区管道坡面防护效果,以兰郑长成品油管道陕西段干线、庆阳支线为例,对管道大开挖处黄土斜坡进行病害分析,提出了三七灰土加草筋干打垒护坡方法:在坡脚设置护脚矮墙,坡面采用添加了草筋的夯实三七灰土,坡顶及平行于管道两侧布设排水沟。对35处典型黄土区管道斜坡加筋干打垒的水工工程进行效能评价,结果表明:加筋干打垒护坡的使用寿命长,防护效果良好,有较高的可行性、经济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詹胜文  冯义军  伍兴中  左雷斌 《油气储运》2011,30(11):827-829,5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为油气双管并行敷设,管道通过怒江、澜沧江等V形山间峡谷时,需要采用跨越方式通过。针对中缅油气管道双管并行敷设的特点,对跨越处油气管道双管是否同桥进行了论证。介绍了国内外标准对双管同桥布置的要求,列举了国内外双管跨越实例。从结构设计和运营角度对比分析了双管同桥布置与单管分桥布置方案的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及风险概率,并提出了中缅管道跨越同桥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管桥基础、塔架、索系、应力分析、管材、防腐,以及阀室、避雷和预警监测设计。  相似文献   

14.
管道通过山区需修建大量隧道,因地质和施工条件等因素,时常出现因工期滞后而制约管道按期投产的问题。介绍了喷锚衬砌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讨论了油气管道隧道工程引入喷锚衬砌技术的必要性,并依托中缅油气管道隧道工程,通过岩鹰山隧道不同围岩级别的试验段,提出了油气管道隧道采用喷锚衬砌结构的设计、施工方法和相关支护参数,同时分析了其经济优势和工期优势,以供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6年5月中旬在江西赣南塘背小流域选取3种典型水保措施治理下的林地,通过对其乔灌草物种组成调查、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和统计分析,研究塘背小流域各代表性林地在治理30 a后的植物恢复状况。结果表明:3种水保措施条件下植被覆盖度均有变化,不同之处在于相对于仅采用"封禁"措施的林地,采用"工程+植物+封禁"措施的林地植物群落发展较快、种类较为丰富。表明仅采用封禁措施的植被恢复无显著变化,采用植物或工程措施都能够加速植被恢复,同时采用水平竹节沟和乔、灌、草相结合种植的水保措施能最大化加速水土流失区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6.
《油气储运》2014,(11):1158
西南管道公司生产调度室统计显示,截至11月11日8时,中缅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以来,累计向国内输送天然气超过30亿立方米,达到30.03亿立方米。中缅天然气管道起自缅甸西海岸皎漂,从云南瑞丽进入我国,终点为广西贵港,全长1 726.8公里,是目前全球公认的运行管理难度和安全风险最大的输气管道。2013年7月31日,来自境外的天然气正式通过云南瑞丽站,8月3日云南瑞丽至禄丰段正式通  相似文献   

17.
水工保护结构是油气长输管道的关键附属工程,针对目前油气管道初步设计阶段水工保护工程量的计算难以满足工程概算精度的实际问题,以中缅管道为例,提出了管道初步设计阶段水工保护工程量的优化计算方法。通过分析已建油气管道初步设计阶段与竣工阶段的水工保护工程量偏差因素,梳理了中缅管道水工保护工程量的9种计算要素,针对不同材料和结构形式的水工保护建立了新的工程量计算公式。采用Global Mapper和ArcGIS等GIS软件提取中缅管道沿线的坡度和长度系数,确定了优化计算公式中的部分参数。中缅管道工程竣工后,对比了初步设计阶段水工保护工程量与竣工工程量,结果表明:初步设计阶段水工保护工程量的计算准确率相对较高,证明该计算方法可行,能够为精确计算初步设计阶段水工保护工程量提供新思路。(图5,表5,参20)  相似文献   

18.
宜昌市夷陵区位于三峡坝(库)区,经济社会条件优越,经济建设发展迅速,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量的建材石料,而由于长期采石使大量的废弃采石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本文以分乡镇为例,在分析采石场现状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介绍几种植被恢复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配套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国家对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查阅工程监理报告、监测报告、现场抽样调查以及与监测部门、当地水利部门座谈等途径,对该工程水土保持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治理面积1 547.9hm2,项目区平均扰动土地治理率为99.60%,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4.0hm2,平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8.9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9~1.28,拦渣率为99.68%。生态环境和土地生产力恢复方面,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5.90%,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5%以上,植被盖度明显增加,公路建设中实现了物种多样性,植被的自然恢复达到预期的目标。公众满意程度好。  相似文献   

20.
植被恢复治理水土流失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是个多山地区,由于地质构造、暴雨等自然因素和乱砍滥伐、无序开垦等人为因素,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讨论江西省水土流失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植被恢复的方法与技术,并分析了兴国县和笔者自行研究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多种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