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土壤水分动态的长期定位观察,比较分析了不同海拔青海云杉林地土壤不同深度的含水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青海云杉林地异质性不同,海拔2 700 m青海云杉林地土壤含水量时间异质性>2 900 m青海云杉林>3 100 m青海云杉林>3 300 m青海云杉林(变异系数分别为23.38%、13.64%、10.49%、9.05%);不同海拔青海云杉林地土壤水分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随土壤深度有递减的趋势,在苔枯层和0~10cm的土层范围内,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系数最高而且较为集中:相同土壤层次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递增,3 300m处年平均土壤含水量是2 700 m处的2.6倍;土壤持水量的动态变化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基本一致,相同土壤层次土壤持水量随海拔升高递增,80 cm以上土层持水量以3 300 m海拔最高,为279.56±56.03 mm(平均值±标准差),其他依次为3 100m海拔(278.89±44.34mm)、2900m海拔(214.71±37.77mm)、2700m海拔(118.21±21.24mm).  相似文献   

2.
<正>和平牧场位于松嫩平原中部,在大庆市境内,辖区东西长27 km,南北宽25 km。场区内地势较为平坦,略有波状的漫岗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自然趋势,海拔128.3~163.4 m,土壤p H值7.0~9.5,属北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4.5℃,无霜期130 d,≥10℃年活动积温2 782.5℃,降水量431.8 mm,蒸发量1128.3 mm,全年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3.
秦岭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著名山脉,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仅高等植物就有3000多种,山野菜种类多,作者就秦岭北坡山野菜的生存环境及利用作一简介. 1 生境 1.1 气候秦岭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北坡为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温凉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10℃,降水量800mm以上,≥0℃活动积温4000~4700℃,无霜期180~200天.垂直气候带显著,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静宁县位于黄土高原腹地,黄河中游,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境内海拔1 340~2 245 m左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年均降水量479.3 mm左右,年均气温7.1 ℃,≥10 ℃有效积温2 300~2 816 ℃,年日照时数2 237.9 h,年均无霜期140 d;土壤以黄绵土、黑麻土、黄麻土为主,土层深厚,光照充足,热量适中,降水量偏少,土壤瘠薄.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北坡)水热状况与植被垂直分布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分析了祁连山北坡水热状况与植物垂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其气候在水平、垂直方向都有明显的差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递减率为0.58℃/hm;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增,递增率为18.6 mm/hm.从而使区内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规律,从下到上依次为荒漠草原植被带、干性灌丛草原植被带、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带、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带、高山寒漠草甸植被带,其中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带是主要的植被分布带,与上下限的灌丛构成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成为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正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该区域属豫南南阳盆地平原,海拔85~100 m,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水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年均气温15 ℃,年均降水量805.8 mm,日照2116 h,无霜期229 d,日平均气温≥10 ℃的积温为4 440.8~5 296.7 ℃。作物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供试土壤为黄褐土。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3.21 g/kg,  相似文献   

7.
日光温室辣椒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浪县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南临祁连山与天祝县接壤,北靠腾格里大沙漠和内蒙古相临,年降水量170~410mm,年均蒸发量2 292 mm,年均气温6.3~6.6℃,≥0℃的积温1 738~3 253℃,无霜期110~153 d。辣椒是古浪县日光温室种植的主要蔬菜之一。  相似文献   

8.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概况 试验在赤峰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该基地位于赤峰市西郊10km处,118°51′E,42°17′N,海拔601m,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2907h,年均降水量361mm,年均无霜期145d,年平均气温7.2℃,≥10℃年积温3210℃。试验地土壤为栗钙土,有机质含量约1.95%,氮、磷、钾含量分别为0.086%、0.160%、2.100%,pH值为8.2,肥力均匀。喷灌,水源充足。  相似文献   

9.
阿合奇县地处高寒,冬季无雪,气候干燥。项目区海拔1800m~2000m,年降水量184mm~188mm,年平均气温6℃~7℃,年≥10℃积温  相似文献   

10.
1 试验地根况 本试验设在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试验站.试验区位于东径100°09′,北纬35°09′,地处同德巴滩地区,海拔3280m,年均降水量429.8mm.年均温0.2℃.大于0℃的活动积温1503.0℃.牧草生长季内的活动积温1309.0℃,尤绝对无霜期,地势平坦,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7和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分析祁连山地区冰川变化,研究冰川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祁连山冰川退缩较为严重,面积从1987年的2072.7 km2减少到2015年的1506.3 km2,28年来总退缩率为27.3%,年均退缩率为0.98%;冰川存在一定的地形/温度分布差异,海拔在4900~5100 m,坡度为10°~20°,坡向以北和东北方向为主,夏季气温为3~5℃时,是冰川发育的聚集区;冰川退缩也存在一定的地形/温度分布差异,海拔4200~4300 m,坡度10°~20°,坡向南和东南方向,夏季气温小于2℃,是冰川退缩最快的区间.以温度为主导的模拟研究表明,研究区冰川未来15和30年退缩严重,退缩率分别达到10.9%和33.5%.  相似文献   

12.
姚付龙  李海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50-5553,5592
[目的]分析西天山北坡地区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方法]根据西天山北坡地区3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及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50年来的气候变化。[结果]西天山北坡地区气温呈现明显增暖趋势,近50年的年均温以0.3℃/10a的速率显著升高,但各季节温度上升率不同,秋季〉冬季〉春季〉夏季。西天山北坡地区50年来的年降水量总体呈相对增多趋势,从年降水量来看,平均以16.9 mm/10a的速率明显增加;从季节降水量来看,除秋季外,其他3个季节在近50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幅为3.2~11.2 mm/10a,夏季增幅最大,秋季经历了80年代的降水小高峰后,近20年降水量略有下降。[结论]西天山北坡地区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黔西南优质烤烟种植分区农业气象关键因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斌  田野  尚峰  高贵  岑启林  易烈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81-9683
[目的]为黔西南地区优质烤烟种植提供技术指导。[方法]通过分析黔西南烤烟主要种植区的温度、降水、日照条件考察了黔西南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因子。[结果]Ⅰ区海拔高度为1 450~1 650 m,≥20℃的天数为80 d左右,活动积温为1 200~2 100℃,年均温为13.5~14.6℃。Ⅱ区海拔高度为1 300~1 450 m,≥20℃的天数为110 d左右,活动积温为2 100~2 700℃,年均温为14.6~16.3℃。Ⅲ区海拔高度为1 050~1 300 m,≥20℃的天数为150 d左右,活动积温为2 700~3 600℃,年均温为16.3~17.0℃。Ⅳ区分两个区,一区海拔高度〈1 000 m,≥20℃的天数〉160 d,活动积温〉3 600℃,年均温为〉17.5℃;二区海拔〉1 700 m,基本无连续≥20℃日数,年均温〈13.0℃。[结论]该研究提出了各海拔区域的优质烤烟种植农业气候指标条件,为贵州发展烤烟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湿加松F_2子代一年生苗高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宜宾市珙县、广元市元坝区进行了湿加松Pee×Pch (Pinuselliottiivar .elliottii×P .caribaeavar .hondurensis)F2 子代育苗试验。结果表明 :3个地点的平均苗高分别为 33 12cm、2 5 4 2cm、2 1 0 3cm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呈现随海拔和主要气象因子的渐变变异趋势 ,海拔越低、年均温和≥ 10℃积温越高、年降水量越大、无霜期越长 ,平均苗高越大且变异系数越小。初步认为湿加松在四川引种的适宜条件为 :海拔 5 0 0m左右 ,年均温≥ 17 0℃ ,≥ 10℃积温 5 6 0 0℃以上 ,年降水量 115 0mm左右 ,无霜期≥ 32 0d。  相似文献   

15.
应用DNDC模型模拟沟垄集雨种植对陕西省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NDC模型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农田水分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确定沟垄集雨种植技术的适宜区域以及该技术在陕西省农业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陕西省2001-2010年19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采用DNDC模型模拟沟垄集雨(PF)和传统平作(CK)种植下陕西省玉米田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2001-2010年陕西省年均降雨量为609.2mm,且南至北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陕西南部地区的降雨量最高,其次是关中地区,陕西北部地区的降雨量最低。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土壤蒸发量从北至南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蒸发量在170mm以下的地区分布在陕西省北部,土壤蒸发量在190mm以上的地区分布在陕西南部。和平作种植模式相比,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陕西北部富县、黄陵、洛川、黄龙和宜川5个县土壤储水量提高到145mm以上,陕西中部宝鸡、凤翔、岐山、扶风4个县(市)土壤储水量提高到126mm以上,陕西北部6个县和中部14个县玉米生长水分胁迫减弱;与平作相比,沟垄集雨模式下,陕西省大部分区域产量变异数降低,说明沟垄集雨技术能降低年际间降雨量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产效应。沟垄集雨和平作种植模式下陕西10a玉米总产量分别为1 320万t和1 140万t,沟垄集雨较平作模式增产180万t,提高16%。沟垄集雨种植玉米的增产效应从北至南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年均降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相反,陕西北部年均降雨量低于500mm的地区增产效果最高,陕西南部年均降雨量高于800mm的地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对产量的提高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EPIC模型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应用EPIC模型定量模拟研究了延安45年(1957~2001年)实时气象条件下,油松人工林地的水分生产力1、0 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的变化动态和土壤湿度剖面分布特征,以揭示较长时段内油松人工林地的水分生产力变化规律和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结果表明:(1)1~13年生(1957~1969年)油松人工林水分生产力变化受降水量的影响不大,土壤水分足够维持油松较高的生产力,生物量平均值为3.1 t/hm2;14~45年生(1970~2001年)油松人工林水分生产力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其波动与降水量波动呈相同的趋势,生物量平均值为2 t/hm2。(2)延安油松人工林地0~10 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模拟值,模拟前期(1~8年生)在较高(1 300~1 490 mm)水平上波动,模拟中前期(9~15年生)呈现明显的逐年降低趋势,土壤干燥化趋势十分强烈,模拟中后期(16~43年生)在较低水平上(0~180.0 mm)波动,模拟后期(44~45年生)油松死亡后土壤有效含水量逐年上升。(3)随着油松生长年限的延长和根系扎深,油松林地土壤的干层逐年加深和加厚;14年生以后,1~10 m深层土壤湿度稳定维持在每米土层0.12 m左右的含水量状态,表明油松人工林地1~10 m土层已经全部干燥化。综上所述,延安油松人工林地水分持续利用的最大年限为15年左右。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巴山北坡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野外调查、室内化验的基础上,结合生物气候带的垂直变化,综合分析认为:黄棕壤、黄褐土之间差异明显,应该在土类以上的级别上区分开来;两类土壤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母质差异,而非水热条件,故可在同一地带内出现,不存在900~1000m的分界线;黄棕壤、黄褐土分布的上界为1200m.按照系统分类体系,大巴山北坡土壤垂直带谱为粘磐湿润淋溶土+铁质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淋溶土-暗沃+简育冷凉淋溶土。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臭柏Sabina vulgaris生长及其影响因素,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天然分布区内臭柏生长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内蒙古不同天然分布区内,臭柏可在年平均气温为一5.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4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38.6℃以下.年平均降水量180mm以上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各地区新梢平均年生长量为7.7~14.6cm;②根据关联分析,各个生态因子对臭柏生长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大小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10℃积温、年降水量、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年蒸发量、海拔高度和年平均气温。因此,在干旱区造林生产实践及臭柏引种推广过程中,在关注年降水量的同时,热量因子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10℃积温对臭柏生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图2表2参14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海南岛的气候特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气象站1951—2020年的逐日和逐月气象观测资料,从气候态、极端态和灾害态对海南气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各地年平均气温均高于23 ℃,中部山区低东南沿海高,月际变化呈近似对称的单峰型分布,6—7月达最高;年雨量900 mm以上,东西差异大,五指山脉东部和东南迎风侧降水高值中心可达2 000 mm以上,月际变化呈阶梯状、非对称单峰型分布,高峰月在9月;年日照时数在1 700 h以上,沿海高于北部内陆和中部山区,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分布,主峰在7月、次峰在5月、低谷在2月,显示出明显的雨、热、光同季特征。海南岛北部极端最高气温高于南部,两者均在38 ℃以上,高值中心可达41.1 ℃;中部山区极端最低气温低于四周,最低值达?1.4 ℃;各地最多年雨量在1 500 mm以上,最少年雨量少于1 500 mm;最长连续雨日在26 d以上,多出现9—10月,最长连续无雨日接近或超过30 d;各地最大日雨量超过300 mm,最大过程雨量在600 mm以上。海南岛高温集中在5—7月,全岛平均高温日约20 d,呈北多南少分布;五指山以北地区低温阴雨较为常见,年均低温阴雨过程1~2次,低温阴雨日数约10 d,五指山以南相对罕见;暴雨日数东多西少,全岛平均年暴雨日约8 d,月际分布呈非对称单峰型,5—10月平缓增多,10—11月断崖式下降;暴雨灾害以单站暴雨为主,半岛范围暴雨是小概率事件,全岛性暴雨非常罕见,均出现在2000年后;气象干旱常见,西部和南部沿海冬春连旱频繁,在秋季台风降雨少时,其他地区也易见冬春连旱。  相似文献   

20.
蒋菊芳  魏育国  刘明春  郭丽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67-12569,12576
基于石羊河流域气象站近35年气象和主要农作物种植资料,探讨流域农业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水文变化及其对作物布局、种植的影响。结果表明,≥0℃、≥10℃积温增加线性倾向率中北部大于南部,热量资源增加明显。年降水量以4.719mm/10a线性倾向率在增加,而年径流量以0.274亿m^3/10a的速率在减少。气候生产力以134.62kg/(hm^2.10a)的速率增加。春末夏初旱局部增加明显,无霜期延长,沙尘暴减少显著,大风南部增加、中北部减少。农业气候变化使春小麦种植区域向海拔较高区推进,播种期提前,生育期缩短,对产量形成不利,而对喜温作物玉米、棉花和酿酒葡萄等提高产量和品质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