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TRAP的长穗偃麦草SCAR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开发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标记,依据TRAP技术,利用56对固定引物与随机引物的组合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附加系等材料进行PCR扩增,共筛选出160条分布于长穗偃麦草1E-7E染色体的特异扩增片段。通过对104个片段的序列进行同源比对,选择与小麦无同源序列的区段设计138对引物,分别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中国春-长穗偃麦草附加系进行PCR扩增,最终获得30个长穗偃麦草特异SCAR标记,发展标记的效率为53.6%。利用这些特异SCAR标记对硬粒小麦(AABB)与异源六倍体小麦(AABBEE)杂交产生的F2中38个单株进行扩增鉴定,9个单株仅附加了1条相同的E染色体,其余为多条E染色体或者无E染色体附加。这些SCAR标记在不同材料和世代表现出优越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可用于检测小麦背景中附加的相关长穗偃麦草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利用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代换方法快速创制具有蓝粒标记性状的小麦单体系统,本试验以中国春6B单体和小麦-长穗偃麦草4E二体异附加系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结合染色体鉴定等方法培育出具有蓝粒标记的小麦单体代换系4E(6B)。该蓝粒标记小麦单体代换系籽粒为浅蓝色,能够正常生长结实,其自交后代可分离出27.8%的深蓝籽粒小麦4E(6B)二体代换系、66.7%的浅蓝籽粒小麦4E(6B)单体代换系和5.5%的白粒小麦6B缺体,表明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对小麦6B染色体的缺失具有一定的补偿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春背景下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穗偃麦草具有良好的赤霉病抗性,是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为了深入研究长穗偃麦草的赤霉病抗性并对其抗性相关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连续两年两地于开花期通过单花滴注法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二体附加系、置换系等31份材料进行穗部接种,21d后调查发病情况;同时调查了各材料的自然发病情况。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的赤霉病抗性主效基因定位于1E和7E染色体,其中7E染色体的短臂具有良好的赤霉病抗性,2E和4E染色体具有微效抗性基因,而3E、5E和6E可能存在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4.
小麦的蓝粒性状可作为表型标记用于小麦育种和遗传学研究,来自中间偃麦草的蓝粒种质材料尚鲜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八倍体小偃麦中5 (2n=8x=56, AABBDDXX)与中国春缺-四体系列材料杂交,在中5×N4BT4A和中5×N7BT7D杂交组合后代中获得了两份蓝粒材料,编号分别为Zh5-a2-1和Zh5-c13-2。利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记方法对这两份蓝粒材料进行了染色体组成分析。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分析显示,这两份蓝粒材料的染色体数均为2n=42,包括40条小麦染色体和两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利用重复序列探针pSc119.2和pAs1进行的FISH分析表明,Zh5-a2-1和Zh5-c13-2均为二体代换系,被代换的一对小麦染色体分别为4B和4D。通过用St、E~e和E~b基因组DNA作探针进行GISH分析,证明这两份蓝粒代换系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均为St组染色体,但与中5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比较发现这对St组染色体的短臂端部发生了缺失。利用二倍体长穗偃麦草E~e基因组的SNP标记分析证明,两份蓝粒代换系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与长穗偃麦草的4E~e染色体同源,即Zh5-a2-1和Zh5-c13-2分别为4St(4B)和4St(4D)代换系,命名为SubZh5-4St(4B)和SubZh5-4St(4D)。同时说明,中间偃麦草的4St染色体上带有蓝粒基因。通过对450个小麦SSR标记进行筛选,获得了4个可跟踪鉴定4St染色体的特异SSR标记。研究结果可用于蓝粒小麦品种的培育和中间偃麦草蓝粒基因的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利用含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的种质材料,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技术以及赤霉病抗性评价,对从中国春-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代换系DS7E(7B)与扬麦16杂交的F2种子辐射后代中选育的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TW-7EL2进行了鉴定。荧光原位杂交(FISH)结果表明,易位染色体的小麦染色体片段与小麦7B短臂的杂交信号相似;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在易位系中能够扩增出7EL特异条带,但缺失小麦7BL特异条带。综合上述结果,将该易位系命名为T7BS·7EL。且其赤霉病抗性显著高于中国春和扬麦16,与苏麦3号接近,是小麦赤霉病抗病育种的新种质。继续利用1 200 rad 60Co-γ射线辐射处理易位系T7BS·7EL的成熟花粉并授予扬麦158,从其纯合易位系的辐射后代M1中检测到长穗偃麦草7EL染色体的小片段中间插入易位、顶端易位和7EL染色体缺失等结构变异的单株15株,诱变频率为15.62%,表明利用小麦-长穗偃麦草整臂易位系进行成熟花粉辐射,可以高效诱导产生小片段易位材料。  相似文献   

6.
为了从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后代中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种质,利用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技术对中间偃麦草衍生系中233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中233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通常配成21个二价体。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发现,中233含有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和40条小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两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可以正常配对。利用D基因组特异探针pAs1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发现,中233缺少了一对小麦的2D染色体。分子标记鉴定进一步表明,中233的1对小麦2D染色体被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所代换。说明中233是一个细胞学稳定的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代换系,初步推断其可能携带有中间偃麦草的优异基因。  相似文献   

7.
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42)具有大穗多花和抗多种病害等特性,是小麦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之一。为确定普通小麦川麦107与中间偃麦草杂交获得的遗传稳定品系08-738的染色体组成,采用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鉴定。形态学分析表明,08-738具有植株较矮和小穗数较多的特点。细胞学观察表明,其染色体数目及构型为2n=42=21II。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重复序列原位杂交(FISH)结果表明,08-738含有20对小麦染色体和1对小麦-中间偃麦草小片段易位染色体,易位位于小麦3DS的近末端,且该外源片段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Js染色体组。SSR标记分析显示,位于3DS 6-0.55-1.00之间的SSR标记xcfd141能在08-738和中间偃麦草之间扩增出一条特异条带,xcfd141可作为该中间易位片段鉴定和选择的标记。  相似文献   

8.
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造成小麦显著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的野生近缘种植物十倍体长穗偃麦草(2n=10x=70)携带有抗白粉病基因.为了进一步研究长穗偃麦草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本研究对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异代换系A1-2-2-2进行形态学、白粉病抗性、细胞学、分子标记及原位杂交(GISH)鉴定分析.结果表明,A1-2-2-2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对白粉病表现为免疫;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A1-2-2-2可能缺失了1对普通小麦的6A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表明,A1-2-2-2可能携带1对来自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St染色体.综上所述,A1-2-2-2可能为小麦的6A染色体被长穗偃麦草的1对St染色体取代的异代换系.另外,A1-2-2-2表现为毛颖,而双亲均表现为光颖,推测光颖由6A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6x=42,JJJSJSStSt或Ee Ee EbEbStSt)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近缘植物,高抗锈病、白粉病等病害,耐逆性强。开发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对于加快其优异基因向普通小麦中的转移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快速准确开发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的新体系,首先利用RNA-seq技术对中间偃麦草及其基因组供体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百萨偃麦草、假鹅观草的苗期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然后根据测序结果设计EST-SSR引物,对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及其基因组供体材料进行DNA扩增分析,从中筛选鉴定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特异标记。结果表明,在所合成的200对ESTSSR引物中,有75对引物(37.5%)在中间偃麦草、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百萨偃麦草和假鹅观草中具有特异扩增,引物多态率较高。说明利用RNA-seq技术开发EST-SSR引物可以高效地用于筛选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这一技术体系也可应用于其他作物及其近缘物种的特异分子标记开发。  相似文献   

10.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Popd.) Barkworth and Dewey]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茎秆粗壮、穗长花多等优异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本课题组从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杂交后代中筛选出一份抗条锈病的衍生系CH18067,本研究对其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抗条锈病性等综合鉴定。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CH18067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2条,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可均等分离,表明其细胞学遗传稳定。利用寡核苷酸探针Oligo-pTa535(红色)和Oligo-pSc119.2(绿色)对CH18067进行FISH鉴定,结果显示,CH18067缺失小麦2D和4D染色体,同时含有2对具有特殊带型的染色体;通过对CH18067进行FISH-GISH、mc-GISH、液相芯片以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2对具有特殊带型的染色体中,在长臂和短臂末端均呈现Oligo-pTa535探针红色带型的染色体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2J染色体,在着丝粒位置和长臂末端均呈现Oligo-pTa535探针红...  相似文献   

11.
以竹叶兰种子为外植体进行无菌播种,成功诱导原球茎并再生植株,建立其快繁体系。试验结果表明:(1)1/2 MS+香蕉泥30.0 g/L为最佳种子萌发与原球茎诱导培养基;(2)1/2 MS+6-BA 1.0 mg/L+NAA 0.1 mg/L+香蕉泥30.0 g/L为最佳芽增殖培养基,且芽生长健壮;(3)1/2 MS+IBA 0.5 mg/L为最适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12.
三七和三七根茎中糖类物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三七和三七根茎中糖类物质的含量;方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三七和三七根茎中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结果:三七和三七根茎中总糖的含量分别为73.10%和39.61%,还原糖的含量分别为4.41%和3.60%;结论:三七和三七根茎中总糖含量较高,而且三七中总糖含量几乎是三七根茎的2倍。  相似文献   

13.
热带果园桔小寡鬃实蝇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综述了热带果树的重要害虫桔小寡鬃实蝇(Dacus(Bactrocera)dorsalis(Hendel))的分类地位、鉴别依据、主要寄主、地区分布、生物学特性和近年来的防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发基于(S)-(-)-小蠹烯醇诱捕橡胶小蠹虫的安全高效诱捕技术,系统开展了不同(S)-(-)-小蠹烯醇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自制的(S)-(-)-小蠹烯醇海绵诱芯和无纺布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最好,整个试验周期内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分别为69.16头和66.22头,田间诱捕效果先逐渐增加,30 d时达到高峰,而后又逐渐下降,60 d后显著下降,1~60 d的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分别为75.22~120.45头和70.69~112.22头。储藏瓶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也具有良好的诱捕效果,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为24.85头,田间诱捕效果先逐渐增加,至10 d时达到高峰,而后又逐渐下降,至30 d后显著下降,1~30 d的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为48.53~64.66头。上述3种诱芯对严重危害橡胶树的对粒材小蠹和循胸材小蠹的诱捕效果尤为显著,对粒材小蠹和循胸材小蠹的诱捕数量占诱捕害虫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8.36%和47.89%、46.89%和40.48%、40.45%和40.24%。1~90 d的淀粉颗粒状缓释型诱芯和环糊精糊状缓释型诱芯对橡胶小蠹虫的诱捕效果无显著性变化,平均单日单个诱芯诱捕器诱捕虫数均在10头以下,诱捕效果差。上述结果表明,自制的(S)-(-)-小蠹烯醇海绵诱芯、无纺布型诱芯和储藏瓶型诱芯均可广泛用于有效绿色监控橡胶小蠹虫,海绵诱芯、无纺布型诱芯的田间有效期为60 d,储藏瓶型诱芯的田间有效期为30 d。  相似文献   

15.
15个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57,自引:11,他引:46  
陈亮  高其康 《茶叶科学》1998,18(1):21-27
应用十聚体随机引物.对原产于福建、湖南、浙江、陕西、贵州、江西和湖北等省的15个无性系品种及其中2个品种的扦插繁殖后代的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在15个品种中共扩增出1050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52.5个,每个品种70个位点。在得到的137条谱带中只有8条是所有品种共有的(单态的),129条是多态的,多态性程度达94.2%,证明了中国茶树品种资源在DNA分子水平上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类平均法聚类结果表明,可将15个品种分成五个类群:A类群为江苦2号、蓝山苦茶、蓝标1号、北斗1号、福建水仙和政和大白菜等6个品种,B类群为早春早芽、乌牛早和黄叶早等3个品种,C类群为蒿坪茶、狗牯脑、大方贡茶和恩标等4个品种,汝城早芽、龙井43单独成为二个类群。从类群内多态度来看,类群B多态性最低,类群C次之,类群A最高。从类群间平均多态度和净遗传距离反映出类群A与B、B与C之间的差异程度较小且基本相似.而类群A与C之间的差异程度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16.
晋单(糯)41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晋单(糯)41玉米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1996年以自选系N9603作母本,自选系N9605作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黄糯玉米杂交种,经1997~2000年的品比、生产试验、专家田间鉴定、抗病鉴定、品质分析,该品种生育期较短、抗逆性好、品质优良、高产稳产,适宜在我国玉米种植区种植,且可以单种,复(套)种,春、夏、冬播种,该品种是目前鲜食玉米青穗直接出售或速冻、真空包装保鲜加工以及糯玉米糁、糯玉米面、糯淀粉等深加工的理想品种,种植密度为每公顷45 000~52 500株[1]。  相似文献   

17.
对辽宁省稻区无芒稗对二氯喹啉酸抗药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稻区的无芒稗对二氯喹啉酸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但抗性水平不高,抗性比值小于2的敏感性生物型14个,占37.83%,抗药性生物型23个,占62.17%,其中相对抗性比大于3的8个,占21.62%,高抗生物型的1个,占2.7%。  相似文献   

18.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细胞学的角度,对比了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不育和可育材料的花粉发育过程。结果得到,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在减数分裂期和单核花粉期均出现异常现象,但花粉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花粉期,属于典败类型:同时不育宜DS花粉败育过程中的异常表现常伴随着花药绒毡层细胞的异常活动,绒毡层细胞出现提前解体现象,认为不育宜DS的花粉败育可能与绒毡层细胞的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海南野生兰卷萼兜兰[Paphiopedilumappletonianum(Gower)Rolfe]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卷萼兜兰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36袁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6L+4M2+18M1+8S,核型公式为2n=32m+4sm,染色体类型主要由中着丝点染色体和亚中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未见随体结构。卷萼兜兰的核型属1B型,核不对称系数为57.01%,从染色体水平证明卷萼兜兰在系统演化上属于较原始的进化种类。  相似文献   

20.
茶叶多糖铁的合成及其铁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热水浸泡法从粗老茶叶中提取茶叶多糖,在碱性条件下,茶叶多糖水溶液与三氯化铁反应合成茶叶多糖铁配合物(TPC),并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TPC中铁(Ⅲ)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TPC是深棕红色无定型粉末,易溶于水,在pH值3~12范围内不沉淀,不水解。TPC中铁(Ⅲ)的含量: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为20.71%,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果为2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