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斌 《农业考古》2015,(1):118-121
晚清时期,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了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造成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特殊的灾荒环境加上西学东渐的影响,造成民众心理的巨大变化。直隶是京畿重地,也是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区之一。频繁的灾荒导致当地迷信崇拜心理进一步发展,造成"安土重迁"传统心理的变迁,也造成民众社会秩序观念的变迁。论述晚清直隶灾荒与民众心理的变迁,有利于从个案分析自然灾害与民众心理的一般关系。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皖淮流域内灾荒史无前例的频仍和严重,对此,海内外官民日益予以关注,调查灾情和民生、鼓吹灾区危局、吁请社会救助并提出应对之策。官方为灾荒救助的主导者、决策者和行为主体,整合国内外救助力量,治标与治本并举;海内外社会应对皖淮灾荒取得了些许实效,并涌现出众多被朝廷誉为"见义勇为"的中外善士,但基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灾荒应对举步维艰,最终没有达到"定人心而全民命"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周琍  文建红 《农业考古》2012,(6):103-107
关于近代自然灾害这一问题,学者十分关注。(1)但他们大多或是介绍整个近代时期的灾荒史,或是卡住了"晚清"时段,对这时期的灾害史进行了研究,或是从福建、陕西、河南等各个地域的灾害做了个案研究。虽然也有些对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国内战乱不断,经济困顿,河防及农业灌溉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灾荒频仍.河南几乎是无年不灾,无灾不重,甚至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灾害,其水旱灾害呈现出频率高、范围广、灾情重、连发性和群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民捐民办"是自晚清"义赈"以来中国民间社团灾荒救治特征的概括。然而,笔者从区域灾荒救治案例中却发现:北洋政府时期云南灾荒救治呈现官民合办特征,更多地反映出民间组织不发达的边疆省份的区域特征,亦或可为理解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双弱态"实质提供某种依据。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是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和自然环境的变迁,人虎关系在明清时期表现得异常紧张,“虎患”问题成为地方政府头疼的灾害之一。以往学者在研究江西虎惠时,只是单方面强调人类无休止的开发活动压迫了虎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虎患的发生。事实上,一些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是虎患高发地。究其原因,乃为战乱、灾荒导致人口锐减、社会残破和田地荒芜,次生林在战乱、灾荒之后得到恢复并成为战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植被,为虎提供了广阔的栖身之所,从而诱发了群虎入城袭击人类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试论北洋政府全国防灾委员会的防灾思想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  曾京京 《古今农业》2006,1(2):103-109
全国防灾委员会是北洋时期考察灾荒原因,研究防灾对策的中央防灾机构。委员会在兴修水利、贮粮积谷、移民垦荒、发展农村经济以及与民间义赈团体合作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有建设性的主张,并做了大量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北洋时期防灾救荒以及农业、农村的发展。虽然由于财政匮乏、战事多发、吏治腐败等各种因素,制约了其防灾对策的社会和经济绩效,但其中一些防灾思想和对策对我们今天灾荒防治和“三农”问题仍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湘军肇兴是晚清历史的一个重要拐点。其以宗法纽带为依托、以“礼”治军为核心价值、以道德权威为维系的组织架构对于整个晚清社会解组带来的社会偏差以及国家认同产生了催化性影响,为民国时期的政治流变预设了结局。  相似文献   

9.
灾民生活是灾荒史考察的重要内容,在中西方历史灾荒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研究灾民生活的诸多方面,比较研究了中西方农民生活的一般景象、灾荒发生后灾民生活的巨大差异以及特殊灾害时期灾民的生活行为。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完备的荒政制度在救荒济民的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救灾效果,大灾之后并非一定大荒;欧洲国家缺乏有效的国家政策救济灾民,重大灾害发生后灾情极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湘军肇兴以宗法关系为身份依据,成为解读晚清社会转型的一个初始密码和历史样本。晚清社会结构的军功阶层由社会边缘进入中心、地方绅权扩张、渐进式制度博弈、满汉认同中的满蒙特权与汉族意识成为湘军体系背景下晚清社会转型的历史镜像。由此,传统的宗法“自然共同体”开始被政治利益共同体所取代,成为左右晚清政治变化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评介的是一部关于区域经济史的论著,作者以精到的阐述、独特的视角,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江淮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作者在宏富的资料中孜孜以求,探寻历史的规律性,并能不局限于以往的研究系统与理论,发前人之所未发,为江淮区域灾荒史的研究又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  相似文献   

12.
刘亮 《古今农业》2014,(3):107-114
"丁戊奇荒"是晚清时期一次百年罕见的灾荒,前后持续达四年之久,造成了惨重的后果。长期以来,国内学界主流观点多认为请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赈灾不力是造成"丁戊奇荒"伤亡严重的主要原因,而当时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则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中国基础交通设施的落后,并对清政府的赈灾措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万国公报》是晚清时期一份颇具影响的刊物。它的出名,既与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密不可分,又与供职于其间的华人编辑息息相关。文章详细论述了这一群体,并分析了这批华人编辑在供职《万国公报》时期的活动和言论。  相似文献   

14.
秦代徐福东渡则是二千多年前山东对外交往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此后走向海外的山东人影响深远,给当时深受残酷统治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自此,大量山东人开始向海外谋得生存。一千多年的海外交往史及海外拓展精神也对晚清时期山东对外交往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胡波 《甘肃农业》2006,(7):192-193
剧烈而频繁的变动是晚清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时人称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影响甚巨,不仅设计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更新,还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而政治体制的改革则为其中最敏感的部分。保守主义者为防止失范而求助于传统;激进主义者为了现代化的新生力主进一步否定与抛弃传统。这种两极对峙与“二律背反”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历史。最终结果是中断了传统,进入了现代。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专家和学者对西北近代牧业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民族牧业社会经济、晚清西北国营牧业的兴衰和民国时期西北地方政府对畜牧业开发3个方面。文章将对这3个方面的研究状况加以论述并对其历史发展现状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晚清学者桂文灿编撰的《经学博采录》,是清代重要的经学史著作,长期以来,该书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始终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文章由“其人与其书”、“荟萃与实录”、“汉学与宋学”三部分组成,作者认为该书作为学案体的经学史著作,收录了乾、嘉、道、咸四朝的汉学传习活动,较之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内容更为详实丰富,全面地展示了晚清汉学研究的延伸与演变的基本脉络。该书既是晚清学术语境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他归依汉学的真正祈向所在。桂氏的某些见解未免失之偏宕,有欠圆通,但是都显示出桂氏对传统经学的人文关怀,有利于现在的学者进一步了解晚清经学研究的实态。  相似文献   

18.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376-18377
阐述了晚清时期关中与农业相关的民间信仰,分析了民间信仰影响关中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对当前关中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茶会”古时亦名“茶宴”、“汤社”,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东晋时期,后随饮茶文化的传播而盛行.茶会是一种社会文化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性.本文以历史为脉络,分析了唐、宋、明、清以及现代等不同历史阶段的茶会活动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20.
晚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变革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导致了中国近代报业的诞生与发展。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离不开办报人的努力,他们办报的历程大约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864-1894年,第二个时期1894-1898年,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早期的办报人的身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经历了从受鄙视到逐渐赢得精英光环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