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加强豆稻轮作,促进产业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报道了通过黑大豆与水稻年间轮作模式,有效缓解了黑大豆连作造成的病虫害加重、质量退化等不利影响,提高了黑大豆产量和品质,推动了黑大豆高效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文章还介绍了黑大豆和水稻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稻棉轮作制度,在我省解放前种中棉时代,个体农民在小面积上有这种种植习惯;群众对稻棉轮作的好处体会很深,表现在不仅可以调节水利、肥分和劳力,减少杂草和病虫之为害;而且可以使有关作物都能增产,提高经济收益。譬如崇仁、临川群众认为稻棉轮作对水稻、棉花、大豆、红花四利,这些看法,都是通过他们的长期实践所留下的深刻概念。解放后我省换种改良棉,而且植棉面积历年来均大有扩展,稻棉轮作面积的比重,随棉田面积的扩展而增加,成为我省发展棉花的唯一方向。但根据各地实践证明,稻棉轮作存在技术上的问题仍  相似文献   

3.
麦/玉/豆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麦/玉/豆轮作制度下,通过在不同年份改变施肥量,研究前茬作物的肥料残效和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玉/豆轮作与大豆连作相比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各处理平均株高较连作处理增加25.6%,单株荚数增加90.2%,单株粒数增加158.2%,茎粗增加10.5%.不同施肥水平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同样在轮作制度下,年际问调整化肥施用量,可以获得较好的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4.
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的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1982年开始,对红壤稻田布置了紫云英(T1)、油菜(T2)、黑麦草(T3)绿肥翻压还田对水稻产量及生长发育影响的长期轮作制度定位试验。2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与冬闲(CK)处理相比,种植绿肥处理能促进水稻增产,增产幅度依次为T1T2T3;2)与CK相比,绿肥处理下水稻年产量与CK处理间差异随年份增加而增大;T1处理与T2、T3处理间及T2处理与T3处理间差异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邵芳荣 《园艺与种苗》2021,(1):72-73,77
[目的]分析秸秆还田对龙亢农场稻麦轮作区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置秸秆全量还田、秸秆半量还田、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通过麦稻轮作秸秆还田对比试验,研究龙亢农场小麦-水稻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除有效穗数略低外,秸秆不还田处理其余各指标均高于秸秆还田处理,产量可比秸秆全量...  相似文献   

6.
“薯-稻-稻”轮作模式下双季稻施肥减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冬种马铃薯收获后土壤肥力残留较多,早晚稻施肥量大,造成肥料浪费和利用率低下的现状,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薯-稻-稻"轮作模式下早晚双季稻施肥减量对其农艺性状、产量、肥料利用率和种植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早、晚双季稻的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T1)的80%(即T2)时,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不大;但当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肥量(T1)的60%(即T3)时,对双季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在冬种马铃薯收获后的田块种植早、晚双季稻,其合理施肥量应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的80%。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在永安市实行豆—稻—菜轮作栽培模式的效益和高产栽培技术,为永安市全面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创新耕作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介绍稻-菜轮作模式两茬作物茬口安排出发,详细阐述了稻-菜轮作主要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菜花栽培技术及水稻栽培技术等方面,并分析了稻-菜轮作模式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成都平原稻-麦轮作模式下播种量和品种熟期对直播稻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早熟杂交稻品种川作优8727、中熟杂交稻品种辐优838、迟熟杂交稻品种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9年采用人工撒播栽培方式在成都平原进行不同播种量(15.0、22.5、30.0、37.5、45.0 kg/hm~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直播稻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川作优8727以播种量30.0 kg/hm~2的处理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最高,辐优838和内6优107以播种量22.5 kg/hm~2的处理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最高;与辐优838和内6优107相比,川作优8727产量分别增加了8.8%、3.7%,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结实率和收获指数上,光能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5.3%、13.3%。可见,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水稻麦后直播种植宜采用早熟杂交稻品种,其适宜播种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10.
太湖稻区机插稻高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机插育秧专用肥、播种量、播栽期、栽插密度、氮肥等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机插稻获得大面积产量650 kg∕667 m^2,采用育秧基质和机插秧育秧专用肥、常规粳稻播种量干谷100~120 g/盘、湿谷120~150 g/盘,正常育秧肥用量适宜播栽季节,秧龄在18~20 d,可培育适于机插的壮秧;在每667 m^2插足1.8万穴,基本苗6万左右;同时要适期栽插,一般在6月10~20日栽插;适施氮肥,氮肥运筹前后比例以6:4较适宜,有利于足穗、大穗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麦/油后直播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优质三系杂交稻宜香优2115,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麦、油茬田同步开展试验,处理完全一致。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即不施氮对照(N0)、m基肥m分蘖肥m促花肥m保花肥比例分别为1∶0∶0∶0(N1)、3∶3∶2∶2(N2)、2∶2∶3∶3(N3),测定了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下,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齐穗后茎鞘、叶片的氮素转运及稻株氮素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麦/油茬杂交稻中后期的氮素积累量、茎鞘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秸秆不还田分别提高了34.96%/28.76%、2.52%/2.61%和31.91%/22.30%。同时,油菜秸秆还田下直播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和产量较麦秆还田表现更好,籽粒产量提高481 kg/hm2(5.22%)。M1N2处理、M0N3处理下,直播杂交稻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促进结实期茎鞘和叶片的氮素向穗部转运,成熟期稻株氮素积累量优势明显且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麦/油茬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分别达17.87 kg∙kg-1/17.85 kg∙kg-1、67.27 kg∙kg-1/71.28 kg∙kg-1、74.93%/75.05%),最终实现高产。【结论】在麦/油-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N2氮肥管理,可有效提高直播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加籽粒产量,尤以油菜秸杆还田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湖北省红安县水田区适宜秸秆还田量、秸秆腐熟剂用量、秸秆腐熟期等配套措施的技术参数。[方法]通过对小麦秸秆还田田间小区试验,探索了秸秆还田量、秸秆腐熟剂用量、秸秆腐熟期等配套措施的技术参数,研究出一套水田有机质提升的技术措施。[结果]在N、P、K(纯N 198 kg/hm2,纯P2O560 kg/hm2,纯K2O 60 kg/hm2)配方施肥的基础上,秸秆还田适宜量为6 000 kg/hm2,水稻产量最高,为6 900 kg/hm2,土壤有机质提升贡献最大。[结论]研究结果为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以提升土壤有机质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麦/油后直播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优质三系杂交稻宜香优2115,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麦、油茬田同步开展试验,处理完全一致。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_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_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即不施氮对照(N_0)、m_(基肥):m_(分蘖肥):m_(促花肥):m_(保花肥)比例分别为1:0:0:0(N_1)、3:3:2:2(N_2)、2:2:3:3(N_3),测定了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下,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齐穗后茎鞘、叶片的氮素转运及稻株氮素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麦/油茬杂交稻中后期的氮素积累量、茎鞘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秸秆不还田分别提高了34.96%/28.76%、2.52%/2.61%和31.91%/22.30%。同时,油菜秸秆还田下直播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和产量较麦秆还田表现更好,籽粒产量提高481kg/hm~2(5.22%)。M_1N_2处理、M_0N_3处理下,直播杂交稻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促进结实期茎鞘和叶片的氮素向穗部转运,成熟期稻株氮素积累量优势明显且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麦/油茬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分别达17.87 kg·kg~(-1)/17.85 kg·kg~(-1)、67.27 kg·kg~(-1)/71.28 kg·kg~(-1)、74.93%/75.05%),最终实现高产。【结论】在麦/油-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N2氮肥管理,可有效提高直播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加籽粒产量,尤以油菜秸杆还田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麦/油后直播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优质三系杂交稻宜香优2115,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麦、油茬田同步开展试验,处理完全一致。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即不施氮对照(N0)、m基肥∶m分蘖肥∶m促花肥∶m保花肥比例分别为1∶0∶0∶0(N1)、3∶3∶2∶2(N2)、2∶2∶3∶3(N3),测定了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下,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齐穗后茎鞘、叶片的氮素转运及稻株氮素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麦/油茬杂交稻中后期的氮素积累量、茎鞘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秸秆不还田分别提高了34.96%/28.76%、2.52%/2.61%和31.91%/22.30%。同时,油菜秸秆还田下直播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和产量较麦秆还田表现更好,籽粒产量提高481 kg/hm2(5.22%)。M1N2处理、M0N3处理下,直播杂交稻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促进结实期茎鞘和叶片的氮素向穗部转运,成熟期稻株氮素积累量优势明显且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麦/油茬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分别达17.87 kg?kg–1/17.85 kg?kg–1、67.27 kg?kg–1/71.28 kg?kg–1、74.93%/75.05%),最终实现高产。【结论】在麦/油-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N2氮肥管理,可有效提高直播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加籽粒产量,尤以油菜秸杆还田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区域稻棉轮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玲  朱泽生 《中国棉花》2004,31(4):14-16
根据 2 0 0 1年和 2 0 0 2年的卫星遥感提供的数据 ,研究了江苏省里下河农区兴化市的稻棉轮作水平 ,研究表明 :兴化市 45个乡镇稻棉轮作水平差异较大 ,轮作周期呈现明显缩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麦—玉—豆轮作制度下施肥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在麦—玉—豆轮作制度下,前茬作物的肥料残效对后期作物的施肥是否有影响,本文通过三年的田间试验,测定分析了不同耕作制度下的土壤营养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与原基础含量相比,连作制度下土壤中的全氮含量增加6.2%,碱解氮含量增加了40.2%,有效磷含量下降35.5%,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有机质含量下降8.6%;轮作处理的全氮下降17.8%,碱解氮含量下降了6%,有效磷含量下降31.3%,速效钾含量增加了15.8%,有机质含量下降了14.1%。在麦—玉—豆轮作制度下,各处理的全氮、全磷及pH值差异均不显著;全钾含量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施肥量正常水平各处理间全钾含量普遍升高,施肥量为零的处理下的全钾含量高于1/2水平下的;各处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年际间调肥处理可以平衡土壤养分,有效改善根系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9.
太湖地区水稻土上稻季氮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课题组在太湖地区水稻土上稻-麦轮作系统中稻季测定的氮肥氨挥发、淋溶损失进行了系统总结.研究表明,氨挥发损失量一般占各施肥期施氮量的18.6%~38.7%;稻季氮素的NO3--N的净淋洗量在2.34~5.78 kg/hm2之间,占总施N量的1.04%~1.93%.对氮肥损失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稻-虾”轮作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农田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绍兴县从2007年开始,在省、市、县农技推广基金会的资助下,把绍兴传统的种稻和养虾两大优势产业有机结合,把农田一年一作单季稻改制成"稻-虾"两作,2009年发展到"虾-稻-虾"一年三作模式。经过5年的试验探索,不但稳定发展了粮食生产,又大幅度增加了粮农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