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采用5点调查法,对江西省南昌市烟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烟蚜在烟草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呈双峰曲线,第1个蚜量高峰期出现在6月初。第2个蚜量高峰期出现在6月末至7月初,且蚜量雨后显著降低,雨后高温则又明显增加。烟青虫和斑须蝽在5月初开始发生,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均呈单峰曲线。烟青虫虫量高峰期出现在5月末至6月初,斑须蝽虫量高峰期则在6月中旬。烟田内主要天敌有烟蚜茧蜂、蜘蛛类、瓢虫和草蛉。天敌与烟蚜、烟青虫具一定的虫量跟随关系,其中烟蚜茧蜂和草蛉分别在烟草生长前后期与烟蚜跟随关系明显,蜘蛛则在烟青虫发生后与其跟随关系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麦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平均密度(X)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标(m*/X)进行模糊聚类,对麦蚜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揭示出麦蚜种群动态的一般规律,整个种群动态有6个状态集。防治重点要放在初盛期(A4),以达到经济、有效的控制麦蚜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斑须蝽对泡桐的为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须蝽对泡桐的为害及防治柴冠卿(河南浚县植保植检站456250)斑须蝽(Dolycorisbacharumlinnaeus)又叫斑角蝽,俗名臭斑虫、臭娘娘。随着生态条件变化,斑须蝽在我省泡桐上为害严重,是泡桐苗圃的主要害虫之一。1分布及为害情况斑须蝽...  相似文献   

4.
斑须蝽黑卵蜂Trissolcus sp.是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L.)卵期的主要寄生天敌之一。1982年在河南郾城调查,7月中旬对斑须蝽卵块及卵粒的自然寄生率分别为42.8%和37.5%。斑须蝽黑卵蜂在月平均温度23.2—27.6%,相对湿度为81—93%时,完成一代需14—17天。羽化多数在晚上进行,羽化后成蜂甚为活跃,不久即行交配,每次交配时间  相似文献   

5.
2002年6月中旬,斑须蝽在黑河市甜菜、玉米上大面积发生为害。甜菜平均每埯(穴)有虫6~8头,个别地块达20头以上,玉米平均每株有虫5~7头,造成甜菜死苗及玉米心叶扭曲烂心,田间被害率达20%~30%。斑须蝽在本市1a发生1代。以成虫在田间杂草、枯枝落叶、树皮或房屋缝隙中越冬。斑须蝽的为害活动具隐蔽性。白天多聚集在小杨树及作物的根部,傍晚或清晨取食为害。此虫飞行能力较强,有转株为害习性。2002年之所以造成为害,主要是2001年暖冬,越冬基数大,2002年春夏季雨水适宜,对其发生较为有利。斑须蝽…  相似文献   

6.
我国棉田常见的音给有11种,具有经济意义的棉盲蝽主要有6种,即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言蝽、苜蓿盲蝽、牧草盲蝽和赣棉盲蝽。但对棉花构成威胁的,在我县则主要是中黑盲蝽和绿育蝽。近年来,由于栽培制度等原因,致使棉田育蝽种群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有效地进行防治,笔者1991~1994年对棉田盲蝽的种群动态及生态分布进行了较详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一、种群发生动态1.优势种的变化自50年代末期,棉盲蝽开始上升为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当时主要是绿盲蝽(LyguslucorumMeyer—Dur)为棉田优势种,约占盲蝽混合种群的90%以上。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药方式下吡虫啉对棉田绿盲蝽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吡虫啉对绿盲蝽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2011—2012年连续两年采用种子包衣、颗粒剂穴施和灌根处理棉花,并结合种植绿豆诱集带的方式,研究其对棉田绿盲蝽种群动态的影响。在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1 500 g/hm2时,棉花颗粒剂穴施+绿豆诱集带颗粒剂穴施、灌根和颗粒剂穴施3种处理,对棉田绿盲蝽种群数量控制作用较好,自棉花苗期至8月中旬花铃期百株绿盲蝽数量分别为12、15、17、8、19头,均低于为害经济阈值,控制有效期接近110 d;在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900 g/hm2时的棉花颗粒剂穴施、灌根处理以及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675 g/hm2的棉花种子包衣+绿豆诱集带种子包衣处理,对棉田绿盲蝽种群数量控制作用次之,控制期在100 d左右。单一棉花种子包衣处理控制效果低于上述处理,持效接近90 d。各处理对棉叶受害指数减退率的影响与其对绿盲蝽种群数量的控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棉田吡虫啉颗粒剂穴施及液体制剂灌根施药是控制绿盲蝽为害的有效施药手段。  相似文献   

8.
斑须蝽犤Dolycorisbaccarum(Linnaeus)犦又称细毛蝽。原为小麦、玉米、西瓜等作物主要害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梨园面积扩大,斑须蝽逐渐转移为害梨树。由于该虫较其他椿象耐低温,世代多,目前已成为郓城县梨园椿象的优势种群。据1998年调查,何庄林场梨园被害果率10%~20%,极大地阻碍了梨业的发展。为此,我们从1998年起在何庄林场设点对该虫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1为害状斑须蝽在本县梨园均有分布,且为害均较重。若虫和成虫以刺吸式口器为害梨树的花序、幼叶、嫩梢及果实。造…  相似文献   

9.
危害黑莓的蝽类昆虫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经5a调查表明,植食性蝽类是危害黑莓的重要害虫,共19种,其中发生广、危害重的有斑须蝽、珀蝽、茶翅蝽等。其成、若虫均喜食害黑莓浆果,幼嫩浆果被害,易呈畸形果;成熟浆果被害,成为白化果;嫩芽和幼叶被害,使芽、叶枯死。局部发生,但危害严重的有褐奇缘蝽、斑背安缘蝽和绿盲蝽等,前2种造成嫩梢枯死或枝条被害处缢缩扭曲,易风折。绿盲蝽危害嫩头造成“破头疯”。  相似文献   

10.
河南冬枣和葡萄上绿盲蝽种群的季节性发生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月初到7月底,调查了绿盲蝽在冬枣和葡萄树上的越冬部位,监测了其在葡萄树上的种群动态及寄主转移规律。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葡萄树和冬枣树的剪口、葡萄的冬芽以及冬枣树的翘皮等部位越冬,并发现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不整齐还可能和葡萄冬芽发育的不整齐有关。调查结果还揭示了越冬后绿盲蝽在葡萄树上发生的种群动态及其在寄主植物之间的转移规律。本文讨论了这些发现与控制绿盲蝽为害的关系,提出4月初越冬卵孵化高峰期施药以及种植诱集植物(如胡萝卜)诱杀绿盲蝽成虫从而实现绿盲蝽区域性控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斑须蝽在豫东棉田发生严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须蝽在豫东棉田发生严重阎振领,于连成,刘钦兰(河南郸城县植保站,477100)斑须蝽(DotycorisbaccarumLinnaeus)俗称“臭娘娘”。近几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改变、立体农业的发展等原因,该虫在河南豫东棉区为害日趋严重,据1994...  相似文献   

12.
烟地烟蚜种群动态及药剂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年的田间的系统调查,春烟地烟蚜消长规律呈单峰型分布。蚜量高峰在5月底6月初,并与烟株体内的干物质积累量表现出同步关系,即种群数量随烟株体内干物质的增长而急增。模糊聚类分析结果,将烟蚜种群动态分为8个状态集,A,为烟蚜猖獗发生期的状态集,有虫叶率100%,时间为6月上旬前后。药剂防治研究表明,在蚜量突增期施药,田间蚜量可控制在250头/株以下,未出现蚜量再次回升.而在蚜量高峰期施药,虽然种群数量下跌,但7天后,蚜量又明显回升,形成第二个蚜量高峰。因此,药剂防治应安排在蚜量突增期施用较好.  相似文献   

13.
天敌伴迁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行为学意义,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Reuter)捕食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St?l)的卵和低龄若虫,因此,明确迁飞习性及其与褐飞虱的伴迁关系,有助于指导褐飞虱的综合治理。2008-2012年在广西兴安县设置探照灯和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黑肩绿盲蝽和褐飞虱的季节性消长动态。结果发现,黑肩绿盲蝽在两种灯下的始见期都迟于褐飞虱,相同时间段内两者的诱集量呈显著正相关;7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黑肩绿盲蝽的发生高峰期;蝽虱比达到或超过1:1.1时对褐飞虱的种群发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灯诱黑肩绿盲蝽种群中性比一般大于1:1。  相似文献   

14.
刘卫国 《植物保护》2004,30(1):90-91
近年蝽蟓已成为豫东梨区梨树上的主要害虫, 发生种类多, 数量大.优势种有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 (Stl)]、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 (L.)]和梨蝽(Urochela luteovaria Distant).  相似文献   

15.
系统调查了河北省不同果树种植生态区域内盲蝽种类组成和种群发生规律。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不同果树生态区域内,盲蝽主要发生种类均为绿盲蝽。调查结果还揭示了绿盲蝽在棉花-果树生态区、粮食-果树生态区和果树单独种植区内的种群动态和发生规律。基于以上调查结果,讨论了河北省不同果树种植生态区域内的盲蝽分区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2010―2016年通过人工栽培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33科152种植物上小花蝽复合种群发生动态。多年调查结果表明:除黄柴胡外,其余151种植物上均有小花蝽发生,但小花蝽的种群密度在不同调查年度的植物种类上差异较大。小花蝽种群发生密度最高的植物是蓝蓟,其次是芥菜、硫华菊、荞麦、紫花苜蓿、红麻、陆地棉等有大量蚜虫及开花周期较长的植物。本研究明确了农田生境中小花蝽发生密度较高的候选功能植物,为下一步利用植物多样性促进农田小花蝽种群的保育及控害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南疆地区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不同季节的寄主植物种类以及在主要寄主作物上的种群发生动态,本研究在2021年采用扫网法对阿克苏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23个科55种植物上的绿盲蝽种群动态进行了周年调查,并于2019年-2021年通过黄板诱捕法系统监测了绿盲蝽种群在当地枣园、棉田的发生情况。绿盲蝽在当地1年发生5代,存在明显的寄主转移现象。绿盲蝽1~2代(5月中旬至7月上旬)主要在枣树Ziziphus jujuba上为害,枣树花期结束2代成虫大量迁出枣园,3~4代(7月上旬至9月中旬)主要在棉田为害,5代(9月上旬至10月中旬)迁回枣园。除为害主要作物枣树、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外,1代绿盲蝽的寄主植物有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藜Chenopodium album、欧洲油菜Brassica napus,2~3代的寄主植物有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黄香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甘草、藜、欧洲油菜、骆驼刺Alhagi camelorum、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苜蓿Medicago sativa等,4~5代的寄主植物包括青蒿Artemisia caruifolia、艾A.argyi、白花草木樨、欧洲油菜、萹蓄等。枣园及棉田绿盲蝽成虫种群消长动态与上述寄主转移规律高度吻合。研究结果为南疆地区果棉生态系统中绿盲蝽的发生测报与科学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选择适用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盲蝽的诱测灯具,准确掌握棉田盲蝽种群发生动态,2011-2014年选择频振12号灯、16号灯、18号灯、绿光灯和黑光灯,以常用的黑光灯为对照,在两大棉区的10个省12个站点进行了诱测试验。结果显示,在以绿盲蝽为优势种的黄河流域,16号灯和12号灯诱虫量分别是黑光灯诱虫量的4.5倍、3.6倍,18号灯和绿光灯分别是黑光灯的1.7倍和1.3倍;在以中黑盲蝽为优势种的长江流域,绿光灯诱虫量是黑光灯的3.9倍,12号灯、16号灯、18号灯诱虫量分别是黑光灯的1.3倍、1.5倍和1.9倍。各地盲蝽优势种和虫量动态较好地反映了两大棉区盲蝽田间种群结构。在黄河流域棉区,可诱到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以绿盲蝽和中黑盲蝽为优势种,局部地区苜蓿盲蝽和三点盲蝽种群比率较高;在长江流域棉区,可诱到中黑盲蝽、绿盲蝽、三点盲蝽、牧草盲蝽,以中黑盲蝽为优势种,北部地区绿盲蝽种群比率较高。因此,黄河流域棉区推荐优先使用频振16号灯和12号灯,其次是频振18号灯,不推荐使用黑光灯;长江流域优先使用绿光灯,其次是频振18号灯、16号灯和12号灯,黑光灯亦可使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月季上微小花蝽种群的发生特点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在昆明月季种植区,微小花蝽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4~5月份和8~9月份,其中,以4~5月份种群发生量最高;露地月季田块上的微小花蝽种群密度明显高于温室大棚;微小花蝽在不同月季品种上的种群密度也有所差异,月季艳粉品种上的蓟马种群密度高于超级品种。微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Na=1.2330N/(1+0.02333N),1天内1头微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9头和7.7头。  相似文献   

20.
十字花科蔬菜上黄曲条跳甲种群动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96~1997年在深圳对黄曲条跳甲种群动态调查的结果表明 :该虫在一年中有两个发生高峰 ,即春季高峰和秋季高峰。秋季发生高峰的虫口数量是春季的2.4~2.5倍。旬降雨量 (X1)、旬平均气温 (X2)与黄曲条跳甲种群数量 (Y)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方程式表达 :Y=27.1537-0.004 128X1+0.004727X2。黄曲条跳甲在一季菜生长期内的发生动态与寄主植物生长发育期密切相关。本文还讨论了黄曲条跳甲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