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与常规旱育秧对比试验和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不同叶龄移栽试验,表明“旱抛成功”具有防病防虫、蓄水保水、控长促蘖、促进生长、带土抛栽、增穗增粒等效果,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秧苗矮壮、素质好、成秧率高,能带土抛栽,抛栽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多、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多、产量高;不同叶龄移栽效果差异不显著,可根据不同茬口选择移栽叶龄……  相似文献   

2.
王宗炎 《种子》1990,(4):57-57
不育系旱育小苗直接抛栽(以下简称小苗抛栽)是将旱育的母本小苗(叶龄1.5~3.0叶)不经过水育和人工移栽,而直接抛栽于繁殖、制种田中的一项新技术。它保留了旱育抛寄的省工省力,小苗移栽和大田直播的分蘖节位低、穗大粒多、节省母本秧田、便于  相似文献   

3.
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的产量及若干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与常耕插秧和抛秧的比较,分析了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消长、根系生长、籽粒灌浆和产量特性;同时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和秧龄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缓慢,有效穗数较少。抽穗前植株发根力较低,但抽穗后10 d植株发根力高于其他种植方式,抽穗后30 d根系伤流强度显著高于常耕插秧和抛秧,后期植株衰老延缓。强势粒灌浆过程差异较小,但免耕高留茬抛秧延长了弱势粒灌浆时间,增加了弱势粒重,提高了单穗颖花数、籽粒充实率和千粒重。产量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免耕与前作秸秆高留茬还田条件下,旱育带泥抛栽根多活力高,促进了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比塑盘育秧抛栽极显著增产;3个抛栽秧龄中,以秧龄40 d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以楚粳29号为试验材料,探讨半免耕不同抛秧密度栽培的产量构成因素与经济效益,以人工栽培的通常密度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抛栽密度的每丛穗数以高密度的低、低密度的高;不同密度的处理穗粒数方面相差较小;抛栽的处理穗实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每穗的结实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抛栽的结实率高于对照。不同抛栽密度的稻谷产量以2万丛/667m2密度抛栽的产量最高,其他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低于对照产量3.22%。经济效益上旱育保姆拌种育秧、大田半免耕割抛、大田抛2.0万丛/667m2最高。  相似文献   

5.
对2005年早稻的不同移栽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并阐明了抛秧早稻的生态生理特征如下:秧苗带土抛秧不伤根,返青快,促进了水稻分蘖的早生快发,以及有效穗的形成;抛秧水稻的单株叶面积要低于手插稻,但是群体的叶面积指数高,提高了水稻群体的光合速率;抛秧稻的根数、根重、根系活力都要比手插稻的显著要高,为水稻的灌浆结实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抛秧稻最终获得超高产的有效途径是在有效穗,穗粒数提高的前提下,保证结实率不下降。  相似文献   

6.
于2009年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不同栽植方式小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抛栽和品字形移栽的水稻返青快、分蘖早,且在分蘖盛期和灌浆期根系发达并具有较强活力;栽植方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依次为每667m2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品字形移栽和抛栽分别比对照(常规手插)每667m2增产81.22kg和41.60kg,增幅分别达15.46%和7.92%.  相似文献   

7.
对2005年早稻的不同移栽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并阐明了抛秧早稻的生态生理特征如下:秧苗带土抛秧不伤根,返青快,促进了水稻分蘖的早生快发,以及有效穗的形成;抛秧水稻的单株叶面积要低于手插稻,但是群体的叶面积指数高,提高了水稻群体的光合速率;抛秧稻的根数、根重、根系活力都要比手插稻的显著要高,为水稻的灌浆结实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抛秧稻最终获得超高产的有效途径是在有效穗,穗粒数提高的前提下,保证结实率不下降。  相似文献   

8.
冯宝  朱自均 《耕作与栽培》2004,(1):35-36,38
以D优527为材料,采用旱育无盘抛秧方式,观察不同定距播种规格的秧苗在滞增叶龄期对本田初期分蘖早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土壤处理的秧苗在滞增叶龄期后抛植,秧苗素质下降,本田初期生长势下降;随着密度的减少,秧苗达到滞增叶龄期的时间逐渐延长,单株带蘖增多,秧龄弹性增大;叶龄越小立苗速度越快;在定距播种的基础上,控制苗床播种密度,可充分发挥杂交稻分蘖优势,培育多蘖壮秧,促进本田秧苗分蘖早发。  相似文献   

9.
不同育秧方式的秧苗素质及免耕抛栽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4种育秧方式的秧苗素质以及免耕抛栽效果。结果表明,无盘旱育有利于提高出苗率和成秧率,提高秧苗素质,延长秧龄弹性,从省工省力和节本增效出发,采用无盘旱育替代塑盘旱育是今后水稻抛秧育秧方式发展的主要趋势;4种育秧方式产量水平均较高,但苗床免少耕+旱育保姆秧苗素质好,根系带土量大,发根力强,抛栽后易于物理立苗和生理立苗,本田早生快发,既省工节本,又增产增效,是在试验条件下效果最好的一种育秧方式;苗床免少耕+旱育保姆+纱窗垫底秧苗起秧方便、植伤轻、发根力强,但根系带土少,免耕抛栽后部分秧苗立苗困难,对产量有一定影响,有待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旱育抛秧的叶龄、抛植密度、施N水平等因子,对穗重型和穗粒兼顾型杂交水稻品种Ⅱ优6078与岗优22中稻产量的影响;优选了不同水平的栽培技术因子方案,解析了各因素对产量的效应,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调查和研究了不同水稻栽培方式下千金子湿生体的成株与结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得出了其湿生体与旱长株的区别,明确了移栽、抛秧和直播田的千金子在株高、茎蘖数、匐匐茎数、匐匐茎分蘖数、穗长、穗分枝数、每穗花数和千粒重性状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黔中稻区抛秧密度与产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盘小苗旱育抛栽技术,在黔中高海拔(1000~1400m)、低气温(13.9~16.0℃)稻作区,已多有示范,抛秧栽培是成功可行的,但制约产量的因素尚待解决,尤其抛栽的密度问题.因为手栽有规范的株行距,利于通风透光改善田间小气候;抛栽无规范的株行距,田间小气候特征较为复杂.二者之间的不同特征,对其密度有完全不同的要求.在1997、1998年抛秧试验基础上,1999年对抛秧密度与主要经济性状、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水稻免耕不同移栽方式效果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时水稻免耕不同移栽方式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移栽器插秧无明显缓苗期,秧苗生长整齐、长势好,分蘖成穗率高、结实率高,产量表现为620.4kg/667m^2,比免耕抛秧增10、42%。  相似文献   

14.
1992~1995年连续4年对盐粳187肥床旱育,分蘖成穗情况进行了系统追踪考察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湿润育秧相比,旱育秧有以下特性:①分蘖发生量多,成穗率高;②穗型较大,分蘖穗与主茎穗相比,穗型差异小;③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总粒数。培育壮秧、扩行稀植、及早控苗、增施穗肥是中粳稻旱育秧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1992~1995年,连续4年对盐粳187肥床旱育,分蘖成穗情况进行了系统追踪考察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湿润育秧相比,旱育秧有以下特性;(1)分蘖发生量多,成穗率高;(2)穗型较大,分蘖穗与主茎穗相比,穗型差异小;(3)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总粒数,培育壮秧,扩行稀植,及早控苗,增施穗肥量是中粳稻旱育秧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宁夏引黄灌区旱播幼苗旱长、直播和插秧3种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进程、根系生长、分蘖动态、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分析了3种栽培方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插秧稻根系生长发育早,根系粗壮;旱播幼苗旱长根系发育比插秧稻稍晚,根系较粗壮;旱播幼苗旱长与插秧稻生育期基本相同,比直播稻多25~26d;插秧稻分蘖数分别比旱播幼苗旱长、直播稻多300万/hm^2和304.5万/hm^2,分蘖成穗数分别多310.5万/hm^2和312万/hm^2;旱播幼苗旱长与插秧稻相比,穗粒数少21.1粒,千粒重低0.6g,收获穗多175.5万穗/hm^2,产量高745.5kg/hm^2;旱播幼苗旱长与直播稻相比,穗粒数多16.7粒,千粒重高0.1g,收获穗多69万穗/hm^2,产量高1 086kg/hm^2;旱播幼苗旱长与插秧稻、直播稻相比,纯收入分别高712.5元/hm^2和1 390.5元/hm^2.  相似文献   

17.
水稻肥床旱育抛栽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吴永祥顾克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化所南京210014)为了实现水稻生产中“育秧不下水,栽秧不弯腰”的梦想,江苏省农科院从1989年着手进行麦茬稻旱育大苗(秧龄40~50天,叶龄8~9叶)的试验,1992年在旱育大苗取……  相似文献   

18.
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技术是“九五”期间被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的农业增产措施。水稻免盘旱育抛秧是云南省麻栗坡县的科技人员在水稻旱育稀植浅插技术和塑盘育秧抛秧的基础上,经过试验、示范获得成功的一项水稻栽培新技术。该项技术的实质就是不需塑料软盘,直接利用肥床旱育秧,单株拔秧,秧苗根系带土直接抛秧。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三元二次正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旱育抛秧的叶龄、抛植密度、施N水平等因子,对穗重型杂交水稻品种Ⅱ优6078产量的影响;在电子计算机上优选了不同水平的栽培技术因子方案,解析了各因素对产量的效应,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  相似文献   

20.
水稻塑盘旱育抛秧应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新 《耕作与栽培》1998,(1):21-21,40
水稻塑盘旱育抛秧栽培,是集水稻塑盘湿润育秧和肥床旱育稀植这两项技术之长,充分发挥肥床旱育壮秧和塑盘抛栽的优势,克服塑盘湿润育秧秧龄弹性短等弱点,寻求两项技术最佳结合的一项农业适用新技术。通过我市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塑盘旱育抛秧表现出秧苗素质高、秧龄弹性大、抛秧用工省、活秧快、发苗早、颖花总量多、穗粒重、产量高等优点。但在技术上应注意几个主要环节。1注意床土培肥和秧床制作型式塑盘旱育秧床的选择培肥标准与肥床旱育秧相同。首先应按1:60的床田比,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管理方便、保水保肥、排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