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长期采用铧式犁、旋耕机进行浅耕和旋耕作业,加上机械碾压和不科学施用化肥,致使土壤耕层变浅、板结严重,形成不透水的犁底层,阻碍土壤上下水气的贯通、雨水的贮存和充分利用。犁底层的存在,使农作物只能在浅层土  相似文献   

2.
中小型拖拉机进行耕地作业,一般只能耕15~20厘米深,特别是多年使用小型拖拉机耕地,就会形成犁底层,这坚硬的犁底层会阻碍小麦根系的生长。因此每隔2~3年麦田必须进行深耕,以打破犁底层。深耕能加大活土层,便于作物根系生长,扩大作物营养吸收范围。深耕可使紧实土层变松变碎,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大,增加水的下渗速度,从而减轻了地面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打破犁底层后形成的疏松的土壤蓄水能力好,抗旱保肥能力也得了增强。  相似文献   

3.
土壤是种植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耕作技术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种植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耕作方式是以铃式犁年复一年的耕翻为主,在耕作层底部形成坚硬的犁底层。有关单位调查研究表明,用畜力或小型拖拉机耕地,犁底层出现在12~15cm深处,厚度约8~10cm;大中型拖拉机耕作,犁底层深度位于25~30cm处,厚度约为15cm。犁底层中土壤孔隙度小,渗水性和透气性极低,形成耕作层与地下水的隔断层,导致①阻碍了土壤中水、热、气的交换;②作物根系下扎困难,只能在犁底层以上卷曲生长;③降雨量大BtW水不能及时渗入而形成地表径流,造成…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翻耕技术由于机具的长期碾轧、降雨、灌溉和土壤本身的沉积作用,在耕层下面形成紧实犁底层,它不仅妨碍作物根系的发育,影响作物生长,而且还使土壤肥力、蓄水能力和耐旱耐涝能力降低,大雨时极易形成径流。因此,耕层浅和紧实坚硬的犁底层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公害。   全方位深松机和旋耕深松机,是消灭犁底层比较理想的深松机具。   全方位深松机是采用全新的梯形框架式深松部件对土壤进行高效深松,它充分利用刃切割作用,使土壤的有限侧挤压减至最小,不翻动土层,不形成空隙,松土范围大,松碎效果好;在适宜的结构参数下,…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土壤深松作业技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机械化深松,就是通过深松机械松碎耕作层,打破犁底层,不翻垡、不晾垡,保持土壤原有的团粒结构,改善土层的物理性状,增加熟土层,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持水量和蓄肥能力,调节土壤三相比,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6.
机械深松整地技术可以破坏坚硬的犁底层,加深耕作层,增加土壤的透气和透水性,改善作物根系生长环境.进行深松时,由于只松土而不翻土,不仅使坚硬的犁底层得到疏松,又使耕作层的肥力和水分得到了保持.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机》2011,(8):11-11
机械化深松技术是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具,在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的前提下,用机械对深层土壤进行疏松,打破铧式犁深翻或机组压碾土壤形成的坚硬犁底层,以提高天然降雨渗透率,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已开始被农民认识和接受。  相似文献   

8.
机械化深松技术是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具,在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的前提下,用机械对深层土壤进行疏松,打破铧式犁深翻或机组压碾土壤形成的坚硬犁底层,以提高天然降雨渗透率,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促进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农业机械长期碾压、翻耕,破坏了土壤犁底层,使犁底层变得硬、厚、肥力降低,限制了作物产量提高与品质提升。深松机械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打破犁底层,为作物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但是目前深松机械存在田间阻力较大、机械能耗高等问题。自激振动式深松机主要是基于弹簧片使深松铲发生振动,土壤在不同频率和不同振幅下破碎,提高土壤深松效率与深松稳定性。系统论述了国内外振动深松机发展现状,对自激振动式深松机的振动弹簧、深松铲等关键部件进行设计。研究结果可以为深松机械的发展与设计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呼伦贝尔市传统的耕作方式,致使土壤耕层越来越浅,犁底层越来越厚且越坚硬,造成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降低,土壤严重板结,农作物产量不断下降,已经严重威胁岭东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呼伦贝尔市农机部门积极寻找对策,开展机械化深松整地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施机械化深松整地不仅可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量,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是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深松技术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机械化深松覆盖免耕沟播技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它由免耕播种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杂草控制技术和深松技术组成。其中,运用深松技术可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且不翻转土壤,在达到调节土壤三相比、改善土壤结构、减轻土壤侵蚀和提高土壤蓄水抗旱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适当提高地温,促进种子发芽。1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常年的等深耕作,尤其是小型拖拉机和畜力牵引的铧式犁,由于耕作动力小、耕层浅,耕层底部易形成坚硬的犁底层。据中科院地理所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耕地普遍存在犁底层,一般出现在1…  相似文献   

12.
1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在法库县农业生产中,土壤耕作方式和其它地区一样,铧式犁耕翻仍是耕作的主要模式.过度的翻、粑、压造成土壤风蚀加剧,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耕作层底部形成坚硬的犁底层,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并使土壤失墒,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同时,传统"四全"作业法使作业成本和油耗增加,土壤压实而致使机耕质量差,经济效益降低.  相似文献   

13.
<正>1项目实施的背景据调查,在过去的20多年中,廊坊市大部分土地是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即小型农机具作业。连年耕作,导致土壤耕层深度只有12~15厘米左右,土壤板结严重,阻力不断增大,致使在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形成了一层坚硬、封闭的犁底层,其厚度可达6~10cm,厚硬的犁底层阻碍着土壤上下水气的贯通和天然降水的贮存,土壤板结严重,导致地力逐年下降。小型农机具的连年作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太和县引进推广土壤全方位深松技术已经3年了。3年的实践证明,全方位深松技术通过打破犁底层,改变了耕层浅的状况,提高了土壤蓄水、降渍、保墒、保肥能力,促进了作物根系的良好生长,能较大幅度的提高作物单产。但是这项效益明显的技术工程在太和县却因投入不足等原因,推广缓慢,目前仍未走出示范田。一、打破犁底层,改造中低产田的呼唤太和县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0%。这些中低产田多为粘重土壤,土壤容重大,质地粘重,易板结,理化性状差,不利作物生长;加之长期采用小型拖拉机和牲畜耕种,年复一年的机…  相似文献   

15.
机械深耕技术 中小型拖拉机进行耕地作业,一般只能耕15~20厘米深,特别是多年使用小型拖拉机耕地,就会形成犁底层,这坚硬的犁底层会阻碍小麦根系的生长。因此每隔2~3年麦田必须进行深耕,以打破犁底层。深耕能加大活土层,便于作物根系生长,扩大作物营养吸收范围。深耕可使紧实土层变松变碎,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大,增加水的下渗速度,从而减轻了  相似文献   

16.
全方位深松技术的试验示范□科兴概述全方位深松技术是在传统耕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耕作方法,它可以在不打乱作物生长活土层的条件下,采用全方位深松机具对土壤进行深松耕作,彻底打破犁底层而不破坏地表植被,在松土层底部形成鼠道(暗道),起到疏松土壤、改...  相似文献   

17.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来,我国大多区域农户都用旋耕机或小型拖拉机带铧式犁进行旋耕或浅翻整地,致使在20~35cm深度范围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造成地力逐年下降。在1998年左右,黑龙江省开始试验深松整地技术,为了打破坚硬的犁底层,采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深松机,在不破坏原有耕层结构的前提下,对犁底层进行松动耕整。  相似文献   

18.
一、传统耕整地方法的利与弊 东北地区的传统耕整地普遍采用犁耕或旋耕,通过犁铧或旋耕刀使土壤翻动达到疏松耕层土壤目的.其有利的一面是: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水分和消灭杂草等;不利的一面是:由于多年进行犁耕或旋耕,犁铧下面的犁底、旋耕刀的端部对耕层底部进行挤压、打击,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在遇到阶段性干旱时,犁底层阻挡了作物根系下扎,影响了作物根系吸收耕层下部的水分和养分,从而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在遇到较大降雨时,犁底层又阻挡了雨水的下渗,使耕层含水量过大影响作物正常生长,遭遇大风时会发生倒伏,严重时还会产生径流,造成水土流失;同时由于土壤被强制翻动,土壤结构遭到破坏,破坏了土壤有益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就破坏了作物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许多地区秋季整地以旋代耕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且多年连续使用旋耕机作业,造成耕作层过浅,土壤板结,犁底层加厚,严重影响了农作物根系正常发育。通过对作物根系土壤剖面分析发现,根系生长至犁底层时,呈倒“T”字型,且有萎缩现象。如此耕作,不仅土壤蓄水保肥性能差,而且作物抗旱涝、抗倒伏的能力降低,从而影响了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市秋整地实际情况,旱田应以深松为主体,松、翻、耙相结合的原则。我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土壤主要以黑钙土、白浆土和沼泽土为主,这些土壤的共同特征是土质粘重,通透性差,这是我市低产田形成的自然因素,另外一个原因是耕地土壤由于人畜的踩踏和机车轮子的碾压而被过度压实,特别是由于铧式犁年复一年的耕翻,在耕层底部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因此说犁底层是当今农业生产上的一种公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