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42个区(县、市)为样本,探索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空间均衡过程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横向比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劳动生产率基数均较低,增长空间大. 2000-2018年期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量的σ检验发散,而劳动生产率增速绝对β收敛,且第二、三产业收敛速度高于第一产业.莫兰指数(Moran’s I)、空间自相关、空间分布模型验证与绝对β收敛趋于一致,存在空间收敛演进态势.但从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空间格局研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整体成势的任务艰巨.通过多层级城市集聚、产业转型调高调优产出增速与增值,加速劳动生产率空间集聚与扩散相互交替、相互转化,垫高县域低值生产率,促进空间均衡演化,是改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存发展断陷的前提.一个持续不断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与空间均衡的同向、同步是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重要标度.  相似文献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对于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19年权威统计数据,采用SBM-DEA(Slacks 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核密度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偏低,不同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测度结果差异较大,呈现出“下降—波动—上升”变化的特征.从演变趋势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城市群内部离散程度呈缩小趋势,《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使得城市群“双核”绿色创新的辐射扩散能力得到强化.从城市层面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上升型、 U型、倒U型和区间波动型4类演变轨迹.政府支持、开放程度显著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要素扭曲的存在使得教育水平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发挥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成渝地区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格局,城乡二元结构典型突出,探索该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对于有效促进该地区城乡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有借鉴意义。本文基于成渝地区2010—2020年35个市(区县)域的城乡收入比数据,选用核密度估计、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异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比。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成渝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636下降至2.138,下降幅度约为18.89%;空间上表现为东西方向的“U型”和南北方向的“倒U型”分布特点;全局莫兰指数在0.484~0.618区间上下浮动,上升幅度约为13.43%,说明成渝地区各市(区县)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从集聚性及趋向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布特点呈现为比较明显的正自相关性,局部地区也有显著的H-H和L-L聚集特点;从空间计量模型计算结果来看,平均海拔、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以及最短通行时间等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金凤君  陈卓 《西南大学学报》2022,(1):前插1,2-11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成渝地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20年党中央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开启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代.该文在总结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及成渝地区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潜力,评价了其比较优势和状态,提出...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社会下,网络信息相较于传统信息更能准确反映出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的时空变换.本文基于百度指数数据,借助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构建城市网络分析模型,分析2013年、 2016年和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现状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间联系密切,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城市网络的非均衡化程度高;城市网络呈"1+1+3+5+6"等级分布;2013-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联系明显加强,双核集聚效应明显;宜宾等低层级城市跃迁,城市层级分布日趋合理;成都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最核心城市,对其他城市影响最大;但重庆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增长更快,核心地位日益加强;行政边界对成渝地区双核经济圈网络联系的影响明显,但跨行政区网络联系正在加强;川渝地区的中部地带"塌陷"现象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资料,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收缩城市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近75%的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收缩规模大且具有持续收缩的发展迹象;(2)空间上,除成都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部分城市外,都是收缩城市,且以成都和重庆主城区为双核心,形成中间区域城市收缩强度的"塌陷区",全面诠释了地理定律之地理区域关联及其距离衰减效应,"双核"规模聚集加剧了对紧邻区域的空间剥夺;(3)老龄化程度严重,以及产业经济、投资消费、财政保障等的"双核"极化和地形本底约束,是导致收缩城市及其格局形成与发展的主因所在.提出了"构建合理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重视收缩城市转型发展、落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收缩响应之策.  相似文献   

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包含四川和重庆2个行政区域内的16个城市.该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宜宾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宜宾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宜宾市2015—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得分整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状态;(2)宜宾市生态文明建设5个主题领域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3)通过宜宾市4年生态文明指数发展态势分析宜宾市绿色发展成果与不足,为宜宾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家科技》2020,(1):17-17
新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川渝合作,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区两群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制定“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实施意见,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要面向新发展阶段、着眼现代化,优化重庆主城和成都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本文以重庆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同城化水平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同城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表明:重庆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具备同城化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基础条件和地理位置优势,然而整体同城化水平不高,协调程度为轻度失调或中度失调.影响其同城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生态环境质量不佳则严重制约了其同城化的进一步发展.重庆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真正实现其同城化发展还需要政府间加强合作、协调推进,促进各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形成高效和高度的有序化整合.  相似文献   

10.
低地平原-水稻耕作系统水稻单产时空变化及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地平原-水稻耕作系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系统,该系统水稻生产能力影响区域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本文运用探测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和空间收敛方法对1980-2014年低地平原-水稻耕作系统400多个县域水稻单产进行分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莫兰(Moran)统计值考察该系统县域水稻单产的时空分布和空间自相关,对该系统县域水稻单产做空间绝对β收敛检验,对H-H和L-L空间自相关区域进行空间俱乐部收敛检验。研究表明,1980-2014年系统整体水稻单产水平提升较大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县域水稻单产空间分布存在距离衰减效应。县域水稻单产存在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相比于H-H自相关区域,L-L自相关区域水稻单产收敛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且两个区域水稻单产收敛速度均大于整个区域平均速度。因此,在水稻单产H-H集聚区,应扩大水稻单产优势区影响半径,提升周边地区水稻单产水平,尽可能缩小H-H和L-L两个区域水稻单产的组内和组间差距,提升区域水稻生产整体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整体发展水平高且内部板块发展差距大的省市进行共同富裕水平评估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基于三生空间理论重新解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PROMETHEE评价法、泰尔指数、收敛模型对广东省共同富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共同富裕水平处于上升态势,整体上呈现由珠三角向外围降低的半圆形空间格局,粤东、粤西、粤北的多数城市处于低低集聚区;广东省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具有区域不均衡性,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但差距呈逐渐减小趋势,同时粤东、粤西组内差距明显;广东省共同富裕水平存在σ收敛、绝对与条件β收敛,4个区域的绝对β收敛速度与条件β收敛速度的位序格局具有迥异性,省域内部板块间追赶效应显著;广东省城市间共同富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基础设施对周边城市共同富裕水平具有提升作用,而对外开放程度抑制邻域城市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培育不同层级增长极+强化区域网络关联度,抑制负向作用+强化正向作用(外生变量),以此促进广东省尽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地区,也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区.成渝地区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举足轻重.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运用弹性系数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测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土地利用效益.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有效支撑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建设用地扩张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土地利用有效保障城镇化发展,但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常住人口增长匹配度差;土地利用有效引导生态功能建设,但单位土地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相对较低,土地配置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须加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须要进一步发挥核心地区的集聚扩散效益,加强毗邻城市的协作发展,并探索构建城市群尺度的土地利用效益监测评估机制,引导和协调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流"空间表征的城市空间网络能更好地刻画城市间的空间联系.该研究以经济流和交通流作为流空间的表达参数,利用空间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格局进行解析.结果发现:(1)成渝地区经济流和交通流网络整体呈现"双核一轴两带"的空间格局,"双核"强向心性明显,但在川渝交界地区形成"毗邻区塌陷",省界对空间流的阻隔效应还十分明显;(2)经济流网络中与一级中心城市邻近的城市其中心度更高,地理邻近效应显著,而交通流网络中的城市中心度具有交通趋向性,沿铁路干线的城市中心度等级更高;(3)经济流网络大致形成成都—重庆中心城区、川南、南遂广、万开云、渝西等5个次级组团,交通流网络中的城市组团则处于零散状态;(4)相较于经济流,交通流更能发挥时空压缩效应,带动区域空间网络向多中心、组团化演化,推进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合川是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点、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要联结点。”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合川区委书记李应兰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合川将主动融入主城都市区,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握新定位从全局谋划合川一域202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量增长极。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国31个省(市)2005-2015年流通产业投入产出数据,结合DEA-ESDA模型分析了流通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整体上纯技术效率偏低,东部地区流通综合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流通产业投入产出不协调问题突出;东、中、西部区域之间流通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东、中、西部区域内部各地区流通效率水平相近;我国各省市流通效率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特征,集聚呈增强的趋势;流通效率冷热区域分布呈东、中、西部梯度递减的空间圈层结构,冷热区域演变格局也相对平缓,其中热点区域演变是以长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为核心演变的,表现为"核心—集群—核心"的演变规律。我国在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快中西部地区人才引进,提升对技术吸收的能力,加强东部地区集聚溢出效应,推动区域流通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与流通产业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成渝经济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成渝经济区44个城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相对发展率、泰尔熵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区域空间格局上形成了主要聚集区,地区差异明显;(2)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呈波动性减小的趋势;(3)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区域发展速度极化现象明显,相对发展速度随经济的发展出现分异;(4)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全局空间聚集性不显著,但成都城市群、重庆城市群、三峡生态经济区的"万州—开州—云阳"城市群有集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敖晨  郑达燕 《农业与技术》2023,(11):164-168
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公布2013—2021年9个批次美丽乡村的相关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缓冲区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乡村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群的开发模式,以期为未来成渝地区打造乡村振兴群奠下基础。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密切相关;从数量来看,成渝地区美丽休闲乡村示范点的数量在逐年增多;从市域尺度分析来看,成渝地区美丽休闲乡村集中分布在重庆市和成都市2市;从整体分布状况来看,美丽休闲乡村形成了西部地区聚集中心和东部地区集聚中心;在发展模式上,构建以“成德绵乐城市带”发展轴线和“沿江城市带”发展轴线为主线的美丽休闲乡村群。  相似文献   

18.
利用核密度函数、收敛理论及空间计量方法对1997—2012年我国大陆31省区的农业碳生产率分布演进规律、收敛趋势、聚类状况和俱乐部特征等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省域间差异扩大,空间分布上逐渐不均衡化,且由较为明显的"一主三小"的四峰格局演变为"一主一次"的双峰格局,具有多个地区集聚的可能。2)全国农业碳生产率整体不存在σ收敛迹象,而东西部农业碳生产率存在较为明显的σ收敛现象。3)我国农业碳生产率呈现绝对β趋同特征,但收敛速度相对较小,仅有0.65%;同时,空间自相关指数进一步证实我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集聚现象,且4个象限不同集聚类型地区的β收敛系数全为负,但仅有H-H和L-L两组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俱乐部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研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在推动万达开区域统筹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达州市农科院为例,系统总结了相关的经验,以期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应用传统统计研究手段和探索性空间数据研究方法,对贵州省88个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贫困发生率整体情况进行研究,从全局空间和局部空间相结合的视角,揭示县域经济发展和贫困的耦合交互关系,从空间耦合效应角度寻求区域经济发展和贫困的协同发展,为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提供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贵州省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黔中、黔北与黔西北地区,贫困发生率分布整体呈现中北部低、西南部高的"U"型态势,黔北和黔西南部分地区减贫速率较快。经济发展与贫困发生率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时段内呈现出下降趋势,且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低耦合协调地区主要位于贵阳市所属区以及周边县(区),经济发展基础好,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与经济涓滴效应。高度耦合协调地区主要位于黔东南地区,为空间贫困陷阱区域。据此,提出贵州省应继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政策,弥补因区域经济发展不足而陷入贫困的县(区),同时为其他区域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