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气象常规资料,对FY-2E云分类资料进行辨识处理,得到丹霞山云海资料,再对丹霞山云海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丹霞山云海日数年变化成上升趋势,云海主要出现在冬季和春季,其次是秋季,夏季最少; 1—5月和11—12月的云海平均日数最多,6—9月的云海平均日数较少。通过对降水、相对湿度、风速、平均气温日较差4个要素的统计分析发现,在有降水出现、相对湿度较大、风速较小,平均气温日较差高于0℃的条件下,丹霞山可观赏性云海出现的概率较大。另外,本文还对丹霞山云海预报进行初步探究得出云海概率预报方程,但由于受资料辨识误差所限,还需要在后期的云海预报服务中通过不断的订正来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沼泽湿地与周边旱田气温、相对湿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6-9月份,采用大气温、湿度自动记录仪测定三江平原典型积水沼泽湿地及周边旱田近地面3个高度(0.5、2.0、5.0m)的气温和相对湿度,对比分析湿地和旱地上空气温和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周边旱田,沼泽湿地具有气温低和相对湿度大的特性,有显著的冷湿小气候效应.在垂直方向上,贴地层0.5m高度的...  相似文献   

3.
对宁德市多年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宁德市雾天气发生特征,从而认识到高山云海最佳观察季节、月份和时段,并通过分析得出雾天气形成的主要气候因素降水、相对湿度和风,气温、气压、湿度与风速等气候要素是开展高山云海预报的主要指标,低层低温低、水汽饱和,且850 hPa的风速较小,形成稳定的大气层结,有利于云海景观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通过海拔、温度、相对湿度、蔗糖、硼酸等对开花结果的影响试验,对梵净山野生黄连的开花率与结果率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长于海拔1 400~1 600 m的野生黄连的开花率和结果率均比生长于其他海拔段的高;当温度为24℃、相对湿度为70%、蔗糖浓度为20%、硼酸浓度0.006%时,梵净山野生黄连的开花率最大;当温度为26℃、相对湿度为75%、蔗糖浓度为25%、硼酸浓度为0.006%时,梵净山野生黄连的结果率最大.因此,在梵净山野生黄连的引种栽培过程中,最适宜的海拔高度为1400~1 600 m,开花与结果期的温度应控制为24~26℃、相对湿度为70%~80%,同时喷洒20%~25%蔗糖、0.006%硼酸可提高黄连的开花和结果率.  相似文献   

5.
红汁乳菇生长受气象因子影响较大,主要是温度因子和湿度因子。红汁乳菇子实体开始生长的适宜温度为:始菇前7d的平均温度在16~20℃左右,最小相对湿度在45%以上。高于20℃时配合高湿68%以上,也可以出菇。春季红汁乳菇在连续7d平均温度高于24℃,湿度低于37%时将结束生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室内自然温湿度条件下,贮藏8个月,对两个不同类型柑橘(金瓜新系和吉品椪柑)的果实,进行其感官与内在品质特征变化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沙地区,外界因子如自然温度与相对湿度、膜等对其果实的贮藏性能,以自然日平均温度影响最大,包膜次之,自然日平均相对湿度较小。日平均温度在8.25~8.65℃,日平均相对湿度为71.3%~79.3%时,2个品种的好果率均为100%,果实感官品质均无明显变化;日平均温度高于16.5℃时,金瓜新系的好果率显著降低,下降19个百分点,吉品椪柑果皮出现浮皮,口感变淡。单果包膜可提高金瓜新系贮藏性能。吉品椪柑好果率高于金瓜新系,而金瓜新系果实感官内质优于吉品椪柑。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牧坡草地空气相对湿度近地梯度变化规律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祁连山西水林区排露沟流域牧坡草地近地空气湿度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其日变化过程中,以10∶30和20∶30为分界点,以前者为起点的空气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以后者为起点则呈下降趋势;50 cm高度处空气相对湿度高于其他高度的空气相对湿度,其差值为3.3%;梯度差异性最大值出现在6∶00和12∶30;由于草地特有的小环境影响,其相对湿度最小时也达51%;空气相对湿度在降雨后为最大,之后急剧下降,进入第4 d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棚黄瓜霜霉病发病率、病情指数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日均相对湿度≥80%累计天数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累计天数4~5 d以内时,发病率≤20%,病情指数10左右;(2)相对湿度≥80%、≥90%逐时累计量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呈线性正相关,且灵敏度相当,当相对湿度≥80%累计时数达到140 h或≥90%累计时数100~110 h时,霜霉病发病率达到20%左右,病情指数为10;当相对湿度≥80%累计时数达到450~500 h或≥90%累计时数达到300 h时,发病率达到100%,病情指数达到50;(3)5 d新增病株率随相对湿度≥80%累计天数(时数)增加呈指数增长,5 d新增病情指数与后者呈抛物线关系,当≥80%累计天数(时数)为14 d (450 h)时新增病情指数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
梵净山野生黄连花粉活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法测定花粉活力,研究了温度、相对湿度、蔗糖含量、硼酸含量等因子对野生黄连花粉活力的影响,以期为探索梵净山野生黄连的生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6℃、相对湿度为60%时,梵净山野生黄连花粉活力达最大值(45.9%),比温度20℃、相对湿度70%时的花粉活力(10.5%)增加35.4个百分点。随着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增加或降低,梵净山野生黄连花粉活力均呈下降的趋势。当蔗糖含量20%、硼酸含量0.006%时,花粉活力为93.4%,当蔗糖含量大于或小于20%,硼酸含量大于或小于0.006%时,梵净山野生黄连的花粉活力均表现为下降。因此,在梵净山野生黄连开花时,控制温度26℃、相对湿度60%,同时喷施20%蔗糖、0.006%硼酸,可以大大提高黄连的花粉活力。  相似文献   

10.
气象因素对核桃幼树抽条的影响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在和田地区核桃幼树抽条与诸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日平均气温、日平均地温、日较差、日蒸发量、日平均风速、大气湿度等因子在达到任一极端值时,均不能使核桃幼树抽条;(2)冻土深度与核桃幼树抽条率极显著相关;(3)通过回归分析表明,落叶后的负积温、10cm地温负积温、蒸发量、低湿(相对湿度<30%)天数、高风速(高于月平均风速)天数和冻土深度与核桃幼树抽条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4)通过分析发现,低湿天数、低温负积温和高风速天数是影响核桃幼树抽条的主导因子,当达到78d、-142.2℃和68d时,使核桃幼树抽条;(5)通过试验和研究,提出了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石家庄周边休闲观光园区的夏季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规律,以石家庄市平山县驼梁景区、鹿泉区紫藤庄园、元氏县林外林庄园、新华区河心岛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空气温度、湿度、PM2.5和负氧离子等环境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 4个区域的月均温度和月均湿度差异均较大。不同区域的月均温度变化趋势不同,除紫藤庄园呈"V"型外,其他地区均呈"\"型;月均空气相对湿度变化均呈"/"型,8月达到峰值(70%~80%)。(2) 4个地区PM2.5浓度月变化和日变化差异均较大。不同区域的月均PM2.5浓度变化趋势不同,除紫藤庄园呈"∧"型外,其他区域均呈"\"型;日均PM2.5浓度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12:00~13:00达到峰值。(3) 4个地区NAI浓度月变化和日变化差异均较大。不同区域的月均NAI浓度变化趋势不同,除河心岛景区呈"V"型外,其他3个区域均呈"/"型;日变化均呈"V"型,其中驼梁景区呈深"V"型。(4)月均NAI浓度与月均PM2.5浓度和月均温度均呈负相关,即:随着空气温度的升高,NAI浓度逐渐降低,PM2.5浓度逐渐增加,空气NAI在一定程度上抑制PM2.5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空气湿度对高温下番茄营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空气湿度对高温下番茄生长的影响,利用人工生长箱,设置3个湿度处理,即不加湿(L处理,作为对照)、空气相对湿度55%±5%(M处理)和70%±5%(H处理)。结果表明,在10:00-16:00平均温度为33~36℃的高温条件下,湿度处理没有影响番茄叶片数的发育,H处理相对于L处理促进了番茄幼苗株高的生长、叶面积的伸展和干物质的积累。对现蕾期幼苗处理7 d时,70%的相对湿度促进了干物质向茎的分配,处理14 d时促进了干物质向花穗中的分配。  相似文献   

13.
用梵净山周边松桃、印江、江口3站2005年至2012年的本站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逐日24次与4次定时观测资料平均值进行配对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4次平均气压、平均风速与4次观测平均值间差异不明显,24次年、月、日平均气温较4次高0.1℃,24次平均相对湿度较4次低1%,风向频率差异不显著。在气候分析和以气候变暖为特征气候变化研究以及资料的供给中,必须考虑因不同时间分辨率统计气温日、月平均值所引起的统计误差,排除非气候原因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使用微山湖湿地周边代表站微山站1961~2005年气象资料,计算其绝对湿度,分析绝对湿度的变化特征,并与距湿地较远的枣庄站对比,分析湿地对周边大气湿度显著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湿地周边绝对湿度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相对湿度夏季最大,春季最小。近45年来年平均绝对湿度呈上升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但均不显著。四季中冬春季平均绝对湿度呈显著上升趋势,秋季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受湿地影响,湿地周边年平均绝对湿度比对比站偏高0.4g/m3,年平均相对湿度偏高4%。两站大气湿度差值有明显的月际变化,5月差值最大,年及春、夏、秋三季平均绝对湿度差异显著,冬季平均绝对湿度差异不显著,年及春、秋、冬季三季平均相对湿度差异显著,夏季平均相对湿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选择河南科技学院东区人工湖,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实地监测,通过比较人工湖东、西、南、北4个方向上的温度、湿度特征及人体舒适度效应,初步分析校园人工湖的生态效应。研究表明:①水体面积是影响人工湖生态效应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方向实测期间,水体的4个方向上平均温度为24.5℃,相对湿度为68.6%,较当天最高气温降低了10.5℃,相对湿度也较高。②人工湖水体的不同方向上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实测结果表明,距离人工湖越近的地方相对湿度越高,最高可达95%;且平均温度也低,人体舒适度作用较显著。③"水清岸绿"的复合生态系统有利于人工湖水体生态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黑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与气象因素间及各气象因素间的相关关系,精确估算和预测黑河流域ET_0.【方法】基于黑河流域17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在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逐日ET_0的基础上,分析ET_0与气象因素的年际变化特征,将通径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从线性关系和方差贡献2个角度综合探讨ET_0与气象因素间及各气象因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近55a间黑河流域年均ET_0、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递减趋势.平均温度和平均风速间以及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降水量间线性关系显著,平均相对湿度主要受平均温度的主导影响;线性关系和方差贡献分析气象因素影响程度结果基本一致,影响程度排序: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平均温度.【结论】单因素作用方面平均相对湿度为影响ET_0变化的主要因素,平均温度主导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多因素共同作用方面日照时数与降水量相组合是ET_0波动性变化的主导因素,多方面的共同作用造成黑河流域ET_0呈上下波动式的增加趋势.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能更全面探寻ET_0与气象因素间及各气象因素间的相关关系,为ET_0的变化特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该试验选择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西段4块不同结构类型的绿地为研究对象,即草坪、刺槐纯林、油松纯林、刺槐-油松混交林,进行了连续9d的测试.通过测定分析,得出不同植物群落结构类型的园林绿地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温度、湿度的分布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在3种天气条件下,油松纯林的日平均温度最低,相对湿度最高;在晴朗天气一天中的高温时段,草坪的温度最高,相对湿度最低;在晴朗天气高温时段2:00时,在水平方向上,刺槐-油松混交林的相对湿度比草坪高13·4%,温度比草坪低1·6℃.经SPSS方差分析,刺槐-油松混交林的降温增湿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α=0·05).刺槐-油松混交林的降温增湿效果最好,草坪的降温增湿效果最差.在垂直方向上,混交林的温、湿度变化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8.
生草对梨园微域生态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梨园种植白三叶草,对生草区和免耕区大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及果实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草可以降低夏季树冠的最高温度及昼间日平均温度,提高近地层空气相对湿度。生草区昼间土壤日平均温度、日温差、土壤最高温度均低于免耕区,并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生草区果实外观品质优于免耕区,生草区果实含水量、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均高于免耕区,果实可滴定酸低于免耕区。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湿度对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两种蚜茧蜂羽化率及寿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湿度下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的饲养效果。结果显示,在相对湿度45%~85%区间内,烟蚜茧蜂的羽化率随湿度的增加而升高,最高达96.67%;而菜蚜茧蜂的羽化率随湿度增加而降低,最高羽化率达92.33%。烟蚜茧蜂在相对湿度85%时,寿命最长,约9.6 d;菜蚜茧蜂在湿度为75%时寿命最长,约6 d。研究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分别在相对湿度75%~85%和45%~55%时羽化率最高,分别为92%~95%和89%~92%。相对湿度为65%~85%时,烟蚜茧蜂寿命最长,可存活9 d。菜蚜茧蜂在湿度为75%时存活时间最长,约6 d。两种蚜茧蜂在同一湿度下,雌雄寿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5—2019年冬季柯桥区域站气象监测数据和丹家雪凇(雾凇)景观观测等资料,从气象条件、地形特点分析冬季气象景观形成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丹家每年冬季均有气象景观出现,但年际变化、月际变化特征较明显,主要表现为1月出现的概率高于2月和12月,这与温、湿、风、雨等气象要素密切相关.冬季气象景观的形成对气温的要求严苛,日平均气温需低于1.0℃、日最低气温需低于-0.5℃,日最高气温需低于5.0℃;高湿度是冬季气象景观形成和维持的必备条件,形成阶段日平均相对湿度需超过99%,且形成当日或前1 d均有降水过程;维持阶段保持95%以上的高湿度即可;形成阶段需满足静风微风条件(平均风力≤3级,最大风力≤4级),并得出北风转为偏南风、平均风及最大风风力≥4级、极大风力≥5级等是冬季气象景观消融的关键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