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顺起  韩永清  朱义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76-10980,11047
[目的]研究夏初85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方法]利用NCEP/NCAR 2.5°×2.5°的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位势高度场、纬向风场、降水率、垂直速度场等与副高指数相关联的环流和降水异常进行了分析,探讨夏初85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结果]夏初西太平洋850 hPa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有重要影响。夏初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小、脊点偏东、偏北时,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无阻塞型控制,高纬冷空气路径偏北,梅雨锋区低压扰动减弱,东亚夏季风环流加强,江淮流域冷空气偏弱,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夏初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大、脊点偏西、偏南时,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为阻塞高压控制,梅雨锋区低压扰动加强,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江淮流域冷空气偏强,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多。[结论]该研究为江淮流域的降水异常提供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四川盆地气温、降水资料和NCEP/NCAR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月四川盆地暖湿、暖干、冷湿、冷干年同期环流特征,并对同期、前期环流进行了差异t检验.结果表明:1月暖型(冷型)气候环流特征是乌拉尔山至贝湖地区高压不明显(明显),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中高纬度地区盛行纬向(经向)环流;干型(湿型)气候环流特征是青藏高原地区高度场偏高(低),南支槽偏弱(强).阿留申低压主要反映了东亚冬季风强弱变化,而这也是造成盆地暖湿、冷干型气候的主要原因.暖干、冷湿型同期环流表现为南北气压场的差异,暖湿、冷干型同期环流表现为东西气压场的差异;当前期贝湖为低压槽(高压脊),极涡偏强(弱)时,后期1月出现暖干(冷湿)型气候的可能性大;当前期威克岛至夏威夷群岛附近的热带太平洋高度场偏低(偏高),贝湖为低压槽(高压脊),阿留申低压偏弱(强)时,后期1月出现暖湿(冷干)型气候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3.
辽宁大暴雪产生的气候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辽宁1961年至今14个地市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辽宁大暴雪个例发生的时空特征、前期异常气候现象、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太阳黑子和大气环流的异常演变,认识到大暴雪出现前辽宁气候已经偏离常态,处于气温偏高偏低、降水偏少偏多状态;中西伯利亚高原或其南部上空冷空气堆积形成强纬向锋区或横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落、强度减弱,东亚槽偏西,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大气环流形势的调整促使冷暖空气在辽宁交绥;太阳黑子峰谷年附近以及拉尼娜(La Nia)和厄尔尼诺(E1 Nio)事件发生年,辽宁容易产生大暴雪。此外,辽宁大暴雪一般出现在2月和3月,落区在辽河中下游及以东地区和辽宁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4.
白华  熊群峰  孙莹  马鑫  王浩 《农业与技术》2013,(10):197-198
本文选取1961—2010年丹东地区4个站雷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了丹东雷暴发生的气候演变特征,及夏季雷暴多、少年500hPa平均环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丹东地区近50a来雷暴日数减少。雷暴初日显现提前的趋势,北部更加明显。夏季雷暴多发年500hPa极涡明显偏东偏强,乌拉尔山槽偏东,太平洋副高西伸。少发年500hPa极满中心偏向西半球,极涡偏强,但范围小于雷暴多发年,东亚到堪察加半岛的脊明显偏强,阿拉斯加的槽显著偏强,西太平洋副高偏东。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1961-2016年四川盆地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使用MTM-SVD方法,分析了四川盆地春旱周期特征,并研究了其准2年周期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四川盆地春旱日数有准2年和准3年周期,其中准2年周期更加显著.准2年周期的典型循环表现为春旱全区一致偏轻和偏重的交替演变,并且准2年周期信号在1990年代以后最明显, 1960年代次之, 1970-1990年代中期几乎消失.利用MTM-SVD方法对春旱日数和海平面气压耦合场重建准2年周期,研究其协同变化关系,发现四川盆地春旱偏轻年的1-2月东亚冬季风显著偏强, 3月突然减弱, 4月持续偏弱;春旱偏强年的1-2月东亚冬季风显著偏弱,而3月略减弱,但是仍较常年偏强, 4月继续偏强.环流分析表明,在冬春季节转换过程中,当东亚冬季风出现先强后弱(先弱后强)的突然(缓慢)转换时,春季500 hPa高度场激发欧亚遥相关负(正)位相,导致东亚大槽偏弱(强),东亚中东部出现异常南(北)风分量,有(不)利于产生降水,四川盆地春旱偏轻(重).  相似文献   

6.
重庆地区夏季高温的气候特征与环流形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重庆地区23个气象站1960-2007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重庆夏季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选取2006年和三个有代表性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环流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的夏季高温事件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和区域差异,20世纪80年代发生频次最少,70年代最多,沿长江、乌江为高温天气多发带;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上下叠加是重庆地区夏季高温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特征.分析认为,100 hPa等压面上的南亚高压、300 hPa等压面上的暖中心和500 hPa等压面上的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着四川东部及重庆地区上空,对流层中上下层暖高压中心相对应、中心位置基本一致是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异常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9—2011年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整理的地面月降水资料和日本气象厅(JMA)加工的全球高空等压面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确定了川渝地区典型干旱年,讨论了川渝地区夏季典型干旱的气候特征及其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夏季典型干旱年具有气温高、降水少的气候特征;东亚中纬度盛行纬向气流,西风锋区偏北,冷空气多偏北东移,川渝地区及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受大陆带状高压控制。500 hPa带状高压与100 hPa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基本一致,且500 hPa高压中心与温度场的暖中心相对应,是持续性川渝夏季干旱具有近似正压结构的典型环流特征;同时川渝地区夏季干旱年对流层低层从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的西南气流明显偏弱,风场距平合成表明,云贵高原到川渝地区为东北距平风,距平风场上华南地区为明显的气旋式环流;川渝地区夏季典型干旱年整层西南气流水汽输送与常年比较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8.
选取1971~2009年贺州市气象观测资料及环流指数资料,分析了贺州市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及干旱的气候特征,并以2003~2009年为例,利用天气学方法对干旱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期间北半球500 hPa极涡中心偏于西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时间稳定控制华南地区,强度偏强,面积指数偏大。对此,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对工农业生产及农业减灾防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葫芦岛地区4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夏季(6~8月)降水资料,研究了葫芦岛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葫芦岛沿海地区的夏季降水呈线性下降趋势,变化趋势不显著,西部地区呈线性上升的趋势,且变化趋势显著;葫芦岛地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全区一致型。在葫芦岛地区偏涝年份的2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东北地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偏强,西风风速偏大;在偏涝年份的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中高纬地区存在经向环流,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位置偏北;在偏涝年份的850 hPa风距平场上,中国东部存在偏南风异常偏强,带来较多的水汽。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葫芦岛地区4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夏季(62010年的夏季(68月)降水资料,研究了葫芦岛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葫芦岛沿海地区的夏季降水呈线性下降趋势,变化趋势不显著,西部地区呈线性上升的趋势,且变化趋势显著;葫芦岛地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全区一致型。在葫芦岛地区偏涝年份的2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东北地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偏强,西风风速偏大;在偏涝年份的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中高纬地区存在经向环流,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位置偏北;在偏涝年份的850 hPa风距平场上,中国东部存在偏南风异常偏强,带来较多的水汽。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利用浑南区1986—2015年月平均气温资料,用统计、线性倾向等方法分析浑南区气温变化的特征。从东亚冬季风强度、副热带高压指数、ENSO事件、浑南区经济发展和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浑南区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浑南区气温的冷暖期变化趋势与东北地区基本一致;浑南区冬季气温与EAWM强度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均具有负相关性的特点:东亚冬季风偏强、会导致浑南区冬季气温偏低,东亚冬季风偏弱、则浑南区冬季气温会偏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包含脊线、北界、西伸脊点)在时间尺度上有着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相关关系表现为年代际增强: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上升,浑南区的夏季气温也随之升高,反之,则下降;ENSO事件与浑南区年平均气温有明显的相关性;城市化发展和热岛效应对浑南区气温的升幅有直接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四川极端高温干旱影响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2006年盛夏逐日监测资料、高原积雪及NCEP的高度场、风场及气候中心提供的有关资料,对此次重大高温干旱灾害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此次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100 hPa南亚高压异常季节性北跳偏早厦偏强偏东,伊朗高压偏东偏强;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西偏北与东移的青藏高压合并形成一高压坝,最后演变为稳定在川、渝上空的大陆高压;西风带锋区位置偏北;冬季高原积雪偏少.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1 ~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GPCC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研究了引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0年代中后期、华南地区在90年代初期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分别与南亚高压的西伸脊点指数、南界指数及东伸脊点指数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强、位置偏东,华北地区高层为异常气旋性环流,低层为异常偏北风,存在异常下沉运动,导致华北夏季降水减少;70年代末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增加;90年代初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华南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华南夏季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51~2001年江淮地区109个台站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江淮地区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的气候特征及其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梅雨期的气温日较差可划分为南、北、西3个气候区域,各个区域的气温日较差呈现出明显或不明显的减小趋势,北区的减小趋势最为明显;江淮特别是江淮南区气温日较差的异常与江淮地区梅雨期的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以江淮南区梅雨期气温日较差为代表分析其异常与环流背景的相关关系,发现季风环流、南亚高压加强(减弱),副高减弱(增强),低层暖(冷)平流加强,空气柱厚度增加(减小),使江淮南区降水减少(增多),利于气温日较差偏大(偏小)。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月至2月初海口市出现3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该文利用高空资料和地面常规资料对这3次低温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3次低温阴雨过程的寡照时间长,气温偏低,降水异常偏少。3次低温阴雨的环流形势有相似之处:500 hPa乌山阻高持续时间长,东亚大槽较常年略偏西,强度偏弱,南支槽偏弱,副高偏弱,地面的蒙古冷高压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2006年盛夏逐日监测资料、高原积雪及NCEP的高度场、风场及气候中心提供的有关资料,对此次重大高温干旱灾害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此次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100hPa南亚高压异常季节性北跳偏早及偏强偏东,伊朗高压偏东偏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西偏北与东移的青藏高压合并形成一高压坝,最后演变为稳定在川、渝上空的大陆高压;西风带锋区位置偏北;冬季高原积雪偏少。  相似文献   

17.
胡春丽  王大钧  沈玉敏  林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52-15154
利用辽宁省53个台站1961~2010年4月气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下发的500hPa高度场及海温资料,分析了2010年4月气温与同期海温及500hPa高度场的特点。结果表明,2010年4月辽宁省气温异常偏低,主要是北极涛动异常引起,从而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地区19个站点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EOF分解、相关分析、合成分析、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近60年冬季及各月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环流背景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华北地区1月、2月、冬季平均气温有升温趋势和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月、2月、冬季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前偏冷,在80年代中后期之后偏暖;12月平均气温没有趋势变化,但年代际变化显著,1961 ~ 1971年偏冷,1972~1991年偏暖.1、2月华北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80年代中后期之前东亚冬季风偏强,华北地区冬季1、2月偏冷;80年代中后期之后东亚冬季风偏弱,华北地区冬季1、2月偏暖.但12月气温的年代际变化除了与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年代际变化有关外,可能还与其他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9.
孙桂双  吴春英  张昱  金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54-14956,14983
[目的]研究抚顺市2010年异常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方法]针对2010年抚顺市异常气候特点,对异常气候大气环流特征及异常气候对农业各方面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抚顺市2010年异常气候为:春季气温异常偏低,降水异常偏多,各月降水持续偏多,日照持续偏少;7-8月降水异常偏少,出现5次暴雨天气。主要大气环流特征为:3月极涡明显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4月中旬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东亚大槽偏西、偏强,亚洲中北部锋区强;5月亚洲中高纬度为宽广槽区,北支锋区偏北副热带高压脊线比常年偏北,西脊点位置较常年偏西有利于水汽输送出现多雨天气;7-8月由于极涡异常偏强,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和南方水汽输送。2010年异常气候对农业各方面带来不利影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异常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杨浩  智协飞  高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07-2011
根据1899-2009年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资料,计算近111年来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20年代东亚夏季风达最强,8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夏季风强度一直呈减弱趋势,其中21世纪初达最弱。Morlet小波分析发现,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及年际变化中存在准10年和准2年显著性周期。我国东部降水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密切相关,强(弱)东亚夏季风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偏多);而华北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偏少)。东亚夏季风减弱是造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