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漠化已成为内蒙古地区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人类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造成内蒙古地区农牧交错带的逐渐北移,大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沙漠化过程得以发展。内蒙古地区近50年来的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已达近18.5万km2,其蔓延的速率呈加快的趋势。据历史资料分析、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对典型沙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过程的发展及其防治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Landsat-TM遥感数据为信息源,依据沙化荒漠化土地分类系统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青海省共和县2001年,2005年以及2011年的TM影像进行了目视解译,分析了该地区近10年来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与2001年相比较,200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71.09km2,年均减少17.77km2,与2005年相比,2011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49.69km2,年均减少7.1km2。与2001年相比,2011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120.78km2,年均减少了10.98km2。这表明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治理与整治,沙漠化趋势在减小,但总体状况还是不容乐观,需要投入更大的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3.
正兰旗是内蒙古重要的牧业旗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草地利用不当,草地退化沙化情况严重,据1992年卫片资料,全旗沙漠化面积已达19.4万公顷,占全旗土地面积的19.1%,在潜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人类强度的经济活动是导致沙漠化发展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防治沙漠化的主要措施是草地进行合理利用,补播牧草和种植灌木,以及教育群众保护自然植被。  相似文献   

4.
利用黄河上游高寒干旱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耕地、牲畜等影响因子和自然因素数据为分析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研究近50余年(1953—2008)来各影响因子与综合影响因素对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驱动力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共和盆地1953—2008年时间段人类活动对土地沙漠化程度呈现出随人类活动强度增加日益加剧的趋势,其贡献率为50.65%;其中牲畜、耕地对土地沙漠化变化趋势的改变有着重要作用;影响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35.57%;人为影响因子和自然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力对土地沙漠化的贡献率为13.79%。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方沙漠化概况、沙区地貌与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沙漠及土地沙漠化概况我国北方 1 1省沙区共有沙漠 (包括风蚀沙地 )、戈壁及沙漠化土地 1 33.84万 km2 ,占沙区总面积 30 8.1 3万 km2 的 43.44%。其中沙漠 (沙丘、风蚀沙地 ) 5 9.2 5万 km2 ,占全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44.2 7% ;戈壁 5 6.95万 km2 ,占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的 42 .5 5 % ;已沙漠化土地1 7.64万 km2 ,占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的 1 3.1 8%。根据朱震达先生等研究把我国东、中部沙地列入为历史时期由于人为利用植被不当而形成的沙漠化土地 ,笔者据此原则对有关省区沙漠面积作了调整。解放后由于人畜压力加大 ,对沙区植被利用过度 ,而沙区东、中部水热条件好 ,农牧业发展迅速 ,草地被广泛开垦为农田、牲畜的超载过牧与樵采植被作薪柴等越趋严重 ,故我国东、中部沙区成为全国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地区 ,见表 1。表 1 我国沙区沙漠、戈壁及已沙漠化土地面积 省、区名称总面积面积(万 km2 )占总面积( % )沙漠面积(万 km2 )占总面积( % )戈壁面积(万 km2 )占总面积( % )已沙漠化土地面积(万 km2 )占...  相似文献   

6.
长江源区土地沙漠化防治对策与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源区的土地沙漠化是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曲麻莱和治多两县境内的通天河阶地及楚玛尔河滩地 ,在玉树、称多县和塘古拉山乡也有分布。在青藏公路的五道粱至二道沟以东的河滩地区 ,有大片流动沙丘分布。在沱沱河口以东有连片的流动沙丘分布 ,其余地区为不连片的零星流动沙丘和沙漠化土地分布 ,长江源区共有沙漠化土地面积 1 9475 .32k 。土地沙漠化的迅速扩展 ,不仅影响本区生态环境 ,同时直接影响着整个流域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根据本区高海拔寒冷的严酷自然条件 ,依科技为先导 ,建立科技示范工程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 ,恢复植被与防治沙漠化土地相结合 ,即采取封育保护或建立生态保护区 ,在条件适宜的地区结合补播、治沙造林 ,运用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技术措施 ,建立新的生态系统 ,改善生态环境 ,恢复和重建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概述了全世界所面临的严重沙漠化问题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和沙漠化危害的现状 ,探讨了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最后对中国今后沙漠化的研究和综合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美洲大陆上的沙漠化 ,仅在近两个世纪中才成为一个问题。由于过度放牧引起风蚀和水蚀 ,过牧已经成为导致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因素 ,且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干旱土地的农业利用 ,尤其在阿根廷和美国 ,已导致了灾难性的风蚀 ;在加拿大和美国 ,人工灌溉土地的盐渍化 ,也已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土壤退化的另一些后果是 :降低土壤的肥力 ,土壤紧实 ,尽管这些危害在不严重的地方还比较容易地得到逆转 ,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控制沙漠化的措施 ,已成功地用于美洲 ,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9.
以全国重点牧区环青海湖地区共和盆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区1961—2007年共47年的15个自然与人为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和盆地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46.82%,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11.96%,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29.74%。对该地区土地沙化影响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相关因子的历年变化情况及其影响系数与土地荒漠化状况的分析表明,人为因素对土地沙漠化的作用力是持续增加的,而自然因素是处于一种平稳的变化趋势,对土地沙漠化的作用力基本是一种周期性变化,人为因素影响系数明显高于自然因素综合影响系数成为综合影响系数的主体,人为因素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作用力;只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牲畜和耕地面积,调整草场内部结构,不仅可以防止土地荒漠化继续发展,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  相似文献   

10.
非洲的沙漠及正在不同程度沙漠化的土地面积占世界的 5 5 % ,这种现象使沙漠化即土地退化和最终作物生长失败 ,必然是沙丘及沙的侵入、植被退化、土壤侵蚀、水渍、盐渍化和碱化。在这个过程中 ,人为因素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不当的土地和水的经营方式 ,落后的经济计划以及对这个突出的问题认识不足 ,从而加速了沙漠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1利用率 土地利用率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土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势的高低,土壤的肥瘠,降水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以及动物、植物、矿产的分布情况等。②经济条件与利用技术水平,土地利用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近年来,不少地区采取植树造林的办法来遏制土地沙漠化的蔓延,但由于沙化地区立地条件较差,苗木成活率较低,造林难度大,效果一直不好。本文结合宁夏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在防沙治沙造林方面取得的成绩,从荒漠区树种的选择到设置沙障,人工模拟飞播,补水治沙,春季植苗,雨季穴播,营养袋育苗等造林技术以及其全方位发展的管理模式详细阐述其成功经验,以期为广大沙漠化地区的防沙治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近50年来土地利用强度概念、驱动机制、方法和关键问题的发展演变,将其划分为3个研究分支:1)基于人口密度计算人类活动强度的研究;2)以传统的投入和产出强度方法为代表的研究,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复种指数、τ因子方法和技术效率方法等;3)以基于物质和能量的社会经济流通机制的土地利用强度概念模型和HANPP (human appropri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指标为代表的研究。针对土地利用强度研究,呈以下趋势:人口密度作为衡量土地利用强度的指标逐渐被以物质和能量社会经济流通机制为基础的土地利用强度概念模型所取代;土地利用强度评估方法也由指标构建研究倾向于解决不同自然环境下指标评估比较的关键技术与瓶颈问题,即人为与自然影响的区分;遥感数据和方法在人为活动定量识别研究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和价值,可以作为土地利用强度评估方法瓶颈的突破点;农、林和草牧业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强度变化机制研究极不均衡。因此,构建均衡发展的土地利用强度评估机制和指标技术体系成为未来土地利用强度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近年来,不少地区采取植树造林的办法来遏制土地沙漠化的蔓延,但由于沙化地区立地条件较差,苗木成活率较低,造林难度大,效果一直不好。本文结合宁夏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在防沙治沙造林方面取得的成绩,从荒漠区树种的选择到设置沙障,人工模拟飞播,补水治沙,春季植苗,雨季穴播,营养袋育苗等造林技术以及其全方位发展的管理模式详细阐述其成功经验,以期为广大沙漠化地区的防沙治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方林  李灿锋  李浩杰  刘艳晓 《草业科学》2022,(12):2539-2553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水平最高、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之一,探索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于区域碳排放治理及低碳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1990-2018年7期土地利用、能源消费数据构建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模型,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展开系统分析,并综合采用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探究长江经济带及其内部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1990-2018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但研究后期增势趋缓。长江下游地区地均及人均土地利用碳排放量远高于长江中上游地区,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低于长江中上游地区。2)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高值区主要集聚于长三角城市群附近,低值区主要分布于西部横断山区及川西高原附近。3)经济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异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环境规制、人类活动、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交互驱动了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人类活动、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差异是造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各驱动因子解...  相似文献   

16.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慧颖 《草业学报》2007,16(3):114-119
综合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研究的主要成果,认为该区沙源丰富,是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沙漠化土地面积正在快速增长,沙漠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步加剧;沙化的生成与发展是气候暖干化、干旱极端气候事件和人类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对策主要是人工增雨增加沙化区降水量、发展生态畜牧业、开发与保护草原并举、建立沙地定位监测、多学科各部门联合防沙治沙和以重点工程项目带动治沙事业。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镇扩展迅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使村庄处于粗放型发展,不合理利用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也造成了土地的大量消耗。因此,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中应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本文根据盘石镇进行小城镇规划过程中对土地的利用,分析村镇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土地利用现状,为城镇规划中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和方法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探讨乡村地区旅游开发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及调控问题,重点分析非理性旅游资源开发导致乡村地区大量农用土地的非农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极大变化,同时指出乡村地区大量农用地的非农化,不利于乡村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新农村建设。在分析土地非农化决策主体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9.
顾玲 《草业科学》2007,24(9):47-47
近年来,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湿地面积萎缩,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加大,草地退化日趋严重,成为近年来沙尘活动新的诱发地。  相似文献   

20.
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的综合评估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韩广 《中国草地》1995,(2):20-25
呼伦贝尔草原历来以水草丰美而著称,现有相当一部分已发生沙漠化,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度放牧。首要的是风沙地貌特征,沙漠化土地的分级主要依此而定。经量算,本区沙漠化指数为2.24,沙膜化率为12.96%,而沙膜化潜力为32.31%。沙漠化虽不很严重,但潜在危险性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