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稻瘿蚊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瘿蚊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刘思松,练德进,池菊英,钟增有(福建省武平县植保站364300)稻瘿蚊Orseoliaoryxae(Wood一Masen)在闽西地区武平县原是一种间歇性发生的次要害虫,90年代以来大发生频率增加,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中、... 相似文献
3.
分析邕宁县1982~1991年晚稻本田稻瘿蚊发生实况,初步明确影响第六代稻瘿蚊发生为害的主要因素是:杂交稻种植面积:第五代平均标葱率:5月中旬至6月上旬降雨量,7月下旬至8月中旬雨日数;早稻播种季节。 相似文献
4.
20 0 1年 ,乐安县二晚稻瘿蚊大面积发生。全县发生面积 1 948.3 hm2 ,占全县二晚种植面积的 1 3 .92 % ,占已发生乡 (镇 )二晚种植面种的 2 7.40 %。据统计 :标葱率发生在 2 %以下的有 83 4.5hm2 ,标葱率发生在 2 %~ 1 0 %的有660 .3 hm2 ,标葱率发生在 1 0 %以上的有 453 .3hm2 ,其中无收面积 1 3 3 .3 hm2。1 今年稻瘿蚊在乐安县发生特点1 .1 发生早、分布广、为害重 今年首次在早稻上发现稻瘿蚊为害 ,6月下旬早稻和一晚上即发现稻瘿蚊 ,比 1 998、1 999年早近一月 ,比2 0 0 0年早 3~ 5d;7月下旬一晚进入为害高峰 ,二晚秧田上出现稻… 相似文献
5.
稻瘿蚊(Pachydiplosis oryzaeWood Mason)在贺州市自20世纪80年代末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后,曾猖獗为害10多年,90年代其发生程度一直处于中等偏重至大发生[1]。但进入21世纪以来,稻瘿蚊发生为害程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中等偏重发生,2002年中等发生,2005年轻发生,全市发生面积仅1 987hm2。1近10a稻瘿蚊发生演变趋势1996~1998年贺州市稻瘿蚊发生程度均达到大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45 300hm2、46 500hm2、44 700hm2,占晚稻播种面积的90%以上,若不防治预计损失产量28 100t、32 800t、36 600t;1999年和2000年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发生面积…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针对宁都县近年来稻瘿蚊常有重度发生的情况,进行气象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气温明显偏高,水稻生长季节雨日、雨量明显们多,有利于稻瘿蚊的重度发生,易造成水稻大减产。因此,有必要提出一些有效的防治对策,做到及时预测,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8.
昭平县稻瘿蚊发生为害逐年减轻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10多年来昭平县稻瘿蚊的发生概况,并根据其发生规律和发生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昭平县稻瘿蚊自2000年以来发生程度逐年减轻。其原因有:一是耕作制度改变,降低了越冬虫源;二是塑盘抛秧栽培新技术,抑制了稻瘿蚊的发生;三是除草剂及高效、长效农药的科学使用;四是田间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五是稻瘿蚊的天敌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稻瘿蚊Orsedia oryzae(wood-Mason)原是我县晚稻区域性间歇发生的次要害虫.从有资料记载的1973年起至1980年,每年晚稻的发生面积一般为2.2~4.4万亩,平均为3.78万亩,占晚稻插植面积的16.4%;发生程度一般为中等偏轻至中等,平均每亩损失粮食6.5公斤.但是,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10.
稻瘿蚊过去是梧州地区中、晚稻局部性的害虫,八十年代中叶以后,为害逐年加重,1988~1992年连续五年竟达到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至特大发生的严重程度,对晚稻生产已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探讨其防治对策,对夺取水稻的稳产、高产就显得十分重要.1 猖撅原因分析1.1 高感品种连年大面积种植,为稻瘿蚊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有利于其迅速形成强大的危害种群.梧州地区自1975年试种杂交稻获得成功后,面积逐年扩大,1988年杂交稻面积已占水稻面积的62.6%,1992年上升到90%,而且所推广的杂交组合如汕优2、3、4、36、63、 相似文献
11.
稻瘿蚊间歇性暴发原因和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多年的系统调查和观察,明确了稻瘿蚊发生具有间歇性、隐蔽性、暴发性、毁灭性和专一性等5个特点,分析了其在大田县间歇大发生有5个方面的因素。防治上提出农业防治可采取“铲”、“避”、“改”等方法,化学防治应选用具有强触杀、强渗透力药剂,采用毒土法施药技术。 相似文献
12.
钟山县是稻瘿蚊历史发生区。50年代至60年代末,该虫为间歇性发生;1970年至1983年,为害逐年加重,晚稻发生面积由 1973年的3751亩,上升到1983年的80631亩; 1984年至1986年又轻发生,1986年晚稻仅发生1350亩;1987年至1990年,为害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13.
稻瘿蚊是邕宁县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a发生7-8个世代,以长1、2代为害早稻无效分蘖,第3代为害早稻无效分蘖及晚稻杂优制种田,第4代小部分继续为害迟插早稻无效分蘖及制种田,主要为害晚稻秧田,第5代有部分为害晚稻秧田,主要为害早插晚稻本田,第6代为害晚稻本田,第7代(或8代)为害晚稻无效分蘖。第5、6代是晚稻本田主害代。在邕宁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截至1995年)是严重发生为害时期,平均每年发生面积1.722万hm^2,占种植面积的36.9%,造成粮食损失255.02万kg,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90年代后期发生面积有所下降,平均每年发生面积0.728万hm^2,其中2000年稻瘿蚊发生程度是19995年以发生最轻的一年,从早稻后期虫源来看,早稻后期无效分蘖标葱率是近10a来最高的一年,虫源面积之广,有效虫源之多也是近10a来最多的一年,而晚稻稻瘿蚊却发生轻。本文就定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稻瘿蚊发生相关因素分析①陈玉托(广东省植保总站广州510500)稻瘿蚊PachydiplosisoryzaeWood-Ma-son在广东1a发生7~8代,该省南部地区为9~11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李氏禾、野生稻、再生稻和落谷苗上越冬。春末夏初成虫羽... 相似文献
16.
稻瘿蚊为害水稻损失及灰色关联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瘿蚊为害水稻损失及灰色关联度的分析为探索稻瘿蚊为害与产量损失的关系,1990年晚稻特在容县进行了调查。除采用回归分析法确定标葱率与有效穗、实粒数、产量和损失率的关系外,还采用简便有效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求水稻受稻瘿蚊为害后其有效穗、实粒数、结实... 相似文献
17.
18.
水稻纹枯病发生历史及演变原因简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水稻纹枯病(Rhizocotoniasolanikühn)自1905年在日本首次被佐佐木忠次郎博士发现后,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了。该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人们所忽视,不经意间,它的发生地域已由亚洲迅速扩展蔓延到了非洲、欧洲和美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1 发生历史演变过程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发生为害情况的报道最早见诸于著名植物病理学家魏景超教授1934年的研究。他对当时华南地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尤其是对该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作了深入的研究,确定其属于R.solani。 建国前,此病仅在江苏、浙江、广东等省水稻种植区…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在博白那林镇多福村福绵生产队首先发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之后发生面积,发生区域扩大而成为博白县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从发病程度,品种等方面的概述演变过程,分析原因 有:人为引种传病,杂交稻面积增大等。 相似文献
20.
稻瘿蚊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赖月清(福建省永安市植保植检站3631660)稻瘿蚊是我市水稻间歇性成灾的主要害虫。1988年全市仅有三个乡镇发生,发生面积相继扩大,为害日趋严重。至1993年,已扩大到全市各乡镇,发生面积达7.163万亩,损失稻谷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