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工花棒林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干旱风沙区营造人工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林对退化沙地土壤改良及植被的恢复作用,2013—2014年,对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19、24、30、35年生人工花棒林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花棒林生长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组成趋于丰富,结构趋于复杂。群落组成逐渐由人工种植的灌木树种演变为以草本、灌木结构为主的植物群落,且优势种的重要值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生活型组成看,植物种从以沙生、1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占优势地位,逐步让位于耐旱、抗风蚀的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从7年生、19年生至24年生花棒群落呈现增加趋势,之后从30年生至35年生花棒群落又逐渐降低,最低是7年生花棒群落,最高是24年生花棒群落。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是从7年生至35年生花棒群落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在各花棒群落间Pielou指数均差异不显著。说明随着人工花棒林植物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组成结构趋向均匀和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土壤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毛乌索沙地南缘生长年限相同的5种代表性人工恢复植被(油蒿、沙柳、花棒、小叶杨和紫穗槐)样地为研究对象,以裸露沙地为对照,研究不同人工恢复植被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人工恢复植被能够改善沙地土壤理化特性,不同植被对土壤的作用强度不同;紫穗槐和花棒样地的土壤容重等物理性质改善明显;人工恢复植被样地的土壤粒度频率分布均呈现双峰,紫穗槐样地土壤平均粒径最小。分选性最差;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士壤养分改良效果不明显。[结论]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土壤特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沙地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显著,而沙地土壤化学性质改良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土壤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毛乌素沙地南缘生长年限相同的5种代表性人工恢复植被(油蒿、沙柳、花棒、小叶杨和紫穗槐)样地为研究对象,以裸露沙地为对照,研究不同人工恢复植被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人工恢复植被能够改善沙地土壤理化特性,不同植被对土壤的作用强度不同;紫穗槐和花棒样地的土壤容重等物理性质改善明显;人工恢复植被样地的土壤粒度频率分布均呈现双峰,紫穗槐样地土壤平均粒径最小,分选性最差;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土壤养分改良效果不明显。[结论]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土壤特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沙地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显著,而沙地土壤化学性质改良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库布齐沙漠不同植被类型的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水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沙地类型间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呈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流动沙地。而不同植被类型固定沙地间,则表现为演替时间较长的天然油蒿灌木林群落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高于演替时间较短的人工杨树乔木林和人工沙柳灌木林群落。单位面积生物量(地上、地下)表现为由固定沙地到流动沙地依次递减,杨树乔木林固定沙地显著高于油蒿和沙柳灌木林固定沙地。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且由固定沙地到流动沙地依次递减,固定沙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排序为:人工杨树固定沙地天然油蒿固定沙地人工沙柳固定沙地,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该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生产力受林分特征和土壤养分共同制约,而土壤含水量的差异会导致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针阔混交林次生演替群落土壤营养元素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群落演替和土壤环境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方法]采用时空迭代法,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的针阔混交林次生演替阶段群落,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分析。[结果]在同一气候和母质条件下,针阔混交林次生演替群落中土壤有机质与氮、磷、钾等在剖面分布上的变化趋于一致,且在表层土壤中养分积累作用明显,与凋落物-土壤的分解吸收作用有关。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土壤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土壤营养元素供给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改善,改善后的土壤条件更适合下一代群落的生长。群落自组织、自我施肥能力增强与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相适应。[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多种干扰形成的"干扰系统"、群落动态变化以及东北地区次生林保育与生态恢复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土壤退化的修复、防沙抗沙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艾比湖流域的博尔塔拉河下游河岸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养分指标进行分析,找出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养分分布规律。[结果]在地表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含量显示出表层(0~10 cm)20 cm40 cm60 cm80 cm的规律;全磷、全钾含量上下层含量变化较小;研究区土壤养分总体偏低,土壤贫瘠。不同植被类型在从草本向灌木演替的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全磷除外)显示出灌丛灌丛及草本草本的规律。通过土壤养分指标相关性分析得出,在40 cm以上土层,土壤间相关性规律较明显,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性;在40~80 cm土壤层,各养分指标的相关性较差,规律不显著。[结论]该区域养分含量整体偏低;土壤中的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两者在不同植被下均呈现灌木丛群落灌木及草本群落草本群落的规律。由于全钾、全磷含量主要受土壤母质的影响,该区域土壤母质由河水沉积物构成,径流携带作用使其上下均匀,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采石场废弃地的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为人工辅助其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在对河北省井陉县不同恢复年限采石场废弃地进行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群落特征、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自然演替2 a采石平台和自然演替2 a道路边坡的植物群落结构相似,物种组成较简单,以1年生草本为主,且物种多样性低;自然演替11 a采石平台和自然演替13 a道路边坡物种多样性较演替2 a标准地有较大提高,物种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结论]自然演替13 a道路边坡植被明显好于自然演替11a采石平台植被,通过改善采石废弃地的立地条件,遵循植被的演替规律,可以加快其植被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8.
杜建民  王峰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0):102-104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5种典型人工固沙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垂直分布的差异性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人工固沙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人工林0~100 cm土层有机碳平均含量排序为白榆群落>新疆杨群落>花棒群落>柠条锦鸡儿群落>沙柳群落>裸沙地,且均以0~20 cm土层含量最高,同时,柠条锦鸡儿群落、白榆群落和新疆杨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变化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裸沙地相同,而沙柳群落和花棒群落趋势不明显,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最低值出现的土层不同;不同类型人工林0~10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为白榆群落>新疆杨群落>柠条锦鸡儿群落>花棒群落>沙柳群落>裸沙地,以乔木林白榆群落和新疆杨群落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试验所选各灌木林,但柠条锦鸡儿群落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最高值出现在80~100 cm土层,而其他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值均出现在0~20 cm土层。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初期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表现出0~20 cm土层明显高于20~60 cm土层,而20~40 cm和40~60 cm间无显著差异.0~60 cm土壤深度内,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有机质4.66~9.83 g·kg-1,全氮0.33~0.61 g·kg-1,全磷0.49~0.52 g·kg-1,有效氮21.56~41.80 mg·kg-1,有效磷0.73~1.31 mg·kg-1,有效钾58.31~102.01 mg·kg-1.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条件略好于草本阶段,说明植被演替草本阶段对土壤的培肥作用为群落向灌丛演替阶段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土壤养分环境.灌木初期不同,灌木树种间的土壤养分条件存在一定差异,表明不同灌木树种定居所需适宜的土壤养分条件也不同;灌木初期除土壤全磷外,其他各养分因子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0.
林下植被和土壤演变过程与人工林生长发育和群落结构互为因果,共同影响人工林的群落稳定性和健康水平。以鲁中南山地黑松Pinus thunberg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在调查不同发育阶段林分的群落结构、林下植被、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林生态系统随林龄变化的演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以6年生黑松林最高、30年生黑松林最低,有效钾质量分数以30年生最高、6年生最低,不同林龄阶段之间差异显著(P < 0.05);土壤全氮和有效氮质量分数均表现为30年生最高、50年生最低,其中50年生土壤全氮质量分数显著低于6年生和30年生,30年生土壤有效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6年生和50年生(P < 0.05)。②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以30年生最高,50年生最低,不同林龄阶段之间差异显著(P < 0.05);土壤脲酶活性随林龄增加而降低,50年生显著高于30年生和6年生(P < 0.05)。③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为6年生> 50年生> 30年生,土壤微生物丰度随林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绝对优势菌群。④林下草本植物和灌木多样性随林龄升高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植物的抗旱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在温室内模拟自然干旱条件,通过测定灰叶铁线莲、柠条、花棒、醉鱼木4种旱生植物幼树叶片的永久萎蔫系数,对其进行抗旱能力比较。[结果]灰叶铁线莲、柠条、花棒和醉鱼木分别在土壤含水量为3.49%、3.59%、3.63%、3.38%时叶片开始萎蔫,在土壤含水量达到1.51%、1.53%、1.68%、1.57%时产生永久萎蔫。说明灰叶铁线莲表现出与其他旱生植物花棒、柠条、醉鱼木相同的耐旱性。[结论]灰叶铁线莲、柠条、花棒和醉鱼木幼树叶片的永久萎蔫系数分别为1.51%、1.53%、1.68%、1.57%,4种植物的耐旱性相近。  相似文献   

12.
库布齐沙漠北缘不同人工灌木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江    袁勤    张立欣    代香荣    刘向阳    丁茹    叶丽娜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2):46-53
在库布齐沙漠北缘杭锦旗段选择柠条、沙柳、花棒和杨柴等4种人工灌木林为对象,以流动沙地为对照,研究不同人工灌木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各人工灌木林土壤综合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总体上,各人工灌木林地土壤容重、蒸发速率和pH值低于流沙地,土壤含水量、入渗率、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速效N、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高于流沙地,土壤盐分与流沙地无显著差异,不同人工灌木林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改善存在差异。2)各人工灌木林地土壤酶活性均强于流沙地,总体而言,柠条林地和沙柳林地的建植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花棒林地和杨柴林地的建植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磷酸酶与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与脲酶、多酚氧化酶间极显著正相关。3)各人工灌木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均显著多于流沙地,柠条和沙柳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多于花棒和杨柴林地;各类人工灌木林地和流沙地土壤中放线菌数量最多,细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间无显著相关性;细菌除了与脱氢酶相关性较低外,与其他酶均极显著正相关;真菌仅与多酚氧化酶显著负相关;放线菌与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显著正相关。 4)各人工灌木林地和流沙地土壤肥力高低为柠条林地>沙柳林地>花棒林地>杨柴林地>流沙地,人工灌木林的营造改善了土壤理化特征和生物学性质,显著地提高了流沙地土壤肥力质量,营造柠条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花棒不同年龄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和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的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差异,采用平板涂布法从花棒根际土壤分离并鉴定细菌44属,真菌24属,放线菌19属;细菌数量在花棒林内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的数量最少;土壤微生物有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花棒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总量的根际效应春、夏、秋分别为1.13、1.08、1.87.不同林龄的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均存在差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酶活性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均表现为逐渐降低.土壤细菌与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种土壤酶活性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有机无机复合保水剂在沙土中的保水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有机无机复合保水剂在沙土中的实际保水效果和对沙土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在人工气候箱中模拟苛刻荒漠条件,考察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含量(0.10%、0.25%、0.50%、1.00%)有机无机复合保水剂在沙土中的保水性能和对沙土的改良作用。[结果]复合保水剂具有良好的保水性,经过18次反复使用后,复合保水剂改良沙土效果明显。[结论]复合保水剂适用于沙土中。  相似文献   

15.
土壤因子对毛乌素沙地豆科植物AM真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羊柴(Hedysarum mongolicum)、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植物根际土样和根样的采集分析,研究了4种豆科植物与AM真菌的共生状况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植物都有较高的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AM真菌平均总定殖率达77.19%,平均孢子密度为223.7个/100 g土,表明4种豆科植物都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不同植物或不同样地之间,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有一定差异。AM真菌的定殖率与孢子密度无显著相关性;有机质和有效N与孢子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有效N与泡囊定殖率呈显著负相关。认为AM真菌孢子密度和泡囊定殖率可作为荒漠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豆科牧草用于滨海盐渍土生物改良的可性行。[方法]利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种植豆科牧草林生山黧豆和紫花苜蓿的人工草地对滨海盐渍土壤盐分特性和肥力的影响。[结果]与自然盐碱空白地相比,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和林生山黧豆的人工草地的土壤盐分含量明显降低,0~40 cm土层脱盐最为强烈,脱盐率达47.8%~48.8%,土壤盐分分布由柱状型转变为底积型;0~20 cm土壤pH值明显降低;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8.4%、42.5%和95.6%、69.8%。紫花苜蓿草地与自然盐碱空白地的盐分离子运移存在着差异。[结论]中度盐渍化土壤种植紫花苜蓿,轻度盐渍化土壤种植林生山黧豆,是生物改良滨海盐渍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江苏省沙土、高沙土及周边生态条件相近地区花生新品种泰花9号的栽培技术。[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7种栽培密度、7个施肥水平,研究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泰花9号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密度和施肥量对泰花9号产量、株高、侧枝长、分枝数、有效果数均有显著影响。[结论]泰花9号适宜种植密度为165 000穴/hm~2;施复合肥(N∶P_2O_5∶K_2O=15∶15∶15)450.0~600.0 kg/hm~2,同时配以75.0~112.5 kg/hm~2尿素作基肥较好。  相似文献   

18.
摘要:为了解决细枝岩黄芪在青海东部地区育苗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日光温室细枝岩黄芪播种育苗试验,通过1年的调查与分析,认为细枝岩黄芪日光温室播种育苗,在青海东部地区应以4月中下旬为宜,过早过迟都不利于出苗和保苗,如果有温室条件,尽量采用温室育苗。大田育苗播种后应进行覆盖,也可提高苗木出苗率和保苗率。  相似文献   

19.
马令法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713-7714
[目的]研究留茎高度对红芪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法,在甘南高原地区研究了红芪留茎高度对其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在7月上旬现蕾前进行剪茎,且留茎50 cm的红芪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主根长、根径、单株根鲜重等经济性状和产量最高,且产量比CK明显提高了30.86%。[结论]红芪留茎高度在50 cm左右时较为理想,既可以节水又能达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