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铜绿丽金龟对植物源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的铜绿丽金龟植物源引诱剂,利用触角电位(EAG)和Y形嗅觉仪技术,测定了铜绿丽金龟雌、雄虫对20种植物源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10μg/μL浓度下,铜绿丽金龟对甲基庚烯酮、顺-3-己烯乙酸酯、壬醛、1-辛烯-3-醇、芳樟醇和反-2-己烯醇具有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且呈雌虫大于雄虫的趋势。Y形嗅觉仪行为测定中,雌虫对多数挥发物的敏感度高于雄虫。其中反-2-己烯醇、顺-3-己烯乙酸酯、甲基庚烯酮和1-辛烯-3-醇对铜绿丽金龟雌虫的吸引作用显著高于对照;而雄虫仅对顺-3-己烯乙酸酯有显著的趋向选择。本研究为开发有效的铜绿丽金龟田间引诱剂用于生态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对斑鞘豆叶甲Colposcelis signata(Motschulsky)成虫有生物活性的行为调控剂,选取非寄主植物16种挥发物,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lectroantennogram,EAG)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斑鞘豆叶甲成虫对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10-1 mol/L浓度下斑鞘豆叶甲成虫对6种...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Motschulsky)成虫嗅觉相关蛋白的功能,本文以铜绿丽金龟雌成虫触角为原始材料提取总RNA,利用SMART技术构建了铜绿丽金龟雌虫触角全长cDNA文库。经测定,原始文库滴度为6.74×106pfu/mL,扩增后的文库滴度为1.08×1010pfu/mL,文库重组率为98.98%。随机挑取24个单克隆,通过菌液PCR检测得知文库插入片段的大小在0.5~2.0kb之间,片段平均长度为1.0kb左右。经过菌液PCR并测序筛选cDNA文库,本试验获得了两条编码气味结合蛋白的全长基因序列AcorOBP1和AcorOBP2。以上数据表明,已获得高质量的铜绿丽金龟触角全长cDNA文库,并筛选、克隆获得了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序列。这为进一步研究触角内气味结合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华北大黑鳃金龟对20种植物源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发掘能影响华北大黑鳃金龟行为反应的植物挥发性物质,以利用化学生态学技术调控华北大黑鳃金龟的行为,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方法] 采用触角电位(EAG)及Y型嗅觉仪行为测定技术,对20种植物挥发物进行筛选。[结果] 在10 μg/μL浓度刺激下,顺2己烯醇、反2己烯醇、乙酸顺3己烯酯、辛醛和苯乙醇能引起华北大黑鳃金龟触角较强的电位反应,总体趋势雌虫反应大于雄虫。行为测试中,反2己烯醇、芳樟醇、乙酸顺3己烯酯、1己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吸引能力都显著高于对照正己烷,但辛醛和苯乙醇对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吸引作用低于对照正己烷,并呈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华北大黑鳃金龟对本文所选的部分植物源挥发物对有显著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该结果可为开发对其的田间引诱剂或驱避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开发华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引诱剂,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浙江省慈溪市沿海防护林中华星天牛5种寄主植物(柑橘Citrus reticulata、苦楝Melia azedarach、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金丝垂柳Salix×aureo-pendula)的挥发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和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ogram detection,GC-EAD)联用技术解析各植物中引起触角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华星天牛对5种寄主植物和7种活性物质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在5种寄主植物挥发物中共鉴定出75种化合物,分为8个化学型;5种寄主植物可被分成3组,不同组间挥发物的组成不同,同组内不同植物种间有共有组分和特异组分;在较为吸引华星天牛的柑橘和苦楝挥发物中,萜烯类占比高。(±)-柠檬烯、γ-松油烯... 相似文献
6.
铜绿丽金龟属鞘翅目、金龟子科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以幼虫危害为主 ,2 0 0 2年 ,该虫成虫在贵州省水城县主要烤烟区严重发生 ,作者对其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现简报如下 :1 发生特点铜绿丽金龟在水城县发生于 6月上中旬 ,该虫成虫取食烤烟叶片 ,在水城县米箩乡烤烟地调查 ,造成缺刻、穿洞 ,引起烤烟品质下降 ,虫伤株率达10 0 % ,受害面积 333hm2 ,平均每 667m2 使烟农减少收入 2 0 %~ 30 %。2 原因分析铜绿丽金龟虽早有分布 ,但多年来一直未造成灾害 ,在当地是一种常见的次要害虫。 2 0 0 2年该虫突然局部爆发成灾 ,与高温干旱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铜绿丽金龟在承德春播紫苏区的发生情况调查,明确了铜绿丽金龟发生期为8月2—21日;盛发期为8月4—18日,8月11日虫口数量达最高峰;8月2—12日,铜绿丽金龟为害的紫苏单株叶片率呈上升趋势。该时期为害特点是在叶片上造成圆点状孔洞;8月13日以后,为害叶片数量已接近最大值,但为害程度逐步加重,8月21日单株叶片为害率达99%。铜绿丽金龟的发生与温、湿度及寄主植物的分布有关。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寄主植物有利于铜绿丽金龟的发生和为害。 相似文献
8.
苏云金芽孢杆菌HBF-1菌株对铜绿丽金龟和黄褐丽金龟幼虫生长发育及取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HBF-1菌株对10日龄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和黄褐丽金龟A.exoleta幼虫存活率、拒食、抑制生长及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大和感染时间的延长,两种金龟子幼虫的存活率均下降,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拒食作用和生长抑制作用增强,使该幼虫对饲料的选择性增强。感染7 d时,对黄褐丽金龟幼虫的LC50值为64.16 μg/g,14 d时下降到13.98 μg/g,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LC50值则由79.69下降到19.14 μg/g。当菌剂浓度为10 μg/g、感染7 d时,HBF-1菌株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拒食率和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74%和9.84%,14 d时分别为30.75%和73.87%;当菌剂浓度达到160 μg/g、感染7 d时,对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拒食率和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9.01%和83.61%,14 d时分别为86.10%和97.75%。可见高浓度菌剂对铜绿丽金龟幼虫有一定的拒食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中华弧丽金龟甲Popillia quadriguttata的行为调控剂,利用触角电位仪测定中华弧丽金龟甲雌、雄成虫对12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其对8种具有电生理活性的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寄主植物挥发物1-辛烯-3-醇引起的中华弧丽金龟甲雌成虫触角电位(EAG)相对反应值分别为己醛的3.08倍、反式-2-己烯醛的2.96倍、3-辛酮的2.33倍,显著高于这3种挥发物;5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引起的雌成虫EAG相对反应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浓度为0.1 mol/L时,寄主植物挥发物2-乙基-1-己醇、1-辛烯-3-醇和β-石竹烯均对雌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非寄主挥发物(-)-β-蒎烯对雄成虫具有显著驱避作用;在浓度为0.001 mol/L时,寄主挥发物2-乙基-1-己醇、1-辛烯-3-醇、β-石竹烯和芳樟醇均对雌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非寄主挥发物(R)-(+)-柠檬烯、1,6-二甲基-2,4,6-辛三烯对雄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在浓度为0.00001 mol/L时,寄主挥发物β-石竹烯、芳樟醇均对雌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非寄主挥发物(R)-(+)-柠檬烯、1,6-二甲基-2,4,6-辛三烯对雄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说明一定浓度的β-石竹烯、芳樟醇、2-乙基-1-己醇对中华弧丽金龟甲雌成虫具有显著的引诱能力,可作为引诱剂成分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桃蛀螟成虫触角超微结构观察及对玉米花丝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及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镜对桃蛀螟成虫触角感器进行观察,并利用触角电位仪分析桃蛀螟触角对5种玉米花丝气味挥发物的反应。发现桃蛀螟触角感器绝大部分位于触角的腹面及侧面,鞭节表皮上有连续的网纹结构,而柄节和梗节上没有。桃蛀螟触角上有7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刺形感器、耳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Ⅰ型、Ⅱ型)。桃蛀螟雌雄成虫对花丝气味挥发物产生明显的触角电位反应,雌性桃蛀螟触角对1-己醇、1-庚醇、β-蒎烯和β紫罗酮反应明显,且随浓度的增加,反应强度增加迅速,尤其对1-己醇的反应尤为明显。雄性桃蛀螟触角对于1-庚醇和1-己醇反应非常明显,反应强度明显弱于雌虫。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Monitoring traps and control methods are needed for the long‐legged chafer, Hoplia spectabilis Medvedev, which has recently reached outbreak numbers in pastureland of Qinghai Province, China. RESULTS: Field trapping experiments, using cross‐pane funnel (barrier) traps, showed that H. spectabilis adul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ttracted to branches of the host plant Dasiphora fructicosa (L.) Rydb. However, beetles were slightly attracted to similar host plant branches infested by conspecific beetles, possibly owing to weakly attractive volatiles, primarily (Z)‐3‐hexenyl acetate, released from beetle‐damaged host leaves. This compound was weakly attractive when released from traps. However, H. spectabilis beetles showed strong visual responses to yellow‐ or white‐painted trap panes, with weaker responses to blue, red or green panes, and least response to black panes. Black traps at 0.2–1.5 m above ground intercepted significantly more beetles than traps at 2.5 m. The mean flight height based on trap catches was 0.88 m (SD = 0.76), yielding an effective flight layer of 1.9 m. Flight response of beetles to colored barrier traps occurred between 10:00 and 18:00, and peaked between 12:00‐14:00, when daily temperatures reached their maximum. CONCLUSION: Unbaited yellow or white cross‐pane funnel traps are recommended for both monitoring and mass‐trapping programs against this economically and ecologically important scarab beetle. Copyright © 201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寄主植物种类,对13科38种植物进行了田间笼罩接虫试验和室内生物测定,并通过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了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有8科20种,酸模叶蓼是最适宜寄主植物,其次为玉米、谷子、薏苡等;在酸模叶蓼、玉米等11种植物上还发现了第2代幼虫。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饲养条件下,亚洲玉米螟能在9科25种寄主植物上完成生活史,其中以向日葵为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增长最快,其次为玉米。研究表明,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植物共有9科27种,较适宜寄主植物有酸模叶蓼、玉米、谷子、苍耳和葎草,其中在玉米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为研发基于植物精油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驱避剂和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引诱剂,利用嗅觉仪测试了6种植物精油在不同浓度下对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6种植物精油对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行为的影响具有种类差异性,不同植物精油对昆虫的行为影响有较大差异。此外,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对植物精油的嗅觉反应还与精油浓度有关,精油浓度范围在100~5 000 mg/L时,山楂油、白木香油、金银花油、肉桂油和鱼腥草油对褐飞虱雌成虫表现出明显的趋避效果,其中山楂油和金银花油的驱避效果最好,二者在100、500、1 000和5 000 mg/L这4个浓度下均能显著驱避褐飞虱。0.1 mg/L和1 mg/L浓度的山楂油、0.1 mg/L浓度的白木香油和1 mg/L浓度的丁香花蕾油对稻虱缨小蜂雌成虫有较强的吸引力。较高浓度10 mg/L的鱼腥草油对稻虱缨小蜂有明显的驱避性。表明植物精油可以明显地影响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的行为,可作为行为调控物在"推-拉"策略中防控褐飞虱。 相似文献
14.
通过Y型嗅觉仪比较了7类14个不同品种的柑橘对柑橘粉虱引诱力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中3个品种柑橘叶片挥发物成分,并测定柑橘粉虱对其中的10种挥发物单体标样在10-2、10-4、10-6、10-8g/mL浓度下的行为学反应,以期明确植物挥发物在柑橘粉虱寄主定位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供试的14个柑橘品种中南丰蜜橘对柑橘粉虱引诱作用最强,HB柚最弱。被检测出的37种挥发物单体中的主要成分是烃类、醇类化合物,被测3个品种共有的挥发物有9种。在被测的10种挥发物单体中,引诱作用最强的是浓度为10-8g/mL的γ-松油烯和浓度为10-4g/mL的R-(+)-柠檬烯。研究表明,柑橘叶片中的挥发性气味对柑橘粉虱的寄主选择有重要影响,而且挥发性气味的化合物组成及其相对浓度影响其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短翅蚜小蜂对桃蚜的搜寻及控害潜能,采用叶碟法研究了短翅蚜小蜂对甘蓝和辣椒2种植物上桃蚜2龄若虫的取食与寄生行为。结果表明,短翅蚜小蜂对甘蓝桃蚜和辣椒桃蚜的取食和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及Holling III型方程。短翅蚜小蜂的取食和寄生搜寻效应均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桃蚜密度小于35头时,短翅蚜小蜂对甘蓝桃蚜的取食搜寻效应大于辣椒桃蚜,而当桃蚜密度大于35头时,短翅蚜小蜂对辣椒桃蚜的取食搜寻效应大于甘蓝桃蚜;短翅蚜小蜂在所有密度下对辣椒桃蚜的寄生搜寻效应均大于甘蓝桃蚜。短翅蚜小蜂取食甘蓝桃蚜的瞬间攻击率a'为0.3289,处理时间T_h为0.2597,均大于辣椒桃蚜,寄生甘蓝桃蚜的瞬时攻击率a'为0.8213,小于辣椒桃蚜,而处理时间T_h为0.0275,大于寄生辣椒桃蚜;短翅蚜小蜂对甘蓝桃蚜的理论最大取食量和寄生量均小于辣椒桃蚜。研究表明,短翅蚜小蜂对不同密度的桃蚜均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且对辣椒桃蚜的控制作用大于甘蓝桃蚜。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李树上新纪录害虫北亚脉扁蜂Neurotoma sibirica的生物学特性,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记述该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北亚脉扁蜂在吉林省吉林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下5~15 cm深的土层中做土室越冬。每年4月中旬幼虫开始化蛹,5月上旬成虫羽化出土,5月中旬为成虫盛期,成虫产卵从5月上旬持续到5月下旬,单雌产卵量为13~43粒,卵期5~9 d。6月上旬为北亚脉扁蜂幼虫为害盛期,幼虫为6龄或7龄,幼虫期14~21 d,6月中、下旬老熟幼虫陆续入土越冬。北亚脉扁蜂幼虫在李、紫叶李、杏、榆叶梅4种寄主上均可完成发育,在自然条件下李树受害率可达100%,紫叶李树受害率为40%,杏树受害率为20%。北亚脉扁蜂天敌有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斯马蜂Polistes snelleni、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2种姬蜂及1种病原菌。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定位寄主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时利用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源,利用Y型昆虫嗅觉仪测定了红颈常室茧蜂雌雄成虫对绿盲蝽3龄若虫及其为害寄主植物棉株以及雌性红颈常室茧蜂成虫、绿盲蝽成虫对苗期和花期的棉花、蓖麻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与干净空气(空白对照)相比,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绿盲蝽3龄若虫、健康棉株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差异,绿盲蝽3龄若虫为害的棉株对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但在为害后去虫和未去虫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雄性红颈常室茧蜂对各处理均无明显的选择行为。与健康或为害后去虫的苗期棉花相比,雌性绿盲蝽成虫显著趋向花期蓖麻;而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只趋向于为害后的花期蓖麻。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为害后去虫的花期棉花和花期蓖麻的选择行为显著高于相应的苗期植株。这表明雌性红颈常室茧蜂主要利用绿盲蝽若虫为害后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定位寄主绿盲蝽,且其对花期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与绿盲蝽成虫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蠋蝽Arma custos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在室内条件下测定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以及不同蠋蝽密度对自身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蠋蝽5龄若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和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0.829、0.024 d和41.667头;蠋蝽雌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和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0.796、0.020 d和50.000头;蠋蝽雄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和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0.752、0.021 d和47.619头。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棉铃虫幼虫密度固定时,单头蠋蝽的日捕食量随蠋蝽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蠋蝽对棉铃虫的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干扰系数分别为0.548、0.702和0.772。表明蠋蝽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均对棉铃虫3龄幼虫具有一定的防控能力,且成虫对棉铃虫幼虫的防控能力大于5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