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流动人口市民化是城市化的核心问题,社会融合是市民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高低是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发挥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功能。[方法/过程]以流动人口为主体视角,从分析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中的多重诉求出发,认为公共图书馆在为增强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和职场竞争力提供社会支持、满足了流动人口希望获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部分诉求和满足了流动人口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部分诉求等方面发挥着社会融合功能。[结果/结论]文章提出可从公共图书馆平等性维度、可及性维度和服务覆盖率维度出发改进和完善现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民问题是阻碍中国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中国农民问题的形成和演变是在中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农村与城市长期分离;二元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减缓了农村城市化步伐;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造成城市化失衡发展。要改变或者削弱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应采取如下政策措施: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构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乡巨大的经济反差使流动人口相对剥夺感加强;城乡文化冲突使流动人口原有的传统准则失效并导致城市亚文化形成;社会管理和控制能力弱化使流动人口长期受到“二等公民”待遇,种种不良社会因素最终必然会导致城市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的上升。打破城乡二元社会对立,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制度性建设和改善,优化进城农民社会心理环境,是控制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上海郊区城市化与农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化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随着“一城九镇”城市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农地保护尤其是耕地保护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郊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重外延、轻内涵,致使城市用地加速增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粮食产量大幅下降,郊区农村自产自食的产销模式难以实现。为此,笔者提出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加强用地计划管理,严格审批对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加强对闲置土地的管理,促进建设用地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同时可采取异地保护、归并宅基地、复垦整理、向滩涂要田等措施,“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1.51×104hm2”。  相似文献   

5.
1910~1970年间美国农村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迅速扩展推动了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化,大量农村人口通过城市建设或向城市移民而转变为城市人口,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加重了城市的人口压力。美国工业化的推进改变了以人力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村劳动力人口不断下降,引发了进城务工人口的增加与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等问题。面对人口结构急剧变动引发的不良后果,美国各届政府通过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摆脱困境,顺利实现了人口结构骤变时的稳定转型。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城乡二元分立结构向城乡统筹结构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进行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已经不能再固守原有的行政村建制,而应以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和发力点.从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来推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应该拓展改革深度,理顺社会管理体制关系;增加政府投入,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丰富文化生活,塑造农民社区居民意识;健全社区组织,提升社区居民自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民工潮”的成因、趋势和积极意义与消极作用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民工潮”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国家工业化,社会城市化。要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必须革除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度障碍,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快城市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并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农村社会的发展变迁.在农村发展变迁过程中农村社会面临突出问题,诸如农村空心化、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村自治面临新的挑战.农村社会治理发展应坚持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共同体建设协调式发展的思路,加强农村基层自治结构与体系建设与重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推进政府治理与农村自治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中国的突出问题,对大都市郊区农村而言,“三农”问题的表现形式更有其独特性。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土地分散在各家各户,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业收益与城市的发展速度相比,呈退步状态,都市郊区的农民不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把自家小块土地都转包给外来农民种植粮食、蔬菜。形成外来流动人口数量过多的局面,引发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承载、社会稳定方面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之下,城中村的合理改造问题已跃升为城市与农村地区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已有的城市化进程研究大多聚焦于城市或者乡村的二元结构层面,对同时具有城市和农村双重属性的“城中村”却少有研究。以昆明市城中村改造为例,针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空间结构排布不合理,配套机制不完善;建筑存在安全隐患及公共设施不能满足民众需求;社会治安不稳定,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探究城中村改造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路径。应采取聚焦顶层设计,建立有效监督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保留特色文化,延续城市记忆;实现“四化”有机统一,推动产业融合等举措加快城中村改造进程。  相似文献   

11.
王静  张容 《甘肃农业》2006,17(5):20-21
从近代以来,世界上社会变迁的重要潮流之一,是社会现代化的潮流。我国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逐步推进,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强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特别是城市近郊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是,随着农村逐步城市化,这其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本文对“民工潮”现象以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夏延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12-8615
在社会转型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探讨了我国大城市高校新区建设对城市高等功能教育区的扩张,以及高校郊区化趋势加剧的影响。基于默顿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以成都市新都区为例,通过城市化水平测度复合指标分析高校郊区化对郊区城市化进程的正负功能。分析了高校郊区化在郊区人口城市化、郊区经济城市化、郊区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城市化,以及郊区文化和居住环境方面所发挥的正功能,同时也指出了高校郊区化给政府的管理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所造成的负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把负功能转化为正功能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政策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到适度解冻,从控制"盲流"到规范流动,从公平就业到社会融入的变迁过程。在"新二元结构"问题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的情况下,要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改革来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享城市公共服务,最终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4.
社会交往作为现代城市生活的必需品,影响着进城农民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与城市居留决策,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制度制约了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居民的社会交往,使进城农民工深陷于旧有的社会网络关系之中,导致其生活质量和市民化意愿的下降,严重阻碍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笔者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解释社会交往困境的形成原因并通过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描述农民工社会交往现状;其次在阐述社会交往困境的影响基础上就城市居民社区、公共交流平台、社会教育体系以及公共服务政策给予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提升城市群功能的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有效的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势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汇聚成为必然。与此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等一系列的限制,农民工流入城市后的城市身份认同并不高。因此,深入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教育、健康、住房、社会保障等服务均等化以及流动人口职业健康促进工作,构建以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协同作用,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环节。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农民工的城市身份认同指数,并对该指数的后期应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和动力,农业产业化是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结构转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聚集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内涵;同时农村城镇化带动了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推进城镇化战略,用城市文明带动农村文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一体化,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子女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在整个社会变迁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从流动子口子女、城市居民子女、流动人口家长和学校教师四方面分析了流入地实现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优势,对公办学校的主渠道和民办学校的辅助渠道从内容到形式进行 了剖析。  相似文献   

18.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同时供需不平衡。供给滞后也成为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如何使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相适应?了解新形势下,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新特点,建立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模型,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必将成为满足公共需求,实现群众公共利益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特殊的城市化阶段,其主要目标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社会保障和产业发展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解决城市建设问题。也就是说要跳出“三农”的圈子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改变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相似文献   

20.
顶层设计要科学 规划设计时宜采用“串葡萄”而不是“摊大饼”模式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100多年前,马克思这样阐述城市的集中性。 100多年来,城市化与工业化两大车轮,推动人类社会滚滚向前。然而,当“集中”到了一定程度,人口高度集聚的大城市开始遭受“城市病”困扰时,人们首先从“分散”中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