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秸秆还田与氮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小麦产量及灌浆速率影响试验得出:氮肥全部基施小麦产量最低;适当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增加追氮比例,对优化小麦群体结构,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中产田在每公顷施氮180kg条件下,基追比5:5的施肥方式能显著地提高小麦产量;随氮肥施用方式变化,灌浆速率也存在一定差异,氮肥基追比5:5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籽粒灌浆速率。  相似文献   

2.
秸秆还田配合氮肥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分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世界 《河南农业》2013,(11):11-12
为探索玉米秸秆还田时合理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例,以及与秸秆腐熟剂等配合施用的效果,按照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土壤养分研究室的统一方案,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秸秆还田与不同基追比氮肥配合施用试验,为北纬33°小麦产区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评价小麦新品种国麦301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最佳施氮量和最佳基追比例,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设置7个处理小区、3次重复开展对小麦新品种国麦301氮肥不同用量和基追比例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最佳施氮量为17.5kg/亩,最佳基追比例为5∶5,在此情况下,国麦301的群体动态、单株干物质动态、灌浆速率及增重、产量结构达最佳值,产量最高,施氮少则生物学产量与实产均低,施氮多则生物学产量高,但后期贪青晚熟,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缓解农业生产劳动力紧缺矛盾,本研究在江苏泰州姜堰高砂土上,开展减少施肥次数对小麦产量效益和氮肥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小顺序为一基二追 > 一基一追 > 一次施肥,施肥成本顺序为一次施肥 > 一基一追 > 一基二追。一次施肥和一基一追的小麦产量比一基二追减少,其原因分别与每穗粒数和每平方穗数减少有关。小麦收获指数随施肥次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一次施肥显著降低氮肥利用效率而增加氮素盈余和氮素盈余率,与此同时偏生产力也有明显下降;一基一追和一基二追的氮肥效率和氮素盈余非常接近。相同施肥次数下,条播小麦的籽粒和秸秆生物量略高于撒播小麦,而秸秆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量则明显高于撒播小麦。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秸秆还田方式与不同肥料运筹比例对小麦群体、个体及最终产量的影响,设置了2种还田方式和3种运筹比例交叉试验。结果表明:一定的基、追肥施用比例与秸秆还田互作处理能显著影响小麦产量三因子。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以5:1:4氮肥比例能够建立适宜群体,同时促进个体良好生长,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和施氮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方法]在玉米秸秆还田的情况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4 a定点试验,研究在豫北潮褐土类小麦田,施氮方式及添加秸秆腐熟剂对小麦产量、群体、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寻求最佳施氮方式。[结果]豫北潮褐土类小麦田,在施氮225 kg/hm~2水平下,以氮肥基追比5∶5+2 250 g/hm~2秸秆腐熟剂的施肥方式小麦产量和千粒重最高。[结论]氮肥基追比5∶5+2 250 g/hm~2秸秆腐熟剂为最佳小麦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氮肥运筹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冬小麦生长发育、成产三因素及产量的影响,摸索出洛阳市高产区小麦氮肥适宜的基追比例,为指导农民合理施肥和小麦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密度、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烟农19和兰考矮早8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提高有利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而穗粒数与千粒重随播种密度的加大而减小。氮肥基追比例增加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千粒重间均呈正相关,而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穗粒数间呈负相关,氮肥基追比例增加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未达显著差异水平。烟农19以中密度、氮肥基追比例5:5处理产量最高,兰考矮早8以高密度、氮肥基追比例7:3处理产量最高。根据密度、氮肥基追比例组合与产量结果建立二元回归模型,烟农19的氮肥基追比例5:5最佳,优化密度为328.4×104 hm-2基本苗,其优化产量可达8 725.3 kg.hm-2,兰考矮早8的氮肥基追比例7:3最佳,优化密度为421.2×104 hm-2基本苗,其优化产量可达7 441.1 kg.hm-2。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氮肥施用方法及秸秆还田调控氮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钾形态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不同基追比调控对小麦产量、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基追比7∶3、6∶4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从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来看,氮肥基追比7∶3、6∶4处理的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全钾含量最高。所有处理的非交换性钾差异不大。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基追比7∶3、6∶4处理为秸秆全量还田下效果最佳,利于小麦产量提高及增加土壤速效钾及全钾含量。  相似文献   

10.
在麦稻两熟条件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小麦秸秆还田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有明显的减穗、改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等效应;在麦秸还田条件下,提高基蘖氮肥比例则有明显的增穗效应;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江苏麦稻两熟制水稻适宜的基蘖肥:穗肥比为(7:3)~(8:2).  相似文献   

11.
郭芳  冯云 《农民致富之友》2013,(20):100-100
氮肥的施用对小麦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基追比例和施肥时期对施肥效应影响不同。为了建立小麦施肥指标体系,淇县于2011-1012年度安排了小麦氮肥运筹试验。本文对这次试验、对试验的方法、结果与分析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淮北地区砂姜黑土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对2011-2014年度连续3年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施肥模组式合下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不同的施肥模式组合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结果还表明秸秆还田在不同施肥模式下在氮素达到一定水平后小麦产量结构中的亩穗数、穗粒数有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千粒重有随着施氮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穗粒数受不同施肥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1]。  相似文献   

13.
根据小麦精确施肥试验结果确定总施氮量,以强筋小麦烟农19为材料,研究氮肥不同基追比和不同追氮时期对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比例高的处理,群体大,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对较低;拔节期追氮比例高、追氮期延迟的处理,群体相对较小,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采用追肥在拔节期一次施用、基追比为5∶5或4∶6的氮肥运筹方式,强筋小麦烟农19可实现7 2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李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583-9584,9627
[目的]为了使秸秆还田达到最终增产.[方法]开展了2个年度秸秆还田与不同基追比氮肥施用对比试验.[结果]在秸秆还田的情况下,当施纯氮210 kg/hm2,基追比5:5时增产效果最显著,施纯氮180 kg/hm2时基追比以7∶3较好.当纯氮180 kg/hm2全部做底肥时,在6个处理中产量最低.[结论]研究结果为33°N附近小麦产区制定合理的秸秆还田高产施肥方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冀南麦区冬小麦高产创建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例,在总施氮(N)量270 kg/hm2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基追比3∶7、5∶5和7∶3为主处理,以当地主推的3个冬小麦品种邯6172、河农6049和衡4399为副处理,探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重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其中,氮肥基追比为5∶5时,小麦千粒重和拔节期干物重均最大,无效小穗数最少,产量最高,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的氮肥运筹模式。不同品种小麦适宜的氮肥基追比有所不同,邯6172和河农6049适宜的氮肥基追比均为5∶5,衡4399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为3∶7。因此,在冀南麦区进行高产创建时,还应结合品种特性适当调整氮肥基追比例。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通过连续7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索秸秆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冬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地上部吸氮量、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为小麦增产及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玉米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副处理设置5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0,不施用氮肥)、84 kg·hm-2(N84,当地推荐氮肥用量的一半)、168 kg·hm-2(N168,当地推荐氮肥用量)、252 kg·hm-2(N252,高氮肥用量)、336 kg·hm-2(N336,超高氮肥用量)。【结果】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未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施用氮肥较不施氮肥小麦增产18%—29%,而超高氮肥用量较推荐氮肥用量有减产风险。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有交互效应。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在氮肥用量为252和336 kg·hm-2时,公顷小麦穗数增加5%—7%,产量平均增加5%—6%。秸秆还田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氮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不施用氮肥增加16%—33%。秸秆还田对小麦地上部吸氮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氮肥的地上部吸氮量较不施用氮肥增加36%—72%。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小麦地上部吸氮量有交互效应。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在氮肥用量为252和336 kg·hm-2时地上部吸氮量平均增加5%—8%。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平均增加18%,增加的硝态氮含量主要分布在70—170 cm土层。N168处理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土壤氮处于亏损状态,秸秆还田后有效地弥补了氮亏缺,进一步增加氮肥用量,将大幅增加土壤氮盈余量。相对于秸秆还田,氮肥用量对土壤氮盈余量的影响更大。【结论】秸秆还田配施高氮肥用量能增加小麦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但同时增加了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和氮盈余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和土壤表观氮平衡等,秸秆还田配施168 kg·hm-2氮肥更利于维持小麦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不同成熟型小麦品种实现高产的适宜氮肥基追比例,选用正常落黄型品种豫农416和早衰型品种西农979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24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两种成熟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旗叶SPAD值、叶面积指数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成熟型小麦籽粒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不同品种成产因素及产量的最适氮肥基追比不同。此外,增加追氮比例可明显提高早衰品种西农979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有效延缓叶片衰老。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全部基施或全部追施的产量均较低,氮肥基追结合可以增加产量,正常落黄型品种豫农416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氮肥基追比为5∶5,早衰型品种西农979实现最高产量的最适氮肥基追比为3∶7。  相似文献   

18.
以多穗型小麦烟农19和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穗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烟农19的中密度(300×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5∶5互作处理、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的高密度(412.5×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7∶3互作处理有利于群体叶面积指数的提高,产量最高,分别为8 682.97、7 440.35 kg/hm~2。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区,多穗型小麦种植密度300×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5∶5互作处理为宜,而大穗型小麦种植密度300.0×10~4~412.5×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7∶3~5∶5互作处理为宜。  相似文献   

19.
在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稻麦轮作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稻季施氮量为20 kg/hm~2时,相较于施氮量17 kg/hm~2处理,土壤全磷、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 60%、6. 25%、45. 54%、50. 00%,水稻产量提高3. 89%。麦季施氮量为17 kg/hm~2时,相较于施氮量14 kg/hm~2处理,土壤全钾、速效氮磷分别显著提高4. 38%、33. 43%、30. 03%,返青期、拔节期和成熟期株高均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加2. 13%。随着基肥比例的增加,土壤养分、株高和产量均有显著增加。氮肥基追比例为7∶3和8∶2时,相较于常规5∶5处理,水稻和小麦产量的增幅分别为12. 95%—13. 08%和20. 97%—21. 77%。综上,稻季和麦季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0 kg/hm~2和17 kg/hm~2,最佳氮肥基追比例为7∶3和8∶2。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生长与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以多穗型小麦烟农19和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为材料,在同一施氮量设氮肥基追比例7:3、5:5和4:6 3个水平和密度设低、中、高3个水平组合处理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烟农19的中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5:5互作处理、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的高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7:3互作处理有利于叶绿素SPAD值、旗叶净光合速率、群体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的提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