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评价25%戊唑醇乳油在香蕉上使用的安全性,于海南、云南两地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析法研究了戊唑醇在全蕉、蕉肉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戊唑醇在全蕉和土壤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分别为海南18.9 d和15.5 d,云南19.8 d和14.1 d。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450 mg·kg-1施药3次和4次,在距最后1次施药后第42天收获的全蕉、蕉肉和土壤中戊唑醇的残留量均未超过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05 mg·kg-1)。通过计算得出每人每天从香蕉中所摄入的戊唑醇仅为0.002 285 mg,风险商值(RQ)为0.12,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
戊唑醇在小麦中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的戊唑醇残留分析方法中,小麦样品用丙酮为萃取溶剂,加水10 mL,机械振荡法提取,提取液用石油醚液液分配2次,中性氧化铝层析柱净化,气相色谱(GC-NPD)检测。小麦中戊唑醇的添加浓度分别为0.025、0.05和0.5 mg.kg-1,其回收率分别为73.98%~82.86%、81.21%~95.38%和81.51%~97.98%,变异系数为5.74%~9.33%。结果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制定戊唑醇在花生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戊唑醇在花生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戊唑醇在花生及土壤中的残留量。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在花生及土壤中的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3.86~4.12d和10.31~11.44d,施药量为125.70g(ai)?hm-2,使用2~3次末次试药距收获期间隔25、45d,戊唑醇在土壤及花生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22~0.154mg?kg-1和低于0.01 mg?kg-1,该农药属易降解农药(T1/2?30d)。  相似文献   

4.
香蕉中戊唑醇残留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确立香蕉中戊唑醇残留检测方法,用丙酮∶水(60∶5,V∶V)为萃取溶剂,液液分配后浓缩至近干,定容后用气相色谱(GC-NPD)测定。戊唑醇的最小检出量为1×10-11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g.kg-1。香蕉中添加浓度为0.025、0.05、0.5 mg.kg-1,其回收率分别为98.12%~109.23%、70.37%~99.57%和78.13%~94.53%,变异系数分别为5.55%、17.93%和9.58%。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戊唑醇在香蕉不同组织中的残留动态,为戊唑醇在香蕉上及其废弃物的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戊唑醇水乳剂以整株(包括叶片和果穗)喷雾和叶面喷雾(果穗套袋)两种施药方式在香蕉植株上施用,利用高效液相法检测施药后不同时间内戊唑醇在果实、叶片、叶柄和假茎中的残留量,一级动力学方程式计算其半衰期,比较分析戊唑醇在不同组织内的消解动态规律.[结果]戊唑醇在香蕉不同组织内的初始着药量0~0.945 mg/kg.叶面施药方式下戊唑醇在叶片中的半衰期为7.7 d、叶柄为0.9 d、假茎为1.5 d,未在果实内检出戊唑醇;整株施药方式下戊唑醇在果实中的半衰期为27.0 d.[结论]戊唑醇在果实内的降解速度明显慢于其他组织,施药时避开果实叶面施用可有效避免其在果实中残留;施药后28 d时香蕉各组织中的戊唑醇含量均低于其在香蕉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可安全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6.
氧化乐果在不同树种体内的输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氧化乐果在不同树种体内的输导部位、输导速度、输导量的差异以及影响其输导的诸要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化乐果在树体内的输导是随着树液在木质部的导管或管胞中进行的,不同的树种输导部位有差异:在梧桐和槐树中,药液的输导仅局限于最外层年轮,输导面积小;在杨树、七叶树、油松和侧柏中,药液的输导是在整个木质部中进行的,输导面积大。同时,药剂在不同树种中的输导量、输导速度是不同的:输导速度大小为国槐>青桐>杨树>七叶树>油松>侧柏;榆导量大小为杨树>七叶树>国槐>青桐>油松>侧柏。另外,药液的输导速度还与温湿度、蒸腾作用、药剂的酸碱性及树木的解剖结构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戊唑醇在香蕉全蕉、蕉肉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测定了戊唑醇在香蕉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 残留.试样经乙腈提取,Carbon/NH2 固相萃取柱净化后,HPLC测定,并于云南、海南两地进行了田间试验.在0.025 ~0.2mg/kg添加范围内,戊唑醇在香蕉果、肉、土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107%,变异系数为0.7%~3.3%;方法 最小检出量为2×10-10g,最低检出浓度为0.025mg/kg.戊唑醇在云南和海南两地香蕉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3d, 16.9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3d,19.1d.施药后60,75d收获的香蕉中戊唑醇残留量均低于0.05mg/kg.  相似文献   

8.
戊唑醇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GPC-GC/MS测定苹果和土壤中戊唑醇残留的方法。[方法]采用GPC-GC/MS测定苹果和土壤中戊唑醇残留,并研究戊唑醇在苹果和土壤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通过优化程序升温条件和选择合适的定量离子、定性离子,确定了最优的气相色谱及质谱条件:初始温度82℃保持5 min,然后以8℃/min程序升温至300℃,保持4.2 min;PTV进样口温度:初始温度120℃保持5 min,然后以100℃/min程序升温至250℃,保持31.7 min。离子源温度为200℃;接口温度为250℃。在优化的气相色谱及质谱条件下,苹果中残留的戊唑醇和杂质能够得到很好的分离、定性及定量,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从提取溶剂种类和吸附剂种类2个方面对Qu ECh ERS方法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乙腈为提取液,用N-丙基乙二胺(PSA)为萃取净化吸附剂,经涡旋、离心、氮吹浓缩,用乙酸乙酯定容。利用在线GPC技术进一步净化样品,同时利用PTV大体积进样和进样口程序升温方式提高了检测灵敏度。方法的回收率为75%~109%,相对标准偏差为3.1%~9.4%。通过田间动态试验得到戊唑醇的消解动态方程,其在苹果上的半衰期为13.9 d。[结论]该方法检出限低、精密度高、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可用于检测苹果和土壤中戊唑醇残留。  相似文献   

9.
选取蚯蚓(Eisenia fetid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蚯蚓体重、体内的戊唑醇浓度以及BSAF值,探究微塑料对戊唑醇在生物体内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添加10 mg/kg戊唑醇的对照组中,蚯蚓体内戊唑醇的富集浓度为5.6~17.5 mg/kg;向对照组中额外加入0.2%(m/m)聚氯乙烯后,蚯蚓体内富集的戊唑醇浓度升高,富集浓度为6.0~18.4 mg/kg;加入1.0%(m/m)聚氯乙烯后,戊唑醇在蚯蚓体内的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富集浓度为7.1~25.6 mg/kg,且微塑料的加入可显著降低蚯蚓的体重。生物-土壤富集因子(BSAF)值也表明,微塑料存在条件下,可显著增加蚯蚓对戊唑醇的富集。本研究旨在为评估戊唑醇及微塑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安全使用三唑类农药和大田地膜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苹果、土壤中戊唑醇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苹果及土壤中戊唑醇农药残留量的方法。试样用乙腈提取,加氯化钠,使水相与有机相分层,取一定量有机相浓缩、定容。采用面积外标法定量,该方法的检出限为6.9μg/kg,添加回收率为72.2%~100%,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8%~9.0%,方法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11.
花椒流胶病病原疫霉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花椒流胶病病组织中分离得到3个疫霉菌株,致病性测有明,3株疫霉对花椒致病性极强,对柑桔不致病。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与柑桔褐腐疫霉标准菌株菌丝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比较,这3株花驻胶病病原疫霉为柑桔褐腐疫霉PhytophthoracitrophthoraLeonian。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产地花椒主要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主产区花椒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醇溶抽提物含量较高的有秦安、凤县、汉源、韩城和茂县,分别为276.9、253.8、252.7、250.2和247.1 g/kg;不挥发性乙醚抽提物含量较高的有韩城、芮城、凤县、武都和秦安,分别为131.5、130.2、123.5、122.2和115.5 g/kg;挥发油含量较高的有凤县、芮城、武都、太白和茂县,分别为52.0、48.0、40.0、37.0和37.0 g/kg;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有韩城、芮城、凤县、秦安和汶川,分别为130.6、126.4、122.0、113.2和106.2 g/kg。在矿质元素中,钙含量以茂县、芮城、凤县、秦安、武都的较为丰富,磷以凤县、芮城、秦安、茂县、韩城的较为丰富,铁以茂县、芮城、凤县、陈仓的较高。  相似文献   

13.
花椒产业作为一项传统的产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是否具有成熟的种植技术对花椒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对影响花椒产业的因素以及种植技术的利用等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朱玉  高熹  董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835-5836
报道了发生于花椒上的一种新害虫——扇扁足瓢蜡蝉(Neodurium postfasciatum Fennah),并对其为害情况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15.
渭北旱原花椒产量与水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渭北旱塬花椒的灌溉试验,研究了花椒产量与水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花椒生长期内灌水量越大其耗水量也越大,6月份是花椒日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此时进行补充灌溉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6.
贵州喀斯特山区花椒林小生境类型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山区花椒林下不同小生境类型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小生境类别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与一般土壤相比,石坑和石沟小生境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基质底物诱导呼吸量增加明显,并体现出良好的正向累积效应,而石洞、石缝和石槽则相反;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变幅范围在12.61%~15.73%之间,以石槽最高,石沟次之,一般土壤最低;不同小生境类型下,土壤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为主,<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极为低下,不足5%。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基质诱导呼吸作用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次之,其通径系数分别可达1.530和0.869。总体上,花椒林下小生境可划分沟坑型、一般土及槽缝型三类,与槽缝型相比,沟坑型生境类型土壤有机碳、底物诱导呼吸、全氮、碱解氮、活性有机碳分别可高出73.38%、110.26%、37.01%、44.44%和59.73%。沟坑型小生境对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45%晶体石硫合剂、40%杀扑磷乳油、24%虱蚧净乳油、2.5%敌杀死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5种农药,在花椒吹绵蚧休眠期和若虫活动游走期进行农药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花椒吹绵蚧休眠期用45%晶体石硫合剂防治的最佳时期为3月中旬;花椒吹绵蚧若虫活动游走期,农药防治最佳时期为4月中旬,防治效果依次为40%杀扑磷乳油>24%虱蚧净乳油>2.5%敌杀死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  相似文献   

18.
关中东部人工花椒林土壤孔隙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形几何学研究了关中东部人工花椒林地土壤孔隙的分形和分布特征.在莱卡显微镜下观察和采集土壤孔隙图像,通过SISC IAS V8.0软件提取土壤孔隙的有关参数,用计盒维数法计算了土壤孔隙分形维数.在A-Ap2-Bc-Bt构造的BMC土壤剖面中,土壤孔隙平均分维值依次为1.78277,1.6847,1.66781和1.67955,总体分布呈下降渐上升趋势,孔隙维数与孔隙率、孔隙的面积和周长呈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依次为0.93983、0.92693和0.84545.孔隙分形维数能够较好地描述土壤孔隙结构的空间变异特征,孔隙分形与土壤孔隙的空间分布、形态变化、孔隙大小、孔隙边缘等因素密切相关;BMC剖面孔隙分形分布反映了花椒林这种特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孔隙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王琰  张志敏  王斌  陈斌  何玉婷  万一  马晓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05-12808
[目的]筛选对花椒籽油具有偏好性的脂肪酶产生菌。[方法]采用甘油法和气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从实验室分离到的11株具有甲醇耐受性脂肪酶菌株中筛选对花椒籽油具有转酯活性的菌株,并进行了最佳产酶条件的优化。[结果]11株菌株中以D-1-4菌脂肪酶催化花椒籽油的转酯率最高,达到43.05%;其最佳产酶条件为:以2.5%蔗糖为碳源、2.0%黄豆粉+1.0%玉米粉为复合氮源、1.0%橄榄油为诱导物,在初始pH 6.0、30℃培养48h时脂肪酶活力达到79.30U/ml。[结论]为脂肪酶产生菌及其脂肪酶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花椒干腐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流行于陕西及甘肃陇南地区的花椒干腐病是由虱状赤霉(Gibber-ella pulicaris(Fries.)Sacc.)所致。该病菌通过伤口入侵,潜育期7~9d,致病性强,为害严重。大红袍品种发病较重;同一品种老龄树发病较重;高海拔地带发病较轻。病菌的药剂毒力测定结果是:托布津>福美砷>抗菌素402>波尔多液。田间药剂防治以托布津与氧化乐果配合施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