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蚜为棉花苗期主要害虫之一。为了有效地防治棉蚜为害起見,肖县于1964年开始用甲拌磷(三九一一)处理棉种,效果良好。1965年,全县各产棉区、社,在党委領导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使用甲拌磷处理棉籽的宣传示范,传授技术,妥善地选择参与工作的人員,注意安全用药,共推广甲拌磷防治棉蚜七万亩,占全县棉田面积20%以上。据两年来观察,甲拌磷浸种可以減輕棉花苗期棉蚜及螻蛄为害,使棉苗生长发育良好,有利于增蕾保鈴,促进早熟,增加产量,提高品質。  相似文献   

2.
阜阳棉区棉蚜于4月下旬至5月初迁入棉田,5月中旬至6月下旬进入苗蚜为害盛期,7月份是伏蚜为害高峰期,伏蚜为害程度重于苗蚜。受气候、生态环境改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棉蚜在阜阳棉区发生为害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3.
麦棉套种棉田棉蚜棉铃虫的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棉套种田害虫为害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比单作棉田大,因此单作棉田的防治指标在套种田无法应用。研究证明,适合套种田棉蚜棉铃虫的单独防治指标是苗蚜卷叶株率20%,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两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3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棉铃虫百株幼虫2代为8头,3代为6头;相继4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伏蚜百株三叶蚜量1万头,棉铃虫2代、3代百株幼虫均为6头。  相似文献   

4.
目前用药剂防治棉蚜,是用棉油皂或棉蚜皂;防治红蜘蛛,我们主张用石灰硫磺合剂。这两种棉作大敌,在棉田里的严重为害期,棉蚜发生得较棉红蜘蛛为早。可是我们对棉红蜘蛛的防治对策,要严格推行虫情检查报告制度,着重在发生初期的即时消减,抑止蔓延。当防治棉蚜的时候,若是在棉红蜘蛛发生的局部范围内,施用一种混用的药  相似文献   

5.
尉犁县棉田苗期主要虫害有棉蚜、棉蓟马。棉蚜刺吸棉花叶片,造成卷叶,使植株生长停滞、发育迟缓,严重影响棉苗正常生长。棉蓟马危害棉花叶片和棉株生长点,造成植株畸形,出现无头棉或枝叶丛生的多头棉,导致棉田减产10%以上。本文概述了棉田苗期主要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供棉农参考。  相似文献   

6.
鲁西北地区棉田一代玉米螟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鲁西北地区春玉米面积减少,麦套棉面积不断扩大,一代玉米螟在棉田为害日趋严重,成为棉花的重要害虫之一。一般减产10%左右,为害严重的减产达30%以上。自1984年以来,我们对鲁西北地区棉田一代玉米螟发生与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7、8月份为棉花生长关键期,也是棉蚜和棉盲蝽的盛发期。为做好这两种虫害的防治工作,广大农民朋友和植保技术人员应早准备、早动手、备足防治农药,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及时防治。现将棉蚜和棉盲蝽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关键技术做简要介绍。棉蚜棉蚜在棉田的危害有苗蚜和伏蚜两个阶段,7  相似文献   

8.
杏棉间作对棉花害虫与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单作棉田、杏棉间作棉田(东西)和杏棉间作棉田(南北)棉花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方法]2008~2009年5月中旬~8月中旬定期系统调查各类棉田节肢动物数量,每7 d调查1次,调查全株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结果]杏棉间作棉田牧草盲蝽和棉叶螨发生量轻于单作棉田.棉蚜(Aphis gossypii G)中度发生时(2008年),单作棉田棉蚜发生量显著性高于杏棉间作棉田;棉蚜轻度发生时(2009年),三类田无差异.杏棉间作对棉蓟马(Thrips tabacci L.)发生量影响不大.棉蚜轻度发生年份(2009年),间作田和单作棉田棉蚜发生量无显著差异,但间作田瓢虫和食虫蝽较多;棉蚜中度发生年份(2008年),单作棉田由于棉蚜数量较多,瓢虫和食虫蝽也较多.2 a中间作田棉花上的蜘蛛数量均多于单作棉田.杏树走向对棉叶螨的发生有影响作用,棉间杏田(南北)棉叶螨量高于棉间杏田(东西),但对棉蚜、牧草盲蝽和棉蓟马发生量影响不大.[结论]杏棉间作不利于棉花上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和棉叶螨(Tetrangchus urticae K)的发生.棉田瓢虫和食虫蝽天敌受间作和棉蚜发生量的双重影响.间作有利于蜘蛛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棉花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棉田病虫为害也日益突出,尤其是"三虫"(棉铃虫、棉蚜、棉叶螨)、"两病"(棉枯萎病、黄萎病)直接影响棉花产量.无害化防治与棉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能有效地将棉田病虫害的种群数量稳定在经济阀值以下,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 据调查,我国为害棉花的害虫共有310种,每年因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为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为便于指导防治,现将几种主要棉虫的发生为害期和防治指标介绍如下: 棉蚜 一年可发生20~30代,通常按季节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棉花出苗期至6月底,常年为害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7月份为伏蚜发生期,为害高峰期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防治指标:苗蚜,3  相似文献   

11.
<正>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x)是棉花苗期的重要害虫,发生量大,危害较重.为了减轻蚜害,自五十年代以来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棉区自棉苗出土后,喷雾器不离手,轮番打药不停.由于连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棉蚜产生了抗药性;提高用药浓度,增加化防次数,结果棉蚜不仅没有治下去,反而越治越多.从而影响了棉田生态平衡和环保效益.基于上述,我们从1978~1983年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棉花苗期棉田生态结构和昆虫的动态规律,开展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的棉蚜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华北棉区棉苗期抗性棉蚜问题严重,为害期较长,对棉苗危害大,急需很好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已发展多种防治抗性棉蚜的高效药剂品种——久效磷、氧化乐果、乙酰甲胺磷、甲胺磷等。其中,除久效磷外,其残效多还不够理想,苗期需要多次施药防治,控制蚜  相似文献   

13.
1998~2000年对转Bt基因抗虫棉田不同害虫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别对棉铃虫、棉蚜、棉叶螨、棉象甲等害虫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毒高氯乳油对棉铃虫、2 5%蚜虱立克乳油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棉蚜、20%扫螨净可湿性粉剂对棉叶螨、25%星科乳油对棉象甲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根据不同施药时期防治抗虫棉田棉铃虫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棉田棉铃虫应在幼虫孵化高峰期,即在产卵高峰向后推迟3~5天为宜。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转Bt基因抗虫棉田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滴灌已成为农一师二团棉田的主要给水方式,约占棉田面积的98%.由于棉田生态发生了较大改变,棉田棉铃虫、棉叶螨、棉蚜发生出现新趋势,因此综合防治措施也就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麦套棉棉蚜防治指标和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组建了麦套春棉、麦套夏棉和夏直播棉由于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ar为害形成的不同卷叶株率和棉花产量损失率的相关式。分别提出了它们在亩产60~70公斤产量水平下的防治指标:麦套春棉1~3叶期和4~7叶期卷叶株率10%和18%;麦套夏棉和夏直播棉1~7叶期均为卷叶株率18%;三者蕾铃期均为卷叶株率10%。调查了棉蚜、棉铃虫和棉叶螨在上述三种类型棉田内的种群动态。提出了麦套春棉主要棉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06年4月份我县平均气温13.1℃,比去年同期偏低3.1℃,比历年同期偏低1.0℃,低温延长了棉苗出土时间,使棉苗前期长势较弱,有利于苗病发生,但对棉蚜早期繁殖不利。县站及有关农科站对我县棉田进行大面积普查,棉苗4~5片真叶,部分棉田已见苗病(立枯病、炭疽病)发生,蚜量10~30头/  相似文献   

17.
<正>1棉花苗期常见虫害防治1.1棉蚜1.1.1发生特点。每年发生2030代,早春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0代,早春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代后,产生有翅蚜迁入棉田危害棉苗,第1个危害高峰出现在5月上、中旬,第2个危害高峰在6月上、中旬,棉蚜的繁殖力很强,苗蚜和伏蚜是棉蚜的两个生态型。最适温度为25℃,最适合的湿度为55%3代后,产生有翅蚜迁入棉田危害棉苗,第1个危害高峰出现在5月上、中旬,第2个危害高峰在6月上、中旬,棉蚜的繁殖力很强,苗蚜和伏蚜是棉蚜的两个生态型。最适温度为25℃,最适合的湿度为55%85%,多雨气候不利于蚜虫发生,大雨对蚜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时晴时雨、阴天、细雨对其发生有利。1.1.2危害特点。棉蚜在棉叶背面危害,以口器刺入棉叶表皮吸食汁液。棉苗受害后,叶片向后卷曲,棉株嫩叶皱缩成团,出现"锈头"现象;生长发育缓慢,185%,多雨气候不利于蚜虫发生,大雨对蚜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时晴时雨、阴天、细雨对其发生有利。1.1.2危害特点。棉蚜在棉叶背面危害,以口器刺入棉叶表皮吸食汁液。棉苗受害后,叶片向后卷曲,棉株嫩叶皱缩成团,出现"锈头"现象;生长发育缓慢,13叶期极易受害,严重时影响新叶发育,甚至死亡;蕾铃期受害严重时,果枝不易伸展,幼蕾铃大量脱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滴灌棉田面积和带茬灌面积不断增大,棉叶螨苗期迁入棉田危害,苗期用药易造成药害,为了明确57%奥美特防治苗期叶螨的效果,我们于2008年6月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以评价57%的奥美特对棉叶螨的防治效果及对棉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作物巧间作 胜过施农药——作物优化配植20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研究和实践证明,把某些作物通过间作、套种或混种等形式合理搭配种植,往往可以控制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收到“不施农药,胜施农药”的效果。 1 麦棉套种。这种配植方法对控制棉化苗期蚜虫十分有利。麦套棉由于小麦的屏障作用,不仅直接影响棉蚜迁入,而且棉田温度要比单作田低1℃左右,再加上麦行天敌的作用,苗蚜不用施药防治即可控制为害。据山东省1988年4处试验点观察,全年不治虫,单作棉田平均减产31.3%,麦套棉田平均减产18.1%,少减产42.2%。  相似文献   

20.
棉蚜在阿克苏地区的越冬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几年来,棉蚜在阿克苏地区的发生及为害趋于严重,给棉花及瓜类作物造成很大损失。1987—1989年,我们对其在阿克苏地区的发生发展、越冬场所、越冬虫态及寄主做了调查和观察,并于不同时期进行了防治试验。 一、冬前寄主调查 1987年以来,我们先后在阿克苏、库车、阿瓦提等地对棉蚜越冬寄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秋季霜冻后气温迅速下降,食物恶化,棉株上的棉蚜基本死亡,而棉田多种杂草上仍有大量棉蚜继续繁殖。在调查的50余种植物(杂草22种,果树、林木16种,大田作物10余种,花卉6种)中,有棉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