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渔业动态     
1985年日本渔获量下降5%据日本农林省统计情报部统计,1985年日本渔业总产量为12,197,000吨,比1984年下降了5%。 1985年远洋渔业产量为208万吨,比1984年下降了9%,其中主要由于鳕鱼产量下降所致。近海渔业产量为655万吨,比1984年下降了6%,因底拖鳕鱼和大中型围网的远东以沙丁鱼产量分别减少7%和6%。乌贼类中,太平洋鱿鱼和金乌贼产量也分别下降了28%和24%,但巴氏柔鱼却增加了41%。金枪鱼产量比1984年增加了7%,而鲣鱼则下降了29%。  相似文献   

2.
国际渔业     
<正> 东海大陆架斜面太平洋柔鱼的分布调查东海未利用资源的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查明了该海域的大陆架斜面区域,有相当数量的太平洋柔鱼可以捕捞。该所底鱼生态研究室长入江隆彦等的研究小组,由调查船阳光丸等的拖网调查表明,太平洋柔鱼广泛分布于北纬26度至32度  相似文献   

3.
日本渔业情报服务中心对日本海、太平洋、黄海柔鱼,及北海道近海巴氏狭乌贼的近年渔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北海道太平洋沿岸1980年夏季柔鱼丰渔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981年度各海域局部渔获前景作出予测,认为柔鱼资源的恢复情况良好。得出柔鱼丰渔~歉渔周期为9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9年3~6月和2012年3~5月在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39°42'S~46°42'S;79°30'W~97°30'W)的渔获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调查数据,分析了其种类组成的月份和昼夜差异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发现鱼类13科20种和未定种鱼类1种,其中鲭科4种、乌鲂科3种、头足类3种,均隶属于柔鱼科。从数量分布来看,2009和2012年均是以智利竹鱼比例最高,分别为92.55%和92.38%;其次为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分别为4.99%和0.15%;在头足类中,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数量比例最高,分别为1.17%和1.12%。从出现频次来看,智利竹鱼、日本鲭、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茎柔鱼出现频次较高,其它种类出现频次很低;约88%的种类幼鱼比例低于10%。2012年白天渔获种类有13种,低于夜间的17种;智利竹鱼白天的数量比例比夜晚要高约11%,日本乌鲂、灯笼鱼科、茎柔鱼等种类则是夜间的数量比例和出现频次高于白天。2009年智利竹鱼渔场拖网渔获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2.2~3.7,2012年为2.1~3.0;Pielous种类均匀度指数(J)在3~6月均很低,Shannon-weaver指数(H')在2009和2012年各个月份均低于0.8,反映了该渔业渔获物群落多样性较低。综合来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渔场渔获的种类数相对较低、群落结构较为单一,该作业对当地海域幼鱼资源的影响很低。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褶柔鱼渔业资源及渔场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是典型的温带大洋性头足类,主要由秋生群体和冬生群体组成。目前该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分布于日本海及太平洋沿岸海域,而我国黄海和东海外海为该物种的主要产卵场,调查发现此海域的太平洋褶柔鱼资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潜在的重要种类之一。为了后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该物种,整理了前人对太平洋褶柔鱼多方面的研究,从基础生物学、渔业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和资源评估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结果认为,目前太平洋褶柔鱼主要捕获海域仍然集中在日本和韩国沿岸,产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后,近十多年保持在40×104t左右。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洄游路径,其受环境影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目前对日本沿岸太平洋褶柔鱼的年龄、生长、繁殖等特性有着较为全面的研究,但仍然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监控。大尺度海洋环境变化会对太平洋褶柔鱼的CPUE有较大的影响,而通过对其资源状况的评估,可以更好地管理该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本文可对我国今后在东黄海海域合理开发该资源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为今后我国在与邻国的渔业谈判中提升更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现状及其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家骅  郑元甲 《海洋渔业》2003,25(2):51-57,65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的分布范围很广,在太平洋分布于10°~50°N和20°~40°S之间、在大西洋分布的纬度范围与太平洋相似、在印度洋分布于该洋西部10°N~30°S之间,以北太平洋的数量最多,栖息海域的水温为10~24°C。柔鱼栖息于表层至1500m的水层,它具有季节性洄游和垂直洄游习性,在摄食季节,往往在夜里游至表层摄食,并具有较强的趋光习性,有利于灯光诱钓作业。  相似文献   

7.
《现代渔业信息》2010,(10):32-32
2009年日本在国内外水域生产的鱿鱼总产量为222200t,比2008年的224210t减少0.9%,其中,在日本国内近海水域捕捞的太平洋褶柔鱼产量为191270t,比2008年的195010t减少2.1%,  相似文献   

8.
《现代渔业信息》2010,(11):32-33
军曹鱼(学名:Rachycentroncanadum)是一条大型的鱼类,体长可达1.5m,体重可达几十公斤。军曹鱼分布于北纬30度以南的东海中、南部水域,日本本土以南的冲绳岛一带水域也有分布外,广泛地分布于除东部太平洋外的全世界温带、热带水域,  相似文献   

9.
杨德康 《水产学报》1991,15(1):77-81
太平洋丛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 steenstrup)的年产量,在八十年代高达四、五十万吨,占目前世界头足类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世界最重要的头足类资源。丛柔鱼的分布区局限于太平洋,主要分布在日本群岛周围海域,其群体密度最高;在黄海北部和东海外海的分布区,也有一定产量,主要为流网和底拖网所兼捕。本文论述东海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内太平洋丛柔渔资源的分布密度以及它与不同水系交汇形成流隔的密切关系;五、六月份柔鱼鱼发适温为16—17℃,柔鱼群体栖息活动水层与浮游  相似文献   

10.
在时隔20年以后,日本重新开始调查和开发印度洋阿拉伯公海的鸢乌贼资源。鸢乌贼,学名:Symlectoteuth ouraniensis,英文名:Flingsquid,为柔鱼科的鱿鱼,胴体长35cm左右,比秘鲁茎柔鱼(别名:美洲大赤鱿)小,比北太平洋柔鱼(别名:赤鱿)大,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的阿拉伯海。  相似文献   

11.
浅析日本海中南部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的一些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90年-1994年6月-12月我国鱿钓铅的生产与调查情况,对分布在日本海中南部海域的太平洋褶柔鱼的一些生物学特性作了分析。其体重与胴长关系式为G=0.0365ML^2810(G:克;ML:厘米),其中属于均速生长型。所捕群体基本上属秋生群,约占总渔获量的80%,该群体春夏季北上索饵,秋季南下产卵。  相似文献   

12.
l序言剑尖枪乌贼(Omnastrephesbartrami)从副热带至副极地海域,分布范围极广。个体重超过5kg,属大型鱿种。1978年~1992年大规模流网在北太平洋公海上作业。1992年末.流网作业因无针对性而破坏了其它资源、受到国际性的批评,从而由联合国作出限期禁止流网作业的决定。为此,从1992年开始、日本水产厅正式进行鱿钓作业的渔场调查并研究替代流网作业的渔法。本文就枪乌贼鱿鱼渔业的历史及其生态介绍其渔场的形成。2枪乌贼渔业概况70年代,日本周边太平洋柔鱼产量剧减.1973年开始在三陆、道东沿海进行枪乌贼钓捕作业.1977年达到12万吨…  相似文献   

13.
黄东海的柔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永敏 《海洋渔业》1986,8(4):165-168
<正>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我国底拖网渔轮在黄东海生产中,渔场较今偏西,无大量捕获柔(鱿)鱼的历史。据日本资料“以西底拖”在1971年以前就在江外到温外的广阔海域兼捕到柔鱼及其他头足类(包括围网兼捕),并认为遍及日本列岛之柔鱼为太平洋斯氏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其南限可达东海南部之北纬26度。而在黄海部分则在连青石及大沙间及沙外在10~12月兼捕到。因而1972~1973年曾在黄海试捕,  相似文献   

14.
1986年,美国对阿拉斯加底鱼渔业实行严格控制,是北太平洋渔业管理委员会12月采取行动的结果。将鱼的一半数量分配给外国渔船的捕捞的同时,北太平洋渔业管理委员会增加了国内加工厂鱼的配额,至少保持了与合资企业配额的水平。 1986年,美国给外国船队配额只保留682,351吨,比1985年1,156,581吨的配额下降了40%,日本获得最大的比例,约525,410吨。虽然低于1985年的配额857,800吨,但今年日本占最大百分比,1985年日本配额占75%,1986年占77%。日本配额的百分比增  相似文献   

15.
渔业动态     
1998年7~8月在日本主要30个渔港的冷冻北太平洋赤鱿卸货量和单价 据日本渔业情报中心统计,1998年7月在30个主要渔港(产地市场)的冷冻北太平洋巴特柔鱼(赤鱿)的卸货量为8787t,比1997年同期的3330吨增加164%,平均  相似文献   

16.
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与渔场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03,27(4):334-342
利用相关系数和灰色关联评价方法对1995-2001年北太平洋各海域鱿钓产量及其作业渔场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作业渔场分布在145°E~148°E、153°E~161°E海域,其产量约占各年总渔获量的70%~85%。从作业纬度来看,1999年以前主要产量集中在40°N~43°N海域,而2000和2001年则分布在39°N~41°N和43°N~45°N海域。相关系数分析表明,2000和2001年作业渔场和各海域产量比重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160°E以西和170°E以东海域,而在1999年以前未发生较大变化。灰色关联评价表明,1998年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状况为最好,而2000、2001和1996年较差,1999、1995和1997年处在中间水平。这与实际生产情况和海洋环境条件基本上是相符的。2000和2001年北太平洋资源状况下降,可能与150°E~160°E海域的柔鱼种群资源出现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东海黄海头足类资源量的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1996年、1997年浙江温岭渔7515、754两艘单拖渔轮的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26°30′~30°00′N122°~126°30′E、20~150m水深海区的头足类的资源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调查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为29055.84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353.36t,剑尖枪乌贼为10734.10t,乌贼类为12384.9t,章鱼为5583.45t;1997年为35004.52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1176.04t,剑尖枪乌贼为20511.30t,乌贼类为9658.50t,章鱼为3658.69t。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为131747.81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1602.24t,剑尖枪乌贼为48671.60t,乌贼类为56157.00t,章鱼为25317.02t;1997年为189441.07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6364.61t,剑尖枪乌贼为111005.17t,乌贼类为52270.87t,章鱼为19800.48t。  相似文献   

18.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建生  严利平 《海洋渔业》2004,26(3):193-198
利用1997~2000年在东海4个季节的拖网以及温盐度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分布水深在40~175m,集中分布水深范围在80~150m。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值都出现在北部外海,冬季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值转移到南部外海。四季都有生殖群体的存在,从春季到冬季,生殖群体的重心位置由北部外海向南部外海转移。四季生活海域的表层水温为13.63~28.38℃,生物量高区的表层水温为22~26℃;表层盐度为27.72~34.72,集中分布海域的盐度为32.5~34.7。因此,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属于暖水性外海高温高盐种。  相似文献   

19.
智利外海茎柔鱼产量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军  赵小虎 《海洋渔业》2005,27(2):173-176
根据2004年4~6月我国鱿钓船在智利外海生产统计数据和表温资料,用Marineexplore4.0绘制各月产量、CPUE与表温关系的分布图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6月茎柔鱼产量主要分布在28°~30°S、76°~78°W附近海域,平均CPUE在10t/d以上。作业渔场的表温范围为17~20℃,主要集中在表温为17~19℃海域。  相似文献   

20.
日本北海道水产研究所,最近发表2001年9~12月底西北太平洋赤鱿渔况预报结果。据报道,西北太平洋水域之赤鱿鱼群的资源水准,将较2000年同期者为低,而鱼体长之分布幅度则较广泛,10月份的鱼体长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