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苦丁红茶加工工艺试验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苦丁茶嫩梢进行手工及配套机械加工工艺研究。对设计的5种苦丁红茶的工艺流程得出的苦丁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及内含成分检测评定,结果表明:工艺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萎凋-漂杀-冷却脱水-揉捻-渥堆-烘干的茶叶品质较好,其理化检测TR/TF值分别为30.3和25.8,与红茶品质接近;感官审评总体评价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2.
冷冻干燥法生产速溶苦丁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热水浸提萃取苦丁茶有效成分,控制水温及萃取时间,经3次萃取,萃取液烃冷冻真空干燥得苦丁速深茶。测定了苦丁速溶茶中主要营养成分及性质。经本工艺生产的苦丁速溶茶较好的保持了原苦丁茶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方法和实证调查方法研究了贵州小叶苦丁茶的品种及地理分布,简述了该品种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对该品种进行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建议,为该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木本经济植物苦丁茶组培增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苦丁菜组培中获取无菌材料的方法及组培增殖中的主要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材料,取材季节和灭菌手段可以较蝗建立苦丁茶的初级培养,试验表明:用市售白砂糖和自来水配制的MS培养基并添加细胞分裂素6-BA1.0~4.0mg.L^-1,即可让苦丁菜快速增殖,而生长素NAA对苦丁茶组培增殖没有促进效应,为加快繁殖速度并获取更多的可生根苗,较低的光照强度(1000lx左右)和较低的培养基硬度(0.2%琼脂  相似文献   

5.
试验探索了水漂技术对苦丁红茶制茶工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制茶过程采用了水漂的苦丁红茶其细胞破损率高于不水漂的处理(84%>72%);碎末率低于不水漂的处理(1.3%<2.8%);发酵速度为水漂处理快于不水漂处理;成品茶品质也是水漂处理高于不水漂处理。  相似文献   

6.
苦丁茶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强的常绿乔木,通常以叶子的大小分为大叶苦丁、小叶苦丁,其中又以野生较多.因此,苦丁茶的繁殖过程就是野生家化的过程.通常采用播种、扦插、嫁接方式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7.
罗德乾  潘光红 《农技服务》2013,30(8):894-894,896
作为中国小叶苦丁茶的原产地域,结合生产实践总结,论述了小叶苦丁茶的四季常年管护技术。  相似文献   

8.
陈仲平 《农技服务》2001,(11):14-15
<正> 苦丁茶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强的常绿乔木,在笔者所在的四川省雷波县境内,无论河坝、二半山、高山,还是深沟峡谷、悬崖峭壁,都有零零星星的分布。其品种除有大叶苦丁、小叶苦丁  相似文献   

9.
<正> 苦丁茶是一种具有清火解热之特殊功效的保健饮品,目前在市场上走俏。它有大叶苦丁、小叶苦丁之分。数量上,野生较多,家种较少。人工培育通常采用播种、扦插、嫁接方式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10.
王文镜 《农业考古》2004,(2):311-312
4月18日在余庆县举办的CCTV-7《乡村大世界》走进中国小叶苦丁茶之乡演唱会上,中共余庆县委书记陈梓泽、余庆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兴友非常兴奋地代表余庆28万人民从中国特产之乡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副主任林乃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梅峰手中,接过“中国小叶苦丁茶之乡”、“全国小叶苦丁茶生产示范基地”两块牌匾。陈梓泽表示:余庆小叶苦丁茶是余庆特产,是我县农民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五。具有一定的潜力,一定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作支撑,以品质为保障,大力打造名品品牌,为拓展小叶苦丁茶带动全县茶叶产业良性发展作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野生古茶树茶与茶园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手段,对野生古茶树茶和茶园茶的外形、颜色、滋味、香气等进行审评、测定和比较。两者都为条索,在颜色方面,野生古茶树茶的干品偏向红黄,汤色黄红,茶园茶的干品呈绿黑,茶汤绿黄色;滋味方面,野生古茶树茶苦涩味较淡,醇和,回甘,茶园茶苦涩味比之更盛,味微短,入口略甜。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两者基本一样,分别是28.9%左右和7%左右,测定的5种儿茶素,茶园茶是野生古茶树茶的两倍多,咖啡碱茶园茶是野生古茶树茶的约两倍,游离氨基酸野生古茶树茶比茶园茶高,可溶性糖野生古茶树茶(3.82%)比茶园茶(4.60%)低;在香气化合物方面,野生古茶树茶测出定名的香气化合物有58个,茶园茶有74个,两者相同的香气化合物有12个。野生古茶树茶泡饮比茶园茶优越很多,儿茶素类、香气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信阳毛尖与黄山毛峰及西湖龙井的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阳、黄山、杭州的茶树鲜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信阳毛尖、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其中信阳的鲜叶由3个公司加工成3个信阳毛尖茶样,共5个茶样,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法)提取香气物质,结合感官审评和GC–MS,分析3种名优绿茶的香气特点及成分构成。结果表明:3个信阳毛尖茶样香气均表现为清香,黄山毛峰茶样香气馥郁带兰花香,西湖龙井茶样香气浓郁带高火香;5个茶样共检测出香气成分74种,其中共有香气成分24种,5个茶样中的香气成分均以醇类物质的含量最高;信阳毛尖茶样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β–芳樟醇、壬醛、环氧芳樟醇、反香叶醇、δ–杜松烯、反–橙花叔醇、棕榈酸、反式植醇;黄山毛峰茶样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棕榈酸、β–芳樟醇、反香叶醇、壬醛、己醛、反式植醇、环氧芳樟醇、庚醛,且在黄山毛峰茶样中检测出苯乙醛、脱氢芳樟醇2种独有的令人愉悦的香气成分;西湖龙井茶样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β–芳樟醇、反香叶醇、环氧芳樟醇、壬醛、顺氧化芳樟醇、己醛、δ–杜松烯、δ–杜松醇,西湖龙井茶样中检测出烷烃类和吡嗪类物质的数量较多,但未检测出棕榈酸。  相似文献   

13.
屏南茶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创造性地传承了许多民间茶具与茶俗。该文对屏南县本土茶具及其传承下来的茶俗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茶叶清洁生产的概念、内涵,分析了我国茶园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负面影响,探讨了茶叶清洁生产中适宜的肥料投入品的选择及合理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5.
常规茶与有机茶比较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茶的生产已成为目前茶叶市场需求的趋势.本文从产量、成本、价格和利润方面对常规茶和有机茶的生产进行了经济比较,并分析生产有机茶的潜在社会效益.提出了有机茶的生产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茶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王继坤  陈桥  郑桂清 《北京农业》2011,(18):135-137
通过测定绿茶、红茶、乌龙茶以及白茶中矿物质元素组分、茶多酚组分,茶氨酸组分含量水平;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等化学计量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化学分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茶叶上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在绿茶加工过程中的降解率。结果表明,噻虫嗪在茶叶上的原始沉积量因不同施药处理有所差异,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不同时间采摘的茶鲜叶加工成绿茶过程中噻虫嗪的降解率为1.2%~22.7%,平均降解率为8.2%。高低浓度施药处理的消解速率基本一致,平均消解系数(k)为0.431 8±0.002 0,噻虫嗪在茶鲜叶上的半衰期为1.56~1.62 d,噻虫嗪在绿茶上的半衰期为1.60~1.64 d,消解99%所需要时间(T0.99)为10.18~10.49 d,消解到0.01 mg.kg-1所需时间为15.75~17.22 d。  相似文献   

18.
佛香茶与大叶茶香气特征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GC/MS法分析了佛香茶与大叶茶的香气组成。结果表明,佛香茶与大叶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如下:佛香茶是芳樟醇、α-松油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大叶茶是芳樟醇、十六碳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α-松油醇、香叶醇。佛香茶与大叶茶的香气成分最高的都是芳樟醇,但是,两者主要香气成分的含量及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两者香型类似率为0.4336。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新茶园开垦的规划与选择、道路与水利设计、茶园施工等开垦技术,在茶树品种的选择、种植方法、幼龄茶树管理、土壤管理、茶树定剪等方面总结茶树的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防治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两种害虫安全高效的药剂,采用田间喷雾方法测定5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发生期,5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具有不同的控制效果,对茶叶无害安全性都很好,其中,20%呋虫胺对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的综合防治效果最佳,持效期长,施药14d后对两种害虫的防治效果依然在85%以上;其次为30%吡丙谜·虫螨腈,防治效果达80%以上;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防治茶蓟马,防治效果达80%以上,但持效期短;240克/升虫螨腈防治效果较差;80亿孢子/毫升金龟子绿僵菌综合防治效果见效慢,但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所以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根据茶叶生产用药标准选择不同的药剂进行防治,从而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