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对风沙区农田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尔沁沙地东南部风沙区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2013—2014年比较研究了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深松、留茬、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翻耕(CK)平作种植玉米的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连续2 a保护性耕作以深松、留茬处理显著降低0~40 cm土层土壤容重(P0.05),降幅0.72%~7.12%。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各土层均以深松处理含量最高,2014年土壤团聚体含量较2013年增加4.11%,其中秸秆覆盖对0~10 cm团聚体含量影响较大,2014年较2013年提高5.54%。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提高了收获后0~100 cm土壤贮水量,表现为留茬秸秆覆盖深松免耕,较传统耕作提高12.22%~26.91%。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处理玉米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比传统耕作高,其中以深松处理增产幅度最大,子粒产量平均较传统耕作提高14.5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81%。由2 a数据显示,深松、留茬和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了风沙土耕层土壤结构,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西北风蚀区种植甘草对地表微环境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以风蚀区甘草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生长年限甘草地的地表微环境和土壤物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草植被的盖度、植株高度和地上生物量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与裸地相比,甘草植被的地表粗糙度提高12-55倍,表层土壤(0-5cm)含水率增加27%-148%,而土壤容重和粒径分别降低0.7%-19.4%和33.1%-48.8%。种植甘草不仅能使地表粗糙度、湿度、土壤含水率和孔隙度随甘草地上生物量(或生长年限)的增加而提高,而且还能使表层土壤的容重和平均粒径随甘草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呈减小趋势;西北风蚀区若能在沙化耕地中推广种植甘草,不仅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而且还能提高耕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于2018—2019年在西吉县新营乡白城村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耕作与覆膜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耕作方式,设置传统旋耕20 cm(CT)和粉垄耕作30 cm(FL30)、45 cm(FL45)、60 cm(FL60)等4个耕作处理;副区为地膜覆盖,设置不覆膜(NM)和覆黑膜(BM).测试了土壤的物理性状与马铃薯产量,研究...  相似文献   

4.
除草剂助剂对药液物理性状及对磺草酮药效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了探讨除草剂助剂对药液物理性状的影响与其对除草剂药效影响之间的关系,室内分别采用滴重法、接触角仪测定法、液滴干燥法、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法测定了4种常用除草剂助剂药笑宝、885、机油乳剂(机油标号N32)和信德宝药液的表面张力、接触角、干燥时间以及在叶面上的滞留量,以温室盆栽法测定了这些助剂对磺草酮防除反枝苋、稗草的药效增强作用。结果表明,药笑宝可显著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减小接触角、缩短液滴干燥时间以及增大药液在叶面上的滞留量,其次是885助剂,而机油乳剂、信德宝效果略差。温室测定结果表明,药笑宝对磺草酮药效的增强作用最大,其次是885。说明助剂所致上述物理性状的变化与对磺草酮药效的增强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在山西寿阳地区设置的田间试验,分析比较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浅旋耕和常规耕作等4种耕作措施不同时期土壤紧实度、容重、入渗速率、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以了解各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措施除引起旱地农田土壤入渗速率显著降低外,其他物理特性与常规耕作基本一致;免耕覆盖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最大,可导致0~10 cm表层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显著增加,土壤入渗速率在播前显著降低,但随着生育期推进与其他处理间差异逐渐减小,蓄水保墒效果显著,同时会引起土壤温度显著降低,播前较常规耕作平均降低2.0℃;浅旋耕措施则在改善表层土壤紧实度,增加土壤入渗速率方面较秸秆还田和免耕覆盖措施要好,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常规耕作措施平均能提高10%,但同时会引起40~6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  相似文献   

6.
以高粱品种辽粘3号和花生品种阜花18号为材料,设置高粱单作(S)、花生单作(P)和高粱花生间作(行比4∶4)3个处理,研究高粱花生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差异。间作处理取样位置为相邻行和间隔行,高粱和花生分别命名为S1、S2和P1、P2。结果表明:相同种植面积时,间作高粱产量显著高于单作,间作高粱产量增加36.14%,间作花生产量较单作下降12.86%,高粱花生间作土地当量比提高12.0%;与单作相比,间作高粱S1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分别增加28.01%、12.86%、18.53%和18.42%,间作花生P2分别增加39.87%、66.67%、47.94%和21.43%;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共检测到种群2 825个,花生2 826个;丰富度指数中,高粱间作处理Chao1值显著高于单作,S1和S2分别增加8.10%和8.23%,花生P2和P1分别增加7.70%和4.23%,高粱花生间作处理微生物数目(Observed OTUs)均显著高于单作;多样性指数中,花生P2的Shannon指数增加了27.60%,间作高粱S1和S2的Simposon指数均显著高于高粱单作;各处理共有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同时优势菌门与根系性状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受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影响,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高于单作模式。高粱花生间作(行比4∶4)时高粱为优势作物,花生为弱势作物。间作体系显著改善高粱相邻行根系生长发育,同时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播种时间和播种深度对节节麦繁殖指标和种子性状的影响,对不同播种时间和播种深度下节节麦的分蘖数、穗数、每穗小穗数、每小穗籽粒数以及小穗和籽粒性状(长、宽、宽长比、周长和千粒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播期对节节麦单株分蘖数、穗数以及每穗小穗数有显著影响,而对每小穗籽粒数无明显影响;随播期的延迟单株分蘖数和穗数呈下降的趋势,而每穗小穗数呈相反趋势。当播种时间为9月30日时,节节麦产种量最大,单株约产生1 173粒种子。此外,播期显著影响了小穗性状,而对籽粒性状的影响相对较小,仅对籽粒宽和千粒重有明显影响。与其他播期相比,节节麦于10月15日播种时,其产生的小穗和籽粒体积较大,重量较高。播种深度对节节麦单株分蘖数和有效穗数有显著影响,而对每穗小穗数和每小穗籽粒数无显著影响。当播种深度大于3 cm时,单株分蘖数和有效穗数随播种深度的增大而减少。当节节麦播种深度为3 cm时,其单株产种量最大。播种深度对小穗性状(除小穗宽长比外)有显著影响,而对籽粒性状无明显影响;当播种深度为5、7 cm时,其产生的小穗体积较大,重量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节节麦播种较早,当播种深度为3 cm左右时,其单株繁殖系数...  相似文献   

8.
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通过冬小麦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深松、翻耕三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收获时,免耕与其它处理相比,增大了土壤容重、土壤硬度,其土壤干筛法>0.25 mm团聚体含量比深松和翻耕每层平均增加3%和5%,但较冬小麦耕作处理前每层平均下降5%;免耕条件下,湿筛法>0.25 mm团聚体含量比深松和翻耕每层平均增加11%和32%,较冬小麦耕作处理前每层平均下降42%;免耕可增加土壤蓄水量,收获期土壤蓄水量为373.1 mm,较深松和翻耕提高17%和8%;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冬小麦收获期水分入渗速率逐渐减少;且不同耕作方式水分入渗速率为免耕>深松>翻耕.  相似文献   

9.
覆盖处理苹果细根分布与土壤物理性状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2年生红富士苹果树为试材,研究黄土高原旱塬区不同覆盖措施(覆膜、覆草、覆沙)对苹果细根(直径≤2 mm)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含水量及孔隙度,增加细根数量,增大根系吸收水肥效率。覆膜处理细根水平分布范围与清耕(CK)相似,在距干0~90 cm范围内,垂直密集分布最大深度由CK的60 cm提升至40 cm,36.05%的细根分布在0~20 cm土壤表层。与CK相比,覆草、覆沙处理的细根水平分布范围由90 cm扩展至120 cm,垂直均匀分布整个土壤剖面,利于树体对深层土壤水肥的吸收利用。土壤物理性状与细根根长、表面积、根长密度呈极显著相关,覆膜处理中根径与比根长也与土壤物理性状表现出相关性。综合分析根系分布与土壤物理性状,覆草处理是陇东旱塬区苹果园较为适宜的地表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10.
自然降水是干旱地区植被重要的水分来源,为了探明荒漠灌木叶片在降水变化的应对对策,以典型荒漠灌木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降水条件下叶片形态性状和化学计量指标,分析其叶片功能性状的总体特征及各个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叶片肉质化程度和含水量随自然降水量的减少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叶片组织密度随自然降水量的减少整体呈增大的趋势;(2)红砂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C含量、白刺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叶片N含量随自然降水量的减少整体呈增大的趋势;珍珠猪毛菜和盐爪爪叶片N∶P均小于14,即其在生长发育中主要受氮素限制;(3)红砂、白刺和盐爪爪叶片组织密度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红砂、白刺的比叶面积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红砂、白刺、珍珠猪毛菜的P含量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在干旱环境中,不同的植物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适应策略,其中盐爪爪通过减小比叶面积、增加叶组织密度,白刺和珍珠猪毛菜通过增加叶片N含量,红砂通过增加叶片的肉质化程度和含水量等来适应...  相似文献   

11.
青海大通中国沙棘人工林对土壤有机质和含氮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 1 4a生沙棘纯林及沙棘×青海云杉和沙棘×白桦×青杨以及无林对照剖面 2 0个土样的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含量 ,比较研究了青海大通黄河上游沙棘人工林对土壤系统的微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 :①在青海大通营造沙棘林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1 4a生沙棘纯林及混交林 0 - 80cm土层平均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 1 79.35 %和1 67.68% ,0 - 80cm土层平均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 5 9.1 44和 41 .0 2t/hm2 ;②沙棘的固氮作用使土壤氮素含量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 ,沙棘纯林及混交林 0 - 80cm的贮蛋量较对照分别增加 3.1 1 9t/hm2 和 2 .5 74t/hm2 ,速效氮贮量增加 30 0 .69kg/hm2 和 2 33.5 5kg/hm2 ;③沙棘人工林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增长作用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 ,而速效氮在土壤中下层高于表层。④ 1 4a生沙棘纯林的培肥效应高于沙棘混交林 ,而沙棘与针叶树混交培肥效果又低于沙棘与阔叶树混交。  相似文献   

12.
莫索湾垦区荒漠化土地物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荒漠化是通过一种或多种营力过程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本文选取莫索湾垦区风力作用和物理作用所造成的沙质荒漠化,泥质荒漠化和碱化土地为样品,通过土壤的机械组成分析,土壤饱和含水率,容重和田间持水量,以及入渗率的测试,定量地研究了土壤在荒漠化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大青山不同植被土壤物理特征及有效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2007年,本文采用环刀法和烘干恒重法对大青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特性和旱、雨季土壤含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物理特性明显好于荒草坡,白桦天然次生林要好于人工林;土壤旱雨季的含水量的变化与各时期内土壤有效水的排序有很大的不同,旱季土壤含水量大小排序为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天然次生林、灌木林、油松人工林、荒草坡,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排序为落叶松人工林、荒草坡、白桦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灌木林。在雨季的时候有林地的贮水能力要好于荒草坡和灌木林,雨季土壤含水量于其土壤理化性质排序一致,并且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土壤有效水和含水量方面降雨对油松和荒草坡的水分变化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由于受到土壤因素的制约而比地表滴灌流量有所减小,研究土壤物理特性对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的影响程度对地下滴灌水力计算与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文中分别选取灌水器工作压力、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为因素,采取混合水平均匀设计安排试验方案,将归一化处理后的各因素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各试验因素对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地下滴灌中工作压力是决定灌水器流量的主要因素,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的影响较弱,但在地下滴灌水力计算与工程设计中也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5.
防护林对科尔沁沙地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防护林对不同地貌类型耕地的影响,选择科尔沁沙地奈曼旗境内坨耕地和甸耕地,对比分析了在有、无防护林情况下坨耕地和甸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有防护林耕地土壤理化性质优于无防护林耕地;② 防护林对坨耕地的影响大于甸耕地,其影响在样点1、样点2和样点3都有显现,且在样点1和样点2较为突出,而防护林对甸耕地的影响只在样点1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不同放牧压力下典型草原土壤物理性质与植被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植被与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土壤容重、土壤的三种粒径含量和土壤紧实度等8个土壤物理指标与草地地下生物量相关性较弱;而与草地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根据相关性的强弱,建立了8个土壤物理指标与草地地上生物量、草地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的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7.
以‘黑彤K-8’西瓜为试材,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CK(不施肥)、CF(习惯施肥)、VC(蚯蚓粪)和VC+CF(蚯蚓粪和化肥各提供50%的氮)等处理对西瓜品质及根际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同CF处理相比,VC+CF处理明显降低了根际土壤pH值,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速效N、P、K含量以及EC值;明显增强了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脲酶活性分别比CK、CF和VC处理提高51.13%、17.19%和12.84%。此外,VC+CF处理还显著提高了西瓜产量,且明显改善了西瓜品质。与VC+CF处理相比,VC处理对西瓜根际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较小。因此,蚯蚓粪与化肥配施对西瓜的作用效果更佳,是比较理想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8.
辽西易旱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容重、孔隙性状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有抑制蒸发保墒作用,分别表现在苗期0-20cm土层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后期40cm以下土层,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其中留茬覆盖可以比传统耕作提高16.53%,增产幅度可达13.56%;保护性耕作的土壤温度低于传统耕作,尤其留茬覆盖表现最为明显,其降低土壤温度的效应主要发生在苗期和土壤表层;保护性耕作方式提高了毛管孔隙度,提高了涵养水分的作用,但土壤容重的增加影响作物的播种和出苗;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变化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各种方式间差异不显著;在辽宁省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建议采用以留茬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不同强度放牧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一个生长季内,比较分析了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地段(非牧段,轻牧段,中牧段和重牧段,以放牛为主)植物群落的总地上现存量、总投影盖度、平均高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异。结果表明,不同强度放牧条件下各项指标均呈规律性变化,表现为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状况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劣化,且群落总地上现存量、总投影盖度、群落高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的pH值和电导率与地面凋落物的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考虑各项指标对放牧反应的敏感性、变化的稳定性和测定的方便性,可以把群落盖度、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作为草地健康评价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不同林型立地土壤水分性状及其持水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辽宁省北票县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油松纯林及无林地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和持水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刺槐-油松混交林的土壤孔隙状况、机械组成、持水性能、渗透性能和储水量均明显优于无林地和2种纯林。刺槐和油松纯林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无林地,刺槐和油松纯林的各项指标处于相近水平。综合评价表明:在持水能力方面,以上3种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