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136)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语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五 )艺…  相似文献   

2.
饮茶史话     
我国是茶的故乡。在远古时代 ,人们把茶叶当作一种药材 ,称为“荼”(《说文解字》)、为“”(《尔雅·释木》)。“茶”字出现较晚 ,始见于盛唐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茶的药用价值早为人们所认识。《诗经·谷风》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神农食经》说 :“利小便 ,去痰热 ,止渴 ,令人少睡。荼茗久服 ,有力悦志。”东汉华陀《食论》也说 :“甘荼久食益意思。”茶作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 ,历来说法不一。据《华阳国志》记载 ,传说周武王伐纣后 ,巴蜀等西南小国曾将其所产茶叶作贡品献给周武王。茶作为饮料的正式记载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  相似文献   

3.
素有“湘北茶乡”之称的湖南临湘,境内群山起伏,山溪终年不断,气候、土壤十分宜茶,因而产茶历史悠久。据《太平寰宇记》载: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潭州节史析巴陵县置王朝场[注],以便人户输纳,出茶。又据乾隆《清统一志·湖南省·岳州府·土产》记载:“芬诸县俱出;君山为上,临湘为多。”明、清时期临湘就盛产老青茶,经加工制成青砖,年产10万关担左右,运销俄国、蒙古和西北等地。民国期  相似文献   

4.
潮州工夫茶之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凰山位于潮州市北部,海拔1498米,是潮汕地区第一高峰。 凤凰山古称“翔凤山据北宋《新定九域志·潮州》载:“凤凰山,《南越志》为翔凤山。”《南越志》是南朝宋沈怀远撰著,当知在南北朝之前,凤凰山称“翔凤山”;隋唐以后才叫凤凰山。成书于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中,便有“凤凰山,在(海阳)县北一百四十里”的记录。  相似文献   

5.
武都买茶析     
关于王褒《僮约》“买茶”一句,宋代不同版本说法不同:一说“武都买茶”(《太平御览》宋·太平兴国(977年)李昉撰),一说“武阳买茶”(《古文苑》·淳熙六年(1179年)韩元吉辑本)。近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引证《僮约》为“武都买茶”(《中国历史》第二册)。而茶叶界多数史考者发表专论阐述,认为“武都”是“武阳”之误。武阳今彭山双江镇,川西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秦汉时其泯江上下流域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红茶制作方法,远至清初(《武夷山志》就有记载:“红茶与乌龙茶一样,也起于明,盛于清,首先由福建产制。”相传平江的红茶制作是由宁州人(修水县)在长寿街传授的。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平江县志》载:“本邑产茶颇多,有茶税。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当不下数十万金。”又载:“况茶市方殷,贫家妇女  相似文献   

7.
铁罗汉,原为武夷四大名枞之一.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载:“铁罗汉为武夷宋树名”,可见铁罗汉茶名出现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其名枞数量之少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无疑是可望而不可及.作为市场上大量销售的商品茶铁罗汉,它的创制出现只有近二百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总论I纵观我国棉花品质育种及其改进途径·”…梁湘1(18)略论目前棉花育种的几个基本问题··“一张凤鑫2(7)怎样提高棉花的内在品质···“······,·“··…张俊业3(2)怎样评价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卜·”·”…张树深4(2)1984年全国栩花地膜板盖栽培技术推广概 况·“···“··“·“········”···“·一“·一芦平2《:》试论新班长绒棉的发展前景”··“··‘……张振南等i(5)河北省棉花生产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孟延瑞等2(5》试论科学植棉与…  相似文献   

9.
一、我省茶叶科学的发展我省产茶历史悠久,茶区分布广泛,早在一千二百年前,陆羽《茶经》就有关于“岭南茶产于韶州”(今韶关)的记载,许多地方府志如《粤东笔记》、《潮州府志》、《惠州府志》都有不少关于种茶、制茶的记载,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全省种茶面积已达到三十多万亩,产量十六万多担,为历史最盛时期。潮安的“凤凰单丛”和“一线红  相似文献   

10.
陆羽《茶经》是中华古茶文化的代表作,流传千年,版本很多。如何把几种今传本合并校订、注释、文白翻译得较为准确,以便于今人阅读,是一项细致的工程。 笔者手头上有11种《茶经》翻印本和校注本,看来都花了一番选本、校订、考证、译注的功夫的。现仅从《四之器》中的“火夹”、“夹”、“竹荚”三种烹茶用具看,各本的字形,释义、断句、标点均互有出入。其字,有作火荚、夹、竹荚,有作火荚、夹、竹夹,有作火夹、夹、竹夹,现就这三种烹茶用具试谈些看法。 (一)火夹(一本作火(艹夹)) 原文是:“火夹,一名筯。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夹”(原作夾,现俗写),有多音、义:音(?),指腋下;音(?),指夹东西的夹子,音(?),指夹层如夹衣服;音(?),通挟。这里的“火夹”应有钳夹的性能,以读(?)音较恰当。  相似文献   

11.
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为闽茶特立《叶嘉传》,称天下茶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散文家苏辙(1039—1112)在《和子瞻煎茶》诗中,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宋代闽茶品质之高和茶业繁荣盛况,由此可见一斑。《宋会要·食货志》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福建路只建宁府、南剑州、邵武军和汀州四地  相似文献   

12.
原文: 一、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 诠释: 俗话:“高山出好茶,平地产好茶。”明·熊明遇《岕茶记》也述:“茶产平地,受土所多,故其质浊。”宋子安北苑《东溪试茶录》:“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唐·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有光彩的砂砾土),中者生砂壤,下者生黄土”。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13.
(一) 榷,本义为独木桥,引申为专利、专卖、垄断。《史记·王宗世家》:“韦昭曰……榷者,禁他家,独王家得为之。”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垄断”一词最早是亚圣孟轲(约前372~前289年)在《孟子》中提出来的(《孟子·公孙丑下》凡十四章)。在第十章中,孟子对垄断的解释:“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夫马,必求龙(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贱夫始矣,”这里孟子所指的垄断,是指小商贩在市场  相似文献   

14.
成语“不茶不饭”语见《群音类选·<玉簪记·秋江送别>》:“霎时间云雨暗巫山,闷无言,不茶不饭,满口儿何处诉愁烦。”成语大意是说,不吃不喝。比喻心事重重,以致不思饮食。形容什么也不吃。吃饭无疑是件大事,不吃饭或说没饭吃,是会被饿死的。但对中国人来讲,自古除了吃饭尤其是要吃饱饭,当作一件大事外;喝茶也认为是一件大事。所以早就有了“茶饭无心”和“不茶不饭”的成语;更有像元·杨景贤在《刘行首》第2折中所写的:“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都说明了,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对喝茶和吃饭的重视程度。其实,考究…  相似文献   

15.
“槚,苦荼”,早已载于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中,据晋代郭璞的注释,也明确指出:这个“槚”就是就是当时常见的灌木茶树。因此,后世的文献,多承袭这个解释。但近年来,我们从历代文献所记述的和近世的调查资料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来有读者问,茶叶加工工艺术语中的“huī锅”的“huī”,到底是用“辉”、还是用“辉”或“挥”?“低温长烚”的“烚”,正确读音是怎样的? 先谈第一个问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煇,光也”,清代的段玉裁注  相似文献   

17.
储光羲(707~760),兖州人,一说涧州(今江苏镇江)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官太祝,转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时曾受职,后被贬官,死于岭南。注释①(?)粥:指烧煮的茶。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粥.”②当昼:指中午。④炎晖:炎热的日光。④淹留:停留:滞留。茶粥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叶大事记新编周靖民(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长沙·410005)秦代以前公元前4世纪以前,我国已经发现了茶,首先采为药用,逐渐兼作饮料,无书面名称。公元前324年,秦惠王派兵攻灭巴蜀,中原始知饮茶。(清顾炎武《日知录》)公元前3世纪,《尔雅·释木...  相似文献   

19.
黄贤庚 《福建茶叶》2009,31(3):45-45
在很多经销茶叶店(馆)中,及有的茶书茶文中,甚至有的大部头茶叶全书,都把茶的“名丛”字误写为“名枞”字。这在产茶当地和茶界人士中,尚知其意,而业外人士若按字面去解释,则感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早在三国(公元220~280年)《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陆羽(公元733~804年)在所著《茶经》中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迺至数十尺……”。宋子安(公元1130~1200年)《记东溪茶树》也说:“柑叶茶树高丈余径七八寸”。云南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