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鲜切生菜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侵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侵染不但影响鲜切生菜的质量安全,还会危害人类健康。通过概述鲜切生菜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和种类,介绍鲜切生菜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侵染现状,指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控制方法及展望。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燕  刘杰  李玉兰  刘芳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252-2253,2256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对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应用前景广阔的多重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酶联免疫法、免疫胶体金技术、蛋白芯片技术及生物传感器技术进行了概述,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一种利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和鉴定沙门氏菌(Salmonellla spp)、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方法,根据沙门氏菌侵袭力蛋白A基因(invA gene)、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蛋白转录调控基因(prfA gene)、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溶素基因(alt gene)、蜡样芽孢杆菌的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gyrB gene)设计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并对多重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4种致病菌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同时以国标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繁琐复杂、周期较长,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介绍并分析了几种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及其特点,就其发展和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交优化多重PCR反应体系检测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沙门氏菌的IpaB基因、志贺氏菌的ipaH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多重PCR检测,利用正交设计对多重PCR反应体系的镁离子、Toq酶、dNTP、引物的浓度在4个水平上进行L16(4^4)优化试验,并确定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结果]3对引物能特异性扩增出210、280、393bp的目的条带。利用FTA滤膜提取模板DNA,采用建立多重PCR同时对3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灵敏度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5×10^2 cfu/ml、沙门氏菌为2.2×10^2 cfu/ml、志贺氏菌为1.0×10^2 cfu/ml。[结论]该检测方法准确、快速、高效,为同时检测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三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快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对3种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快速、敏感、特异的多重PCR诊断检验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上述3种菌的特异性PCR引物,通过单一、双重及三重PCR反应检测,并对人工感染的饮料和面包2种食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单一、双重和三重PCR均成功扩增出目的片断,没有非特异性扩增.人工感染食品的PCR检测也获得了目的菌的特异性片段,并且结果稳定.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反应系统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为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任慧婧  刘芸 《河南农业》2013,(16):57+59
耐药菌株的广泛传播,使得细菌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临床上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增加了治疗成本和新药的研发成本,也缩短了新药的应用周期,尤其在人畜同药的情况下,耐药性通过畜产品以及环境等多种途径造成交叉传播,直接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从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的危害、食源性致病菌耐药现状、耐药机制及耐药性传递机制以及耐药性防控措施等几方面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9.
PCR和ELISA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PCR和ELISA这两种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并对这两种方法特点与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春夏季养殖罗非鱼体内食源性致病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罗非鱼食源性致病菌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2008年2~7月广东省不同区域罗非鱼养殖场为调查对象,定期采样分析罗非鱼体内及养殖环境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情况。[结果]春季罗非鱼养殖环境中共鉴定出8种致病菌,鱼体内共鉴定出6种致病菌;夏季罗非鱼养殖环境中共鉴定出13种致病菌,鱼体内共鉴定出12种致病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是养殖罗非鱼体内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夏季食源性致病菌的种类与数量多于春季。[结论]罗非鱼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与养殖区域、水温及溶氧量等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弄清人源志贺氏菌是否可以传播给鸡,从而为志贺氏菌在人-禽传播中的可能性提供科学依据,用不同剂量的鸡源鲍氏志贺氏菌、人源鲍氏志贺氏菌和人源福氏志贺氏菌通过腹腔注射人工感染雏鸡。结果发现,各试验组雏鸡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发生,甚至出现死亡病例,且从雏鸡体内分别回收到原接种的3株细菌。这说明了鸡源志贺氏菌的可能来源及有发生人鸡互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恒定温度和供应链波动温度及振荡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新鲜生菜叶为培养基质,以大肠杆菌K12品系中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1.1187为研究对象,从恒定温度、(4、13、21、29、37℃)、振荡温度(4~37℃、37~4℃)及供应链波动温度几个因素研究其对生菜中接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1.1187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恒定温度条件培养下,低温抑制大肠杆菌1.1187的生长,高温有利于大肠杆菌的生长繁殖。在波动温度条件培养下,大肠杆菌1.1187的生长随温度的波动而波动,在振荡温度培养下,控制初始在低温条件下可以有效地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莴苣中硒含量分布和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大田补硒栽培莴苣成熟期各器官中硒的含量分布和赋存形态,结果表明:莴苣对硒有一定的富集能力,叶片吸收的无机硒进入莴苣体内代谢后转化为多种形态有机硒,根、茎、叶中的核酸、多糖和蛋白质结合硒是硒的主要赋存形态,生物大分子有机硒含量占总硒量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筛选出更适合北京地区高温季节种植的结球生菜品种,对5个新品种及一个主栽品种进行了栽培品比.[方法]在定植后第60 d对6个品种生菜的产量、形态及抗性进行测定,测定数据应用方差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论]参试的5个生菜新品种中拳王抗抽薹抗烧心烧边的表现最好,产量可达到5.6万kg/hm2,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5.
高山茎用莴苣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在高山区种植茎用莴苣的适宜品种及其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不同光质组合对生菜生长和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较优的光质组合,提高人工光植物工厂生菜产量和能量利用效率。【方法】以光强为200μmol/(m~2·s),R/B为4/1的红蓝光(RB)为对照,在光强为150μmol/(m~2·s),R/B为4/1的红蓝背景光基础上,分别添加50μmol/(m~2·s)的绿光(G)、黄光(Y)、橙光(O)和远红光(FR)组成4种不同光质组合处理,分别用RBG、RBY、RBO和RBFR表示,对不同光质组合处理生菜的生长及形态、光合能力、能量利用效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RBG、RBO和RBFR处理生菜地上部鲜质量较RB处理分别增加14.5%,14.5%和30.8%,地上部干质量分别增加13.3%,24.1%和29.9%(P0.05)。RBG处理可以增加生菜的株高、总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和能量利用效率。与RB处理相比,RBY处理对生菜的地上部干、鲜质量影响不显著;RBO处理可以提高生菜叶片的光合能力和能量利用效率。RBFR处理可以增加生菜的地上部干、鲜质量,但在实际生产中,生菜叶片较易出现烧尖现象。【结论】RBG和RBO是工光植物工厂生产中较为合适的光质组合。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含铁矿物和有机物添加对生菜砷酸盐毒性的调控作用,采用高分辨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培养液中外源添加物与砷(As)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不同处理组生菜中As的存在形态及累积变化状况,并综合考察了营养元素含量、超氧化物酶浓度和丙二醛含量等抗氧化系统和纤维素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培养液中的As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作用力结合在黄铁矿表面,添加谷氨酸促进了该过程的发生,从而抑制了As从植物根部向可食部的迁移。当生菜生长至第20~40天,相比黄铁矿单独处理,黄铁矿和谷氨酸组合处理使无机As浓度降低35.9%,总As浓度降低16.9%;与谷氨酸单独处理相比,无机As浓度降低4.0%,总As浓度降低21.8%。在植物叶片中,相比As (Ⅴ)单独处理组,黄铁矿和谷氨酸的添加使叶质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20.8%~30.8%和17.1%~25.5%,通过增加叶片中超氧化物酶的合成限制活性氧在体内的积累,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黄铁矿添加具有促进营养元素吸收的作用,而谷氨酸添加有利于缓解由As胁迫引起的植物氧化应激作用。相比黄铁矿单独处理,黄铁矿和谷氨酸组合处理更有利于植物对镁(Mg)、锰(Mn)、铜(Cu)和铁(Fe)元素的吸收,增强植物对As的抗逆性。同时,与谷氨酸或黄铁矿单独处理相比,二者组合处理提升了植物的品质,分别使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42.5%和69.3%,纤维素含量提高了21.2%和374.6%,蛋白质含量提高了71.4%和21.4%。研究表明,黄铁矿和谷氨酸组合处理能有效降低溶液中As的迁移和生菜叶片中As的积累,有利于植物体中活性氧的清除,并可提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促进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18.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安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敏  陈伟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479-5482,5491
收集了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数据,分析了水产品、生肉、蔬菜、熟肉、豆制品和速冻米面食品6类食品受沙门氏菌(Salmonellaspp)、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污染水平差异,确定出高危食品种类。结合国内外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限量、检测方法,分析了目前食源性致病菌监管工作的难点,提出了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激素处理对叶用莴苣抽薹的影响。【方法】以绿色散叶莴苣耐抽薹GS59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同激素喷施处理后,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叶用莴苣中相关激素水平变化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在整个处理期内未发生抽薹;矮壮素处理后,叶用莴苣株型紧凑、茎粗壮且不易发生抽薹;赤霉素与生长素处理后植株均提早发生抽薹;三碘苯甲酸处理后,叶用莴苣早期无显著变化,后期发生迅速抽薹现象,但植株叶片小,茎细弱。【结论】在生产栽培时,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激素选择。为了提高产量,可喷施矮壮素;为了促进抽薹开花,赤霉素为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20.
海状元818在莴笋生产中的肥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海状元818在莴笋生产中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施用海状元818.4kg/667m2,能使莴笋的株高平均增长2.53cm,增产量675kg/667m2,增产率达37.5%,增产值1 160元/667m2,增收率达3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