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草食畜牧业在甘肃省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甘肃省草食畜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用区位商分析方法判断甘肃省草食畜牧业所处的地位,结果显示甘肃省的草食畜牧业竞争力较弱,在六大牧区中排名靠后。鉴于甘肃省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及目前所处的地位,通过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构建草食畜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利用协整分析方法来研究甘肃省草食畜牧业竞争力主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末牧业性生产固定资产原值、RD人员、RD经费支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牛奶产量、绵羊毛山羊毛羊绒的产量、牧业产值、人均GDP对草食畜牧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最大;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主要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的参考建议,促进草食畜牧业竞争力提升。  相似文献   

2.
卢瑜  向平安 《江苏农业学报》2021,37(6):1583-1591
为探究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空间影响机制,提出了区域有机农业发展的分析框架,然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有机农业发展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并将空间效应进一步分解,以确定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结果显示:①中国有机农业发展既存在空间异质性也存在空间依赖性,西部处于热点区域,冷点区域在中东部.②居民收入水平、有机认...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因为其地理环境及气候环境,非常适宜畜牧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内蒙古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优势,阐述了内蒙古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因为其地理环境及气候环境,非常适宜畜牧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内蒙古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优势,阐述了内蒙古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畜牧业规模经营与经济效益之间规律性的分析,阐明畜牧业规模经营的关键在于“适度”,进而分析探讨影响畜牧业经营规模的诸多因素,为进一步确定最适最佳经营规模服务。  相似文献   

6.
奉节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渝陕鄂交汇处,幅员面积4087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草山草坡纵多,雨足草茂,物产资源丰富,其中天然草地面积达14.93万公顷,可直接利用面积14万公顷,人工种植草地面积达3333公顷以上。由于草地资源和秸秆资源丰富,为奉节县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进一步促进我县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笔者结合本地实际,就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双碳”目标下畜牧业的低碳发展问题,测算了中国31省(市、自治区)畜牧业碳排放量(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并借助核密度估计和LMDI分解模型分析其时空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呈先上升后下降态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态势且省际差距大幅缩小。2)强度效应对畜牧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演变趋势呈现“强-稳定-强”抑制水平;农业结构效应呈现由促进作用转为抑制作用的变化特征;产业结构效应的抑制作用仅次于强度效应;经济效应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演变趋势呈现倒“U”;人口规模效应的促进作用较小。3)全国畜禽养殖及其主要种类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牧区的肉牛、肉羊以及东北地区生猪强度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的抑制作用不足削减经济效应带来的促进作用,促进了其碳排放的增加。因此,政府需积极引导养殖户进行清洁生产,加大对畜牧龙头企业在品种改良、饲料配比优化方面的科研投入,因地制宜的推进畜禽低碳养殖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云南省昌宁县草食畜牧业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把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全县草食畜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调整养殖结构、转变传统的饲养方式、积极开发畜产品市场、逐步完善畜牧体系、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投入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草食畜禽是指牛、马、羊、鹅等家养畜禽。草食畜牧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草食畜禽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联结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新阶段畜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推进现代化草食畜牧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创新畜牧业基本经营体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小康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建水县草食畜牧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分析影响畜牧业竞争力的因素对发展现代农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笔者较为详尽地考虑各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程度,采用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结合、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相结合、决定性因素与辅助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界定畜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从外部环境角度、产业角度、企业角度选取12个因素分别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畜牧业纵向协作的基本特征与制约因素,采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肉羊生产的调研数据,对养羊户精饲料采购和活羊出售环节纵向协作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养羊户外购精饲料主要为满足数量需求,同时受到资金、配比饲料能力、生产惯性和外部服务环境的影响;养羊户选择大型饲料企业合作社购买精饲料,一定程度上为满足质量需求,并受到交易费用和家庭特征的影响;养羊户活羊销售渠道选择受家庭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和交易费用的影响,且加入合作社对不同种类活羊的纵向协作影响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加大贴息贷款与服务水平,对养殖户饲料使用进行技术培训,饲料企业提高和改善服务水平,鼓励规模经营等路径以提高畜牧业纵向协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草料是草食家畜最主要最优良的“粮食”,也是草食家畜最经济的植物性营养蛋白来源,合理地种植牧草不仅能为草食家畜提供优质草料,提高经济效益,还能改善土地质量,绿化美化生态环境。本文通过系统论述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意义、玉溪镇发展种草养畜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及措施,以期为玉溪镇发展种草养畜提供参考,从而保证玉溪镇草地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张掖绿洲农田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地膜残留量区域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准确评估区域地膜残留污染现状,为提出区域性农田地膜污染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选择河西走廊张掖绿洲105个农田样地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同时调查样地作物、土壤质地、地膜使用情况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与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张掖绿洲农田地膜残留量介于0.79~114.72 kg· hm-2之间,平均值为25.63 kg·hm-2,表现出西北部高于东南部的分布趋势,地膜残留量的空间异质性高且呈高斯模型分布特征;各县区地膜残留量表现为临泽县(49.07 kg·hm-2) > 高台县(33.72 kg·hm-2) > 甘州区(23.33 kg·hm-2) > 山丹县(11.32 kg·hm-2) > 民乐县(10.44 kg·hm-2)。地膜残留量受覆膜方式、覆膜年限、作物类型等因素影响:全覆膜、人工、机械覆膜3种地膜使用方式下地膜残留量差异显著(P<0.05),均值分别为37.35、27.46、15.26 kg·hm-2;连续覆膜10 a以上,地膜残留量显著增加(P<0.05);种植作物中玉米农田(35.39 kg·hm-2)地膜残留量最多。研究区整体残膜污染处于中污染水平,其中临泽、高台县污染较重,覆膜年限是研究区地膜残留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贡献率达33.24%,作物类型次之(31.73%),张掖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并完善地膜使用政策,同时推广残膜机械回收技术,以减轻地膜污染。  相似文献   

14.
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的一项新型科学技术。由于纳米微粒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等效应,从而使其具有特殊的吸收、吸附、控释和缓释性能,因此在畜牧兽医领域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纳米微粒的吸收、吸附、控释和缓释作用及其在饲料、兽药、疫苗、遗传育种、畜禽产品质量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前景。  相似文献   

15.
较系统地回顾了计算机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生产管理、育种管理、专家系统、饲料营养、畜牧场建设和场区监测及决策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温室气体源/汇系统,不同区域、不同种养情况导致农业系统呈现碳源或碳汇两种情况。分析农业系统中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依据。本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测算了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20个县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呈现缓慢上升状态。农业碳排放量最大的区域为凉州区和甘州区,占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的31.74%。从种植业与养殖业来看,河西走廊地区种植业为碳汇,碳吸收量达1.41×108 t,养殖业为碳源,碳排放量达4.17×107 t。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净碳排放量呈现起伏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系统向碳汇转变。在种植业中对农业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子为种植规模,在规模稳定发展区域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机械化程度,在规模较小的区域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村用电量;在养殖业中对规模较大区域和养殖业占比较高区域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养殖规模,关联度在0.90以上。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为从随机分布到显著聚集的过程,农业碳排放重心缓慢向东南方向转移,但仅在张掖市内迁移。  相似文献   

17.
分析梳理了当下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性技术瓶颈,并借助2006—2019年畜牧业R&D投入与科技奖励成果进一步呈现了相应的研发现状与特征。研究发现,畜牧业科技成果总量呈现平稳态势,主要类型成果数量差异明显并具有阶段性波动特征,高校和农业科学院等机构是畜牧业科技成果研发主体,R&D投入与其产值不适配。基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科技瓶颈,提出需从加大畜牧业研发投入力度、提升畜牧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促进畜牧业机械化和信息技术的联动发展、构建技术协同创新体系等4个方面助力推进畜牧业科技优化,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厘清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本研究综合采用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及空间加权回归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探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尺度看,模范村呈现出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态势,中轴线大体上处在山东—河南—四川一线,具有明显的集聚分布态势,并形成“三极多核连片”分布的空间特征,不同类型的模范村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从省域尺度看,模范村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省份分布较稀疏,且多数省份呈现低聚焦分布特征,北京、上海和海南模范村发育程度最好,乡村旅游集聚区初步形成;模范村空间分布受人文因素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强度0.65)、政策支持力度(0.56)、旅游产业规模(0.48)、道路交通因素(0.42)的共同影响,影响强度依次递减且呈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其自然分布趋向于在海拔500 m以下的三级阶梯、三级河流6 km缓冲区和亚热带季风区内分布。研究表明,我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特征,受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原子力显微镜(Ar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是观察样品表面结构的一种新工具,能够检测样品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生理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实时观察。文章对AFM的工作原理及其近年来在畜牧业研究领域中 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AFM在畜牧业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