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闯  方苹  郭立新  陈辉 《水产科学》2007,26(3):167-170
以1%福尔马林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纯化的气溶素免疫8周龄的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经间接ELISA筛选,获得1株稳定分泌气溶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A2D3。腹水单抗ELISA效价为1:16,384(1:2^14),其能特异性抑制气溶素的溶血活性并且腹水单抗有中和特性,抑制效价和中和效价分别为1:128(1:2^7)和1:128(1:2^7)。以此单抗建立了检测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的问接ELISA方法,对临床分离的50株嗜水气单胞菌培养上清检测,有48株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根据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标志性毒力基因-气溶素(aerolysin)基因序列,设计出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对22尾临床疑似患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的黄鳝进行了诊断,检测出其中17尾呈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阳性,检测过程仅需6h;而常规细菌分离鉴定则耗时72 h,检出率仅为9/22.  相似文献   

3.
将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AerA)基因定向连接到pET-32a(+)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SDS-PAGE分析表明,硫氧还蛋白-气溶素融合蛋白(Trx-AerA)表达量占重组菌总蛋白量的65.5%。将上述融合蛋白与商品化的QuilA混合,分别添加Mega-10、卵磷脂、胆固醇获得Trx-AerA ISCO Ms。其中同时添加Mega-10、卵磷脂、胆固醇组蛋白质回收率最高为10.46%,仅添加QuilA组蛋白回收率为1.82%,两者差异显著(P<0.05)。分别采用Trx-AerA、Trx-AerA ISCOMs、Trx ISCOMs经腹腔注射免疫欧洲鳗,免疫30d后,每个实验组取5尾实验鱼采集血清,按1:200稀释通过ELSIA法检测抗体水平,同时采用菌数为2.0×106CFU的嗜水气单胞菌ZN1株进行攻击,测定免疫效力。结果显示:Trx-AerA免疫组相对保护率为0%(3/15),Trx-AerA ISCOMs免疫组为83.3%(13/15),Trx ISCOMs免疫组为50%(9/15); 3个免疫组针对气溶素的特异性抗体水平OD450值分别为0.19,0.52,0.36,Trx-AerA ISCOMs免疫组、Trx-AerA免疫组显著高于Trx ISCOMs免疫组(P<0.05)。结果表明影响嗜水气单胞菌免疫效力的除了气溶素的抗体水平外,ISCOMs等也能够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保护应答。  相似文献   

4.
PCR扩增特异性16SrDNA和溶血素基因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储卫华 《水产学报》2005,29(1):79-82
根据已发表的气单胞菌16S rDNA基因序列及气单胞菌气溶素(aerolysin)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建立了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PCR方法。通过对12株气单胞菌的检测,发现16S rDNA引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仅对嗜水气单胞菌扩增阳性。而Aero基因引物检测结果与采用生物学方法(鲜血平板法)检测的结果符合率为97.2%,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检测最低1fg的模板。将16S rDNA与Aero基因结合PCR方法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与用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测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4.4%。该方法的建立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途径,是一种比较实用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基因ompTS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黄晓 《水产学报》2001,25(6):552-558
根据已发表的外膜蛋白基因ompⅡ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从分离 自患红底板病的中华鳖的嗜水气单胞菌中扩增得到了ompTS基因,对ompTS 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其与ompⅡ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有83.5%的同源性。ompTS基因最长的开放阅读框(ORF)为1068nt,编码由35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8.9kDa的蛋白质OmpTS,其氨基酸序列的前20个氨基酸残基可能组成信号肽。由ompTS基因的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细菌外膜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比较结果,进一步证实细菌外膜蛋白氨基酸序列的N端存在高度保守区。根据序列分析结果推测,ompTS基因很可能是一个新的基因,编码38.9kDa的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OmpTS,该蛋白质在膜中极有可能形成孔道,具备与孔蛋白相似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27株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及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建省淡水养殖鱼类体内分离到27株嗜水气单胞菌,根据嗜水气单胞菌16SrDNA基因和气溶素基因(aerolysin)的保守序列,设计2对引物,对所分离到的27株嗜水气单胞菌进行双重PCR扩增,扩增结果表明,其中18株为含有Aer毒力基因的潜在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占总菌数的66.67%。应用ERIC-PCR分型技术对27株嗜水气单胞菌菌株进行分析,以相似度54.00%为限,所有菌株可分为Ⅰ和Ⅱ两大聚类,以76.00%相似度为界,27株嗜水气单胞菌可分为11个聚类,同一个聚类中菌株分离区域基本相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基因型的多样性和分离地域具有一定的关联,也表明ERIC-PCR可以有效应用于嗜水气单胞茵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7.
8.
嗜水气单胞菌温敏胞外蛋白酶基因eprJ的克隆与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已发表的人源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温敏胞外蛋白酶基因eprA1的核甘酸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以嗜水气单胞菌鱼源株Ah J-1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1 005 bp的胞外蛋白酶基因eprJ1,将该基因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中,构建克隆载体pMD-eprJ1。序列分析发现,其与发表的Ah AH1的胞外蛋白酶eprA1基因的同源性有91%。根据测序结果在保守区重新设计一对引物以增强特异性,扩增片段大小为387 bp。对1990~2004年15年间从浙江、福建、湖北及江苏等地不同患病水产动物肝肾等脏器分离到的23株Ah检测结果显示,从中国东南地区分离的21株Ah水生动物致病性菌株扩增均为阳性,2株Ah非致病性菌株为阴性,推测该基因普遍存在于致病性Ah中。检测模板DNA的灵敏度可达1.5×10-3ng/μL。  相似文献   

9.
通过嗜水气单胞菌菌体和菌液上清对草鱼的体外溶血试验,发现菌细胞在培养12hr后即具最高溶血活性,而菌液上清在菌培养60hr后才达到最高溶血活性;在pH~8范围内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可维持高溶血活性,而维持高溶血活性的最适培养温度为35℃;部分糖和二价金属类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菌液上清的溶血活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方法,对分离于唐山和秦皇岛养殖场的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a)、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以及鲤(Cyprinus carpio)肝脏的42株不同水产养殖动物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了4种耐药基因β-内酰胺类(TEM)、氨基糖苷类(ant(3″)-I)、磺胺类(Sul3)和四环素类(tet(A))的检测。结果表明:42株嗜水气单胞菌均100%携带TEM、ant(3″)-I和Sul3,不携带tet(A)。所检不同水产动物源嗜水气单胞菌均携带TEM、ant(3″)-I及Sul3耐药基因,从分子层面表明该致病菌多重耐药或潜在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11.
罗非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从广西某江网箱养鱼场的发病或濒死罗非鱼中分离到8株呈β溶血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8株分离菌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均能致死小白鼠和罗非鱼,并都能产生较强的毒素致死小白鼠;8株分离菌对环丙沙星、氟哌酸、氯霉素、庆大霉素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2.
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对鲤内皮细胞的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外培养鲤血管内皮细胞 (EC) ,取 10 0 0 0ml嗜水气单胞菌悬液 ,盐析和层析后获得HEC毒素 (外毒素 ) ,测定分析不同质量浓度HEC毒素 (10 2 4 .0 0 ,2 5 6 .0 0 ,6 4 .0 0 ,16 .0 0 ,4 .0 0 ,1.0 0 ,0 .2 5 μg/ml)对鲤EC的半感染浓度(TCID50 )及观察在工作浓度 (16TCID50 )下内皮细胞的损伤和亚显微变化。结果表明 :1)HEC毒素对鲤科鱼类的红细胞有很强的破坏性 (溶血价 >8× 10 3 HU/mg) ;2 )对鲤EC的TCID50 为 5 .85 μg/ml;3)在 16TCID50 HEC毒素诱导下 ,6h的EC单层出现空斑 ,12h的EC有部分脱落 ,2 4h的EC全部脱落 ;超薄切片中 12h的EC微绒毛有部分丢失 ,细胞器和核质严重病变 ,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 ,2 4h的EC核肿胀 ,微绒毛、细胞器和核质均丢失  相似文献   

13.
采用PCR方法,对分离于发病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a)、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鲤(Cyprinus carpio)的42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了外膜蛋白(OMP)基因的检测;将代表菌株的外膜蛋白基因通过DNAStar软件与GenBank中报道的4株嗜水气单胞菌(FJ437030.1、AF183931.1、AF276639.2、CP000462.1)和1株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FJ437029.1)参考菌株进行了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检不同来源嗜水气单胞菌的OMP基因携带率为100%;所测代表菌株的OMP基因与参考菌株的同源性在86.0%~99.2%之间。所测得的不同来源嗜水气单胞菌OMP基因的同源性98.3%~100%,其中分离于宽体金线蛭的HTQ010505-1与青鱼的HL060811-4两菌株间同源性高达100%。  相似文献   

14.
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郭闯  王永坤 《水产科学》2003,22(6):48-51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是嗜温、有动力的气单胞菌群,普遍存在于淡水、污水、淤泥、土壤和人类粪便中,对水产动物、畜禽和人类均有致病性,是一种典型人—兽—鱼共患病病原[1],可引起多种水产动物的败血症和人类腹泻,往往给淡水养殖业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已引起国内外水产界、兽医学界和医学界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研究已有了很大进展。本文将国内外有关嗜水气单胞菌研究现状从其毒力因子以及诊断与检测技术方面综述如下。1 毒力因子嗜水气单胞菌可产生各种毒力因子,包括…  相似文献   

15.
从患败血症鲫鱼病体分离到一批溶血毒素产生菌株,对其中5株进行了致病实验,对4株致病株进行了形态学和生化鉴定,其中CRI14与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吻合。进一步研究了培养起始pH对CRI14株溶血毒素产生的影响,用SDS-PAGE和IEF证明了酸性pH(5.0)能抑制至少两种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6.
鳖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鳖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TrionyxsinensisAeromonashydrophilasepticemias)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发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不分性别和个体大小皆可感染,分布面亦广,国内外养鳖场均有发生。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属弧菌科,气单胞...  相似文献   

17.
嗜水气单胞菌溶血毒素对草鱼血细胞的溶血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嗜水气单胞菌菌体和菌液上清对草鱼的体外溶血试验,发现菌细胞在培养 12hr后即具最高溶血活性,而菌液上清在菌培养 60hr后才达到最高溶血活性;在 pH6~ 8范围内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可维持高溶血活性,而维持高溶血活性的最适培养温度为 35℃;部分糖和二价金属盐类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菌液上清的溶血活性。  相似文献   

18.
嗜水气单胞菌研究概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鱼共患病病原,本文介绍了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性状,并对其致病因子、鉴定方法和由其引起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分别建立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与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AS)的快速检测方法。针对嗜水气单胞菌pilin基因、温和气单胞菌zipA基因设计特异性LAMP引物。在恒温条件下利用实时浊度仪对2组引物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试验,并以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核酸染料颜色变化对扩增结果进行判定。结果显示,LAMP实时浊度法能够特异地检测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最低检出限分别为46 fg·mL^-1和320 fg·mL^-1,是普通PCR方法的104倍和102倍;并能应用于已知临床样品检测。该研究建立的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具有高效、特异、灵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气单胞菌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单胞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进养殖鱼类的大批死亡,从基因水平认识该菌对研究该菌的致病条件及防治该菌引起的各种病症等都大有帮助。自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陆续对嗜水气单胞菌及其它气单胞菌的气溶素基因、溶血毒素基因和蛋白酶等基因进行了研究。本文从气单胞菌溶血毒素基因及分布、毒素的调控与分泌和蛋白酶基因等方面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对气单胞菌基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