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家蚕卵的滞育,是由咽下神经节(SG)分泌的滞育激素诱导产生的(长谷川1951,福田1951,吕鸿声1958).直到70年代中期,还认为只有SG分泌滞育激素,而其他内分泌器官都未被假设同分泌滞育激素有关.1976年竹田敏报告了非滞育卵产生者的特定阶段(化蛹后第4天)植入心侧体(Cc)、咽侧体(Ca)就会产下大量滞  相似文献   

2.
家蚕滞育分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2,他引:14  
简述了有关家蚕滞育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家蚕的胚胎滞育是由环境条件和遗传性支配的。二化性蚕品种在胚胎中期和晚期经受高温和长光照 ,其结果是下一代胚胎滞育。不同的环境信息被神经分泌细胞“解读”和“受纳”。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信息下 ,神经分泌细胞产生和分泌滞育激素 (DH)。滞育激素进入卵内 ,调节和建立滞育卵专一的内部环境。其特征是 ,滞育卵中发生有关糖原和山梨醇转换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从而实现进入滞育、解除滞育等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关于家蚕以卵态滞育是由喉下神经节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所决定,已为日本学者福田宗一(′51,′53),长谷川金作(′52)及我国学者吕鸿声(′58)所分别完成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的实验所证实。长谷川主张化性可能单独由喉下神经节的机能决定,且不同化性品种喉下神经节所分泌的“滞育激素”(原文为“休眠激素”)的量不同,小林(′57)对喉下  相似文献   

4.
家蚕胚胎滞育的生理生化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蛹期由咽下神经节合成和分泌的大量滞育激素(dH)作用于卵巢,引起系列生理生化变化,主要包括H2O2水平降低、山梨醇积累、葡萄糖减少、呼吸耗氧量下降等,最终导致家蚕胚胎进入滞育。本文综述了家蚕胚胎滞育的生理生化研究概况,以期为家蚕胚胎滞育机理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实验形态学方面追究与蚕卵的滞育性有关的咽侧体的作用,咽侧体不分泌滞育激素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若摘除咽侧体,特别在5龄(终龄)的第72小时摘除时,产滞育性卵将变为产非滞育性卵,因此,调查  相似文献   

6.
柞蚕的滞育及其解除滞育的机理是柞蚕化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南方亦是柞蚕留种的关健,以往我们已经阐明蛹期长光照能激活并释放脑激素(羽化激素),使滞育蛹体解除滞育,(钱、梁、1979),后来并进一步与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合作作了“解除柞蚕滞育的分子机理探索”(柯、钱等,1984),1983年冬,我们并开始了柞蚕滞育蛹脑与发育蛹脑超微形态学的研究。实验滞育蛹用广西蚕业指导所放养引进的山东杏黄,83年9月收茧,发育蛹用该所放养的青黄一号,83年5月收茧,于8℃冷藏,10月下旬取出暖茧,11月初旬,在生理盐水中解剖二种蚕蛹,取出蛹脑,用一般电镜试料制作法制成超簿切片。电镜观察表明:滞育蛹脑激素分泌颗粒密集,细胞质内细胞器糙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均未找到,而发育蛹脑激素分泌颗粒分散,细胞质内线粒体尤其糙面内质网明显可见。过去认为CGMP刺激了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脑激素,通过电镜观察知道CGMP刺激脑神经分泌细胞释放脑激素颗粒,从而打破了蛹的滞育,次级反应才是蜕皮激素和ATP含量的增长,CGMP进一步放大蜕皮激素的效应,促使细胞核中基因表达,引起有关蛋白质的成合和蛾体生殖器官的发育,从而羽化成蛾。  相似文献   

7.
一般越年性蚕种(黑种)在蚕卵产下后数日内变成固有的颜色,这种色素直接来源于卵细胞质内存在的一种色氨酸代激产物—三羟犬尿氨酸,在卵的浆膜细胞内转变生成。卵内的三羟犬尿氨酸主要来自血液,而血液中三羟犬尿氨酸通过卵巢管壁进入卵内的过程,受咽下神经节所分泌的滞育激素控制,若不分泌滞育激素,则作为色素源的三羟犬尿氨酸不能进入卵巢,因此,不滞育的生种不会变色。  相似文献   

8.
家蚕滞育机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家蚕滞育激素(DH)是一个由2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功能、滞育的作用机理、滞育在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都比较透彻:滞育激素基因也克隆成功,科学家们还深入研究了基因的结构、表达调控及与家蚕滞育相关的几个酶(酯酶A4、海藻糖酶、山梨醇脱氢酶),本对有关家蚕滞育机理的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9.
山下还查明了滞育激素作用于卵巢的时期。下图表明卵细胞发育过程中滞育激素作用的时期,由图可见卵细胞内糖原合成能随着发育而增加,卵细胞重量达500μg时最大,以后减小;摘除咽下神经节的影响,也是在糖原合成能最高时最显著,这时大约减少1/2。这一事实说明卵细胞只有在特定的发育时期时(500μg左右)接受滞育激素的作用;换言之,卵的滞育性是在卵细胞发育中的某一时期被决定的。但是,卵巢中的各  相似文献   

10.
<正> 约50年前,波兰Kopéc指出昆虫的变态和激素有关;用美国白蛾幼虫作摘除脑或进行结札实验证明,脑激素对昆虫正常生长发育是必需的。随后,英国的昆虫生理学家Wigglesworth用无翅红蝽的无头若虫被移植入具有活性的脑,则可进行变态。脑激素是Kopéc命名的。1947年,美国Williams对天蚕滞育蛹的研究,证实了脑对前胸腺的分泌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也称脑激素为促前胸腺激素。郭郛等(1964)研究了脑及前胸腺对蓖麻蚕成虫特征与生殖腺发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合成滞育激素对家蚕卵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阐明家蚕滞育激素在诱导滞育卵发生以及对蚕卵滞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调节作用 ,对低温 (16℃ )暗催青的二化性品种大造 ,在化蛹初期注射合成滞育激素 ,诱导其产下滞育卵 ,然后将这种滞育卵分别用 2 5℃和 5℃保护 ,调查其在滞育过程中糖元、海藻糖、山梨醇和甘油量的变化。结果发现 ,从化蛹第 3天开始 ,每天注射 15 0pmol/头合成滞育激素 ,连续 3次 ,可得到 70 %左右的滞育卵。这种滞育卵在产卵初期糖元的含量与自然滞育卵相似 ,但山梨醇的含量仅有自然滞育卵的 5 0 %左右。诱导滞育卵在 5℃中保护时 ,解除滞育的时间比自然滞育卵提前 ,孵化率比自然滞育卵低 2 0 %左右。未孵化卵大多在转青期死亡。由上述结果推测 ,这种诱导滞育卵在产卵初期糖元与山梨醇的代谢间存在某种障碍 ,从而影响山梨醇的合成 ,导致滞育的提前解除和胚胎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2.
<正>家蚕垂体同源框激素PITX对滞育激素DH的分泌与作用有直接影响。为了探讨家蚕滞育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了3种典型的滞育发生诱导温度和光周期条件对Pitx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亲代催青期滞育卵诱导发生条件25LL显著上调了蚕卵中Pitx基因表达水平。整个世代持续25LL环境中,3龄前幼虫和成虫体内,Pitx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15DD环境中的蚕体;胚后蚕体Pitx基  相似文献   

13.
在广东6—7月气温高日照长期间;如采用26℃±1和短光照每日15小时黑暗综合因素处理新九蚕品种蛹期,可获得平均蛾产525.9粒卵,其中滞育卵为506粒,滞育较深滞育卵率为96.2%,不出现再生卵,而在该时期的自然温度31℃,日照13时10分48秒下的对照区,平均蛾产386粒卵,其中滞育卵只有230粒,滞育卵率仅占59.6%,同时所产的滞育卵,滞育浅。相比之下试验区增产滞育卵276粒,加深了卵的滞育,延长了滞育期。因此温度和光照的条件会改变蛾产滞育卵数量和产的滞育卵滞育深浅之差。说明中温度和短光照条件可以诱导蛹的咽下神经节分泌滞育激素。高温和长光照抑制蛹的咽下神经节分泌滞育激素。导至应产滞育卵的蛾改变为产非滞育卵或产滞育浅的卵。短日照的4月和10月的季节,如果5龄期感受温度稍高于蛹期,可提高产滞育卵率。相反,5龄期温度低于蛹期,虽然蛾平均产卵达518粒,但滞育卵只有417粒,滞育卵率仅占80.5%。出现非滞育卵多。显现出5龄期和蛹期感受变温的效应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家蚕滞育激素受体基因(BmDHR)的分子克隆及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家蚕滞育激素受体(BmDHR)能特异性地识别滞育激素(DH),参与滞育激素信号的转导,在家蚕滞育发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RT-PCR方法克隆出BmDHRcDNA,其开放阅读框长1 311 bp,编码436个氨基酸,属于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mDHR蛋白序列与玉米夜蛾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受体(HzPBANR)和家蚕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受体(BmPBANR)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为46.0%和40.9%。定时半定量分析显示,BmDHR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条件催青的二化性5龄幼虫、蛹体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人们普通饲养的家蚕品种都属四眠性品种。但在实际饲养中,往往由于坏境和人为的原因,常常会出现三眠蚕。家蚕的眠性变化除了受遗传基因控制以外,还与催青和幼虫期外界环境诸如温度、湿度、光线和营养条件等因素有关(山口和足立,1942年;诸星,1970年)。诸星、宫泽和菊池(1956年)从激素生理角度的研究认为,眠性是由保幼激素和滞育激素这两种拮抗激素的乎衡状态来决定的。他们通过移植试验证明,移植咽侧体的受体可以导致眠性朝着三眠的方向发育。西村(1957  相似文献   

16.
在之前的试验中给家蚕多化性品种马富(MF)的蛹体注射滞育激素仍无法诱导其产下滞育卵,为探究其原因,从该品种5龄第3天幼虫头部组织克隆了滞育激素基因(Bm DH)的全长c DNA,BLAST比对显示该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来自家蚕二化性品种大造的Bm DH氨基酸序列(Gen Bank登录号:BAA059713)的相似度为90.1%,但存在差异的序列不包含滞育激素作用的功能区域。运用半定量RT-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m DH基因在3个不同化性家蚕品种蛹期头部和卵巢的转录水平存在差异,转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二化性家蚕品种C108,多化性品种MF、尼斯塔里;Bm DH在多化性家蚕品种MF的5龄期雌性和雄性幼虫的头部、血液、生殖腺3个组织中有转录,在中肠、丝腺、马氏管、表皮、脂肪体5个组织中没有检测到转录。研究结果初步提示:家蚕无滞育现象可能与体内滞育激素不足有关;但多化性品种MF不能被蛹期体外注射滞育激素诱导产生滞育卵与Bm DH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并无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家蚕食道下体(SB)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道下体(Suboesophageal body)简称SB,首先由Wheeler(1893)在一种冬蜥(Xiphidium ensiferum)的胚胎中发现和报道的.在家蚕中Hatscheck(1877)认为SB是胚胎期作为"内胚层的原基",因此,Toyama(1902)认为在家蚕胚胎发育时就形成了SB,并认为它起源于一串中胚层细胞.Sakurai(1915)报道家蚕幼虫体中的SB是由多核的大细胞组成,Miura(1936)用免疫的方法推断SB是决定滞育的内分泌器官.由于Fukuda,Hasegawa(1951)鉴别出咽下神经节是滞育激素的分泌器官后,这一推断就被否定了.Akai(1976)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家蚕幼虫的SB细胞中含有许多小的颗粒.最近,Sato(1998)通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认为SB是分泌器官.尽管国外特别是日本对家蚕SB形态学方面的报道时间较早,但对家蚕SB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也刚刚起步,而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着重介绍家蚕SB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合成滞育激素对家蚕卵Gpase、NAD-SDH、PFK、FBP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化性蚕品种大造在高温(25℃)明条件(每日光照18小时)下催青时,全部产滞育卵,在低温(16℃)暗条件(全天黑暗)下催青时全部产非滞育卵。低温暗条件下催青的大造在化蛹第3日注射一定剂量的合成滞育激素,可以诱导其产下70%左右左右的滞育卵。这种由合成滞育激素诱导形成的滞育卵,在滞育期中Gpase,PFK,FBP,NAD-SDH等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酶活性与非滞育卵不同,,但与天然滞育卵相似。只是酶活性和蚕卵解除滞育的时间比天然滞育卵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合成滞育激素 蚕卵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进一步阐明家蚕滞育激素在诱导滞育卵发生以及对蚕卵滞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调节作用,对低温(16℃)暗催青的二化性品种大造,在化蛹初期注射合成滞育激素,诱导其产下滞育卵,然后将这种滞育卵分别用25℃和5℃保护,调查其在滞育过程中糖元、海藻糖、山梨醇和甘油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从化蛹第3天开始,每天注射150pmol/合成滞育激素,连续3次,可得到70%左右的滞育卵。这种滞育卵在产卵初期糖元的含量与自然滞育卵相似,但山梨醇的含量仅有自然滞育卵的50%左右。诱导滞育卵在5℃中保护时,解除滞育的时间比自然滞育卵提前,孵化率比自然滞育卵低20%左右。未孵化卵大多在转青期死亡。由上述结果推测,这种诱导滞育卵在产卵初期糖元与山梨醇的代谢间存在某种障碍,从而影响山梨醇的合成,导致滞育的提前解除和胚胎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20.
<正> 日人福田(1952)和我国学者吕鸿声(1958)都认为:不论家蚕品种的化性遗传性如何,即不论一化性、二化性或多化性,也不论催青期胚子发育条件(高温、明亮、低温、黑暗)以及胚后期各阶段的条件如何,咽下神经节都有分泌滞育激素的机能。但他们没有指出这种机能是否具有强弱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