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季节性的环境温度变化对二化螟种群消长影响明显,因此该越冬幼虫耐寒性强弱已成为制约其种群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有关二化螟耐寒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从其耐寒性与过冷却点、耐寒对策、环境变化和自身耐寒物质调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虫今后耐寒性研究重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水稻和茭白是二化螟的两种主要寄主植物。经过长期的适应进化,二化螟已分化出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在形态特征、交配行为、寄主选择性、寄主适应性、田间种群动态、越冬生物学、生理生化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的发生期差异、交配节律差异和交配后配子不亲合等可能造成了寄主种群的部分生殖隔离。目前认为,二化螟两寄主种群间仍存在基因交流,处于物种形成的早期阶段,但尚需从寄主种群鉴定、表型差异区分和种群间生殖隔离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来进一步明确,为理解昆虫同域物种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灰飞虱体内沃尔巴克氏体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既是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媒介昆虫,也是我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Wolbachia是存在于飞虱等多种昆虫体内的一类共生菌,它们能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寄主的生殖,包括诱导细胞质不亲和、孤雌生殖和遗传上的雄性雌性化等。目前对这类微生物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综述了Wolbachia在灰飞虱体内的分布、传播方式及其对灰飞虱种群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利用其生物防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影响寄生蝇寄主选择性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蝇是许多农林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同时也是控制害虫种群动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子。本文分析了多年来国内外对寄生蝇寄主选择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对影响寄生蝇对寄主的选择因素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明确了影响寄主选择性的因素较多,共分为5大类。其中寄主的运动、表皮的物理因素、龄期、信息化合物及寄生蝇的学习能力和环境因子等是影响寄生蝇对寄主选择率的主要因素。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天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二化螟种群回升原因浅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浙江省二化螟种群回升原因浅析及治理对策蒋学辉章强华(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杭州310004)水稻二化螟是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的变化和防治技术的改变等的影响,二化螟种群盛衰,经历了多次周期性变化。从50年代至70年代共出现3次回升。19...  相似文献   

6.
前期研究发现,二化螟为害稻株对褐飞虱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为了鉴定对褐飞虱寄主选择行为具有显著调控作用的水稻挥发物,本文通过H型嗅觉仪研究了二化螟为害诱导水稻释放的15种重要水稻挥发物对褐飞虱寄主选择行为影响。结果显示,β-石竹烯、2-壬酮、大根香叶烯D和(3E)-4,8-二甲基壬-1,3,7-三烯对褐飞虱有显著的引诱作用;水杨酸甲酯、2-十一烷酮和(3E,7E)-4,8,12-三甲基十三-1,3,7,11-四烯对褐飞虱有显著的排斥作用;而α-蒎烯、2-十三烷酮、十三醛、苯甲酸苯甲酯、异氟尔酮、2-十五烷酮、邻伞花烯烃和肉豆蔻酸异丙酯对褐飞虱行为选择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二化螟为害诱导稻株不仅释放对褐飞虱具有引诱作用的化合物,同时也释放对褐飞虱具有排斥作用的化合物,褐飞虱对二化螟为害稻株的偏爱性源于二化螟诱导水稻释放的不同化合物的综合作用。研究鉴定的对褐飞虱寄主选择行为具有显著调控作用的水稻挥发物为研制褐飞虱驱避剂和引诱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汪恩国 《植物保护》1999,25(1):14-17
根据临海市1974~1998年二化螟发生危害的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二化螟的种群数量构成及其变化特点,阐述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及相关特征,明确造成二化螟种群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基数增加,越冬场所扩大,耕作制度变化、机械收割推广和冬季气温上升等  相似文献   

8.
麦蒲螨[Pyemotes tritici(LaGreze-Fossat et Montagne)]是黑沙蒿主要钻蛀性害虫沙蒿大粒象(Adosomus sp.)和沙蒿尖翅吉丁(Sphenopterasp.)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为明确麦蒲螨的寄主选择行为,本文分别研究了麦蒲螨对黑沙蒿4种钻蛀性害虫、同一寄主不同发育阶段、受害黑沙蒿根部以及害虫虫粪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麦蒲螨对4种害虫以及同种害虫不同龄期幼虫有明显的选择现象,其中,对沙蒿尖翅吉丁的趋向性相对最高,沙蒿蛀茎蛾次之,沙蒿大粒象相对较小;相对于寄主的初孵幼虫,麦蒲螨对其老熟幼虫和蛹的趋向性更为强烈;不同种类害虫幼虫对麦蒲螨的寄主定位起到重要作用,而不同种害虫的虫粪对麦蒲螨的寄主选择行为也有一定的作用。相比受害黑沙蒿而言,健康黑沙蒿对麦蒲螨有明显的驱避现象。研究结果为揭示麦蒲螨对黑沙蒿不同钻蛀性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利用麦蒲螨进行黑沙蒿主要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昆虫的行为节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吴少会  向群  薛芳森 《江西植保》2006,29(4):147-157
本文主要阐述了昆虫中几种常见的行为节律和一些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论述了各行为节律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掌握昆虫种群的活动规律,为害虫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常年发生危害严重,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产量损失。寄生蜂是二化螟重要的生态调节因子和生物防控天敌资源,对田间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自然控制作用。本文主要就二化螟寄生蜂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二化螟卵寄生蜂和幼虫寄生蜂生态控害功能及优势种利用、二化螟幼虫越冬滞育期间寄生蜂对越冬幼虫种群基数的控制和寄生蜂生态控害功能的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寄生蜂对二化螟生态控害功能的评估,尝试提出二化螟寄生蜂生态控害功能研究应在越冬代重视二化螟盘绒茧蜂、稻螟小腹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对越冬滞育幼虫的生态控害潜力、非越冬世代则重点发掘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等卵期优势寄生蜂以降低田间二化螟卵的孵化率、减轻二化螟幼虫为害率,以期为提升寄生蜂的生态控害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常发性害虫, 以大龄滞育幼虫在稻桩中越冬, 研究其寄生性天敌, 对于害虫发生动态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剥查四川地区稻桩内越冬代二化螟幼虫并室内饲养羽化收集天敌, 鉴定天敌种类和调查自然寄生率发现:2017年-2018年, 2018年-2019年及2019年-2020年, 寄生蜂自然寄生率分别为1.1%~8.6%, 1.5%~11.7% 和 1.9%~9.0%, 年度间自然寄生率无明显差异; 寄生蜂自然种群主要有螟甲腹茧蜂 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大螟钝唇姬蜂 Eriborus terebrans (Gravenhorst)、中华茧蜂 Amyosoma chinensis (Szepligeti)、绒茧克氏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 (Crawford)、螟蛉瘤姬蜂 Itoplectis naranyae (Ashmead)、螟黄足盘绒茧蜂 Cotesia flavipes (Cameron)、环腹瘿蜂 Figites sp.、稻螟小腹茧蜂 Microgaster russata (Haliday)、黏虫白星姬蜂 Vulgichneumon leucaniae (Uchida)和二化螟黑卵蜂Telenomus chilocolus(Wu et Chen)。四川省越冬代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优势种为螟黄足盘绒茧蜂和螟蛉瘤姬蜂, 部分地区每年自然寄生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Chemical control is a major strategy for suppressing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Owing to their high toxicity and increasing resistance development in the target insect, many insecticides will be phased out entirely in 2007 in China. Alternatives with relatively low toxicity are urgently needed to replace traditional chemicals for rice stem borer control.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examined four field populations of C. suppressalis for their toxicological responses to more than 20 insecticides, including a few low-toxicity organophosphates and many novel pesticides. Interpopulation resistance levels to 12 conventional insecticides were also compared. RESULTS: Based on LD(50) values, the rice stem borer was most sensitive to avermectins and fipronil (LD(50) < 1 ng larva(-1)). The stem borers exhibited the least sensitivity to endosulfan (LD(50) > 100 ng larva(-1)) and monosultap (LD(50) > 1000 ng larva(-1)). Insect growth regulators and chitin synthase inhibitors showed great efficacy against C. suppressalis, especially against populations that had developed resistance to conventional insecticides. Four field populations showed variable tolerance levels to many insecticides. LYG05 was the most susceptible population, only with a low level of resistance to monosultap (RR = 6.6). NC05 and GL05 populations exhibited intermediate tolerance levels with RR values up to 20.4 and 52.8 respectively. RA05 was the most resistant population to many insecticides, with resistance ratios up to 76.2. CONCLUSION: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selection and adoption of new alternative insecticides and for resistance management of the rice stem borer.  相似文献   

13.
Samples taken from a ryegrass variety trial at the Grassland Research Institute, Hurley, and examined at the Welsh Plant Breeding Station, showed that the dominant stem borer species in the overwintering generation were Geomyza tripunctata Fall. and Oscinella frit L. The rate of parasitisation of stem borers, largely by species of Hymenoptera, ranged from 15 to 43%.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host plant selection by Geomyza compared with Oscinella spp. The numbers of both stem borer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total number of tillers per sample; however, this relationship was found to differ markedly between varieties.  相似文献   

14.
种群数量控制指数及其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二化螟是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由于连续使用杀虫双超过20a,三唑磷10a防治二化螟,致使二化螟对杀虫单(杀虫双)普遍产生抗药性。1999年测定抗性增加67~587倍,达到高抗和极高抗水平;二化螟对三唑磷在温州和台州等局部地区也达到了68~162倍的高抗水平。为治理二化螟抗药性,必须加强对害虫抗药性的监测,在高抗药性地区停止使用杀虫单(杀虫双)和三唑磷防治二化螟;在低抗药性和敏感地区也应减少使用次数和用量,达到延缓抗药性产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室内测试了苏丹草和香根草对二化螟的产卵选择性和幼虫存活的影响,在田间进行了苏丹草和香根草控害效果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雌成虫对苏丹草和香根草均表现出较强的产卵选择性,产在苏丹草和香根草上的卵量分别是产在水稻上的3.02和4.56倍。两种诱虫植物均对二化螟幼虫具致死作用,二化螟幼虫在两种寄主上不能完成生活史。田间试验表明两种诱虫植物围绕的水稻小区内二化螟枯心率显著低于试验区外20m的对照小区。  相似文献   

17.
1963年在湖南沅江及南县选择隣近的种植制不同的五个生产大队,調查对比、分析耕作栽培措施及其他生态因素,与三化螟种羣数量消长及为害程度的关系,探索最經济有效的稻螟防治策略和综合措施。各对比点結果一致証明,在同一地区相距不远的大队間,三化螟发生基数大小的悬殊差別,是决定当年发生数量及为害程度輕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适当的面积(大队)上結合耕作栽培措施相当彻底地消灭三化螟越冬幼虫,不仅可控制第一、二代的为害,且对压低第三、四代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也有明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如能进一步结合夏收灭茬連續压低虫源,更可加強对后期螟害的控制。螟害程度决定于水稻最易受害生育期与稻螟盛发期配合的程度和螟虫发生数量的綜合影响。因此,在农业防治方面,結合耕作栽培措施压低虫源及調节水稻生育期并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均应尽可能的利用。扩种双季稻对三化螟的发生为害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在湘北滨湖稻区的情况下,可以結合双季稻的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作为控制螟害的一項措施。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中稻早栽既可避免第三代三化螟的为害,且可促使第二、三代三化螟更多地集中在小面积的迟中稻或单季晚稻上,有利于集中施药歼灭。稻螟的防治策略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結合重点药治。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建議采取結合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調节水稻生育期及恶化螟虫生活条件的各項措施并药治二代桥梁田,对三、四代进行重点药治。  相似文献   

18.
三化螟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三化螟虫量与产量损失关系的测定、天敌因素的作用、化学防治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防治费用及稻谷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等因素,制定出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的三化螟经济允许损失水平。并制定出产量水平在每公顷6000公斤的条件下,三化螟的经济阈值:早稻孕穗末期、始穗期和抽穗期分别为每公顷1260,1470和1710块卵块;晚稻分蘗期、孕穗末期、始穗期和抽穗期分别为每公顷1335、1380、1620和1890块卵块。  相似文献   

19.
水稻害虫上三种病原镰刀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1982年间,作者在对湖南水稻主要害虫病原微生物资源调查中,发现鳞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中的许多种害虫被镰刀菌属的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及本色镰刀菌(F.Concolor)所寄生。尤其是在每年3~4月间对越冬螟虫尸体上的病原物分离中,镰刀菌占90%以上。用这些菌种对二化螟、大螟越冬幼虫进行生物测验,其寄生死亡率在50~100%之间;对褐稻虱和黑尾叶蝉的寄生率为50~80%。三种镰刀菌发酵物的浸提液对害虫都有一定的毒力,其中以燕麦镰刀菌的最强。用该菌在玉米粒上培养一年的发酵物,以湿重5克加水150毫升的浸提液饲养中华大蟾蜍的蝌蚪,3~4小时内全部死亡。用此液处理稻苗饲养二化螟幼虫,死亡率为64%左右;用处理的甘蓝叶饲喂菜青虫,死亡率为70%左右。将燕麦镰刀菌发酵物浸提液在-16℃下冷冻5~6天和在100℃时煮沸5~10分钟仍不丧失其毒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添加玉米穗和水稻茎粉并改变其他饲料组分的比例,我们在前期研发的半合成人工饲料的基础上优化并发展了一种新的大螟人工饲料。大螟能在该饲料上成功完成世代发育,与取食天然寄主茭白相比,取食该人工饲料的大螟呈现较快的发育速率、高的幼虫存活率和成虫产卵量。可见,该饲料的饲养效果显著优于茭白,可适用于大螟的大规模饲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